阅读这个对于我来说是既爱又怕的事儿,为什么?
“怕”其实是个比喻,由于我工作的缘由其实学习和获取学习资源是非常容易的。我可以有大量可以“学习”的资源,有时候这种状态都觉得有点“过载”。这种知识饥饿感不是让我感到舒服的,而有时候反而让我感到焦虑。恐惧驱动作祟!
“谁谁发表了……”
“谁谁最近做了个大项目……”
“谁谁跟了王老师一起去交付了……,真好呀!可以跟着大咖学习了……”
“谁谁昨儿跟政府,华为,腾讯那些大咖们开会,数字化转型我们真的还有很多要学的呀……,大家要努力学习哦!”
这种学习无疑是跟“实用”紧密联系起来的,因为常用所以自然能激发我们求学的动力,本质属于恐惧驱动居多。好比,如果不学就落伍了,如果不学到时候怎么开展工作?这是成人学习中的真实现象。
阅读其实跟这里面有相似处,也有不同处。
相似之处在于,如果我们阅读的是工具书,跟我马上要用的相关,要考有关,我相信动力十足,而且读完就用的上,甚至会考上,那效果不会差。
那还有一种是发自内心的兴趣爱好,对这本书好奇想读读,这个内容是我喜欢的,这种没那么强“目的性”,属于愉悦自我,读起来的心理状况是截然不同的。读完或许你会有跟上面不同的感受和感触。
那阅读我们是要如何看待呢?阅读既要追求愉悦自我,也要接受为了某种目的,目标达成而去读某本书。工具与内心,两条腿都不能少!
阅读中我们容易忽略的一个点是“速度”!我们都知道阅读是需要去“理解”。
我要特别想说的不在于理解,而在于速度。(速度是我写这篇短文的核心点)
这个速度跟我们的大脑有关。我时代的进步下,我们的大脑也在不断的进化和迭代。
举例,我儿子他可以开着电视看着“这街4”,看着人家里面如何PK,手机上跟朋友们联网王者,还开着麦在那里跟队友布局,接下来谁去打野,谁去干嘛干嘛。换成吃鸡,他还会眼睛看电视,耳朵听里面的脚步声……
就好比前两年视频上多了一个功能,弹幕……,我会偶尔开,这就是要一边看画面,一边看字幕,一边看弹幕…真是忙的呀!
现在是弹幕可以直接遮挡屏幕,还有里面的“演员”在弹幕区互动,那叫一个欢乐。
这个换成我老母亲,她看个中文字幕,听着人家英文都有时候跟不上节奏。
大脑进化太快,快到多任务处理,注意力,专注力,当下状态都发生了变化。
有时候我们不能武断说是时代改变了我们大脑,还是我们大脑需要时代给我们些新刺激。也不好说是上面这些“多任务处理”是在给我们大脑加分?还是给我们大脑减分?
从大脑看我们的阅读~
从小我们就开始认字,我们在幼儿园,小学都习得一种本领,大声逐字朗读。每个字发音咬字要准,字字句句都要铿锵有力。慢慢的我们也在不断练习中把这个习惯养大,带着一路走过来。
当我没发现这里面的玄机时,我还是逐字阅读的,这种阅读只是把有声朗读变成了默读,内心里会有一把声音跟着书本上的字,从左到右,逐字默读。如果你也是这样,那或许你也会有这样情况发生,有时候读着读着,就脑子飘到了其他地方,也许今天白天遇到的事儿,也许外面传来的声音,反正就是走神了。有时候这个走神会很短,有时会有点长,当你发现时候,我猜你肯定下意识把自己拉了回来,估计还会说:“怎么注意力就不专注了呢!我刚刚读到哪儿了,唉!不行这段要重新再读一遍!”(读书本质是要理解其中的意思)
我也会读着读着读出了心流状态,但是如果逐字默读,走神还是会有那么几次。
我们为什么会走神??
