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定型于初唐后期的武朝,七言排律的出现并不比七律更晚(参考文帖)

七律定型于初唐后期的武朝,七言排律的出现并不比七律更晚

@张一南[原文]

@铁山青士(笑独行)[摘编]


松浦友久先生曾在《“七言排律”不盛行的原因——从对偶表现的本质说起》一文中,讨论了七言排律作为一种文体处于弱势的原因。松浦先生从文体形式的角度将七言排律的弱点归为“对偶的过剩化”,然后将“对偶的过剩化”之所以对七言排律的影响比五言排律更为强烈的原因,归结为五七言节拍的不同。松浦先生认为,七言比五言多出一拍,更易在较少的联数中实现“自我完成机能”,从而更早地面临“过剩化”的危险。同时,他还比较了七言古诗与七言排律的形式特点,认为七言古诗的转韵和骈散的自由具有优势……

七律的形成远远晚于五律和歌行。五律和排律在宫体诗时代已基本定型,南朝后期的诗人已可以创作完全合律的五律和排律;与此同时,从永明时代开始,就出现了讲究声律的转韵体歌行,鉴于歌行体始终没有彻底律化,可以说南朝后期的歌行与唐代歌行在声律上已基本没有区别。而七律则定型于武朝,即初唐后期,且事实上直到盛唐前期,七律的文体功能还相当单一。这意味着,远在七律出现之前,五律和排律就已经承担了描绘铺陈的功能,而歌行已打开了一片声情摇曳的天地。……

……[有趣的是,]在标准七律仍然极为稀少的初唐前期,却出现了一首声律颇为严整的七言排律(谢偃《乐府新歌应教》):

青楼绮阁已含春,凝妆艳粉复如神。

细细轻裙全漏影,离离薄扇讵障尘。

樽中酒色恒宜满,曲里歌声不厌新。

紫燕欲飞先绕栋,黄莺始哢即娇人。

撩乱垂丝昏柳陌,参差浓叶暗桑津。

上客莫畏斜光晚,自有西园明月轮。

除有三处失粘、尾联出句非律句外,完全符合近体诗规则,即使是在初唐的排律中,这种情况也算是声律相当严谨了。特别是中联全部对仗、纯为律句、基本讲究粘对,显系有意为之,符合标准七言排律在形式上的追求。谢偃为由隋入唐的卫县虏姓士人,曾任太宗朝弘文馆直学士,以赋见称。这首七言排律的出现,其实早于七律的定体,虽为孤例,却足以引起重视。诗题为《乐府新歌应教》,兼具乐府歌词与应制诗的身份。……

进入武朝后,……七言律诗的体式已确立下来,……仍有七言排律偶尔闪现(崔融《从军行》):

穹庐杂种乱金方,武将神兵下玉堂。

天子旌旗过细柳,匈奴运数尽枯杨。

关头落月横西岭,塞下凝云断北荒。

漠漠边尘飞众鸟,昏昏朔气聚群羊。

依稀蜀杖迷新竹,仿佛胡床识故桑。

临海旧来闻骠骑,寻河本自有中郎。

坐看战壁为平土,近待军营作破羌。

声律对仗已十分严整。《从军行》是乐府古题,赋写乐府古题、描摹边塞风光本来也是南朝宫体诗的传统,现在已被成功地“移植”到了七言排律中。作品句法丰富,体物生动,毫无板滞之感,几乎使人忘记其为典正律体,只是作为一般的歌行来欣赏。特别是这首作品为边塞题材,在宋明以降不熟悉齐梁传统的读者眼中看来,甚至会被当成一首声调豪壮的七言古诗。由此可见,声律上的严整与内容上的自由并不矛盾。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崔融同样来自北齐故地,崔氏为山东著姓,有着儒学和旧文学的家学传统。

活动于武朝与盛唐之交的张说也有较为严整的七言排律(《赠崔二安平公乐世词》):

十五红妆侍绮楼,朝承握槊夜藏钩。

君臣一意金门宠,兄弟双飞玉殿游。

宁知宿昔恩华乐,变作潇湘离别愁。

地湿莓苔生舞袖,江声怨叹入箜篌。

自怜京兆双眉妩,会待南来五马留。

这是一首脱胎于应制诗的酬赠诗,物象富丽,仅一处失粘,篇幅不长而句法灵活。张说又有咏物题材的七言排律(《遥同蔡起居偃松篇》):

清都众木总荣芬,传道孤松最出群。

名接天庭长景色,气连宫阙借氛氲。

悬池的的停华露,偃盖重重拂瑞云。

不借流膏助仙鼎,愿将桢干捧明君。

莫比冥灵楚南树,朽老江边代不闻。

全诗声律、对仗严谨,形象具体而措辞华丽。体写物象亦为齐梁宫体诗的传统。由此可见,在杜甫之前不多的七言排律,已涉及到了女色、酬赠、边塞、咏物等宫体诗的典型功能。

七言排律的出现并不比七律更晚,七言排律、七律和七言古诗几乎是同时出现于武朝。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三者是同时从七言歌行的母体中分化出来的。三者代表了不同的发展方向:七言古诗向去声律化的方向发展,七言排律和七律向规整的方向发展,七律更多地吸收已经成功的四韵五律的经验,而七言排律则仍保留歌行的体量。七言歌行内部曾经对立统一的种种因素,至此开始由不同的新诗体分担。

进入盛唐后,七言古诗和七律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其中七言古诗的变化要更明显一些。然而盛唐却几乎没有标准的七言排律。这可能是因为,七律和七古的功能分工在此时更加明确。在盛唐复古风气的影响下,趋于自由的七言古诗受到青睐,诗人们热衷于探索打破近体诗规则的种种可能性;而对于稳定格律的需求,则由已经定型的七律承担。即使是完全符合格律要求的七言排律,仍缺乏足够明显的区别于七言歌行的特征,很难达到七律那样的形式感。在盛唐,七言排律缺乏独立存在的理由,而不得不向着自由化的方向发展。盛唐有一些讲究声律对仗、以铺陈体物见长,却仍保留转韵特征的歌行,不妨视为向歌行回归的七言排律。


铁山青士附注:该文帖系摘编自【唐代的七言排律_作者:张一南_murasakizhang的新浪博客2016-09-26 12:11】一文帖,张一南《唐代的七言排律》一文原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6年第7期。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七律定型于初唐后期的武朝,七言排律的出现并不比七律更晚(参考文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