人的左脑主要负责线性思维和数字化的分析工作,右脑则需要完整的图像信息才能形成理解。
当我们默读一句话,第一个词“一个”,这个词是一个孤立的词,显然无法传递出任何整体的信息。1/4秒以后我们的视线读到了“小”,这时,大脑会自动把这两条信息叠加在一起,但显而易见,我们还是没有能得出结果。这个简单的叠加步骤大脑完成了这个运算需要发生上百万个不同的化学反应,只可惜如此复杂的运算工作还没换来任何有用的信息。接下来再读一个字“青”。现在我们的大脑一共读入了3条信息“一个小青”……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的右脑一直处于闲置状态,不仅浪费了半个大脑的资源,还会阻碍左右脑的协同效应,加大理解的难度。
图像是大脑的自然语言,文字只是人造的符号系统,右脑缺少了图像信息的支持,就相当于整个大脑正在阅读外语,自然会感觉比较吃力。
试想一下,如果只能用语言向一个非洲土著解释“下雪”这个词的意思,你会怎么做?赤道地区是从来不会出现下雪这样的自然现象,可想而知,当地的土著语言也自然不需要任何相关的词汇。
回到上面的例子,看看我们读到最后一个词“苹果”。大脑在经过了上千万次化学反应之后,终于得到了一个有意义的词组——“一个小青苹果”。随着“苹果”这个中心词的出现,我们的右脑终于生成了相应的图像。大脑生成图像过程只需要不到半秒钟,可事前的准备工作却如此繁琐。
我们要知道任何一种语言都是由大大小小的单元组成的,小到字母,音节和字词,大到句子,段落和文章。阅读的玄机在于要找到最合适的语言单位来读入信息,那就是【语义单元】。
人类的语言是由一个个独立的字词组成的,但人脑的构造却更适合形象思维。地球存在的历史超过了40亿年,现代人类出现于400万年前,而语言的历史就更短了。直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苏美尔人才创造了最早的人类文字。从那时起,大脑和嘴巴就一直都在使用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换言之,大脑必须在阅读的过程中把我们日常使用的人造文字“翻译”成它能够处理的自然语言,正是出于这个原因,逐字默读才会很大程度阻碍大脑的“翻译”工作,影响我们对书面文字信息的理解。
这也就解释了我们为什么会开小差,走神,神游,前面的琐碎繁杂,我们大脑“太无聊了”。加上现在的节奏,想想我们的刺激源太多,大脑哪里有耐心等着您这逐字逐句的默读呀!
知识普及:
科学研究指出,人类的思维速度至少能达到600字/分钟,但一般人的语速却只在150字/分钟左右。正是出于这个原因,我们在听讲座或是报告时才会经常走神。万一碰上个枯燥的主题或是无趣的老师,而我们又不懂得积极调动多余的精力去思考听到的内容,把理论与实际经历,知识储备联系起来,白日梦就容易乘虚而入。
从神经学的角度来讲,人脑每秒钟有意识处理的信息量约为126个神经比特,潜意识的工作速度甚至高达10亿个神经比特/秒。如果以平均阅读速度200字/分钟来计算,就相当于每秒处理40个神经比特的信息,这就意味着大脑每秒钟都有高达80个神经比特的空间未被利用。
人脑是一台异常勤奋的计算机,一旦出现资源过剩的情况,它就会在后台自动调用空闲的资源来处理其他信息,也就是我们先前提到的白日梦。
闲置等同于阻碍注意力集中!!
说了这么多那怎么解?
1.我们要改变阅读习惯,去掉我们默读的那个声音
2.我们要学会用我们的眼球,不是逐字运动,而是像弹钢琴一般的,跳动运动。尝试将一行文字分为2-3个语义单元,然后从第一处跳跃到第二处,到第三处
3.扩展我们眼球的视野,能看到语义单元的左边,右边内容,甚至上一行,下一行的内容。
一句话别让我们的大脑在一些,他,她,它,你,我,和,标点符号上花太多无谓的时间。让我们的大脑最快速度上整合形成图像信息,让它忙起来。
具体的方法后续更新!期待我们一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