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万物活在自己的生命里

【推荐语】这篇文章是我的平台“随笔”专题中收到的第一份投稿,其实在此之前我的j专题很少接受别人的投稿。也许是因为自己的平台还不够吸引人,关注人数较少点击量不足的缘故。打开文章细细读完,觉得确实挺好的,于是就收录在我的专题中。我猜测这篇文章的作者应该是一名在校大学生,于是我积极联系作者想把这篇文章发布在我的微信公众号中。在昨天,文章的作者终于回复简信,同意我的请求。之所以这样,就是希望关注我的公众号及朋友圈的人能够更加客观公正的认识在校大学生。因为,和我年龄相当或者年长我的人们,大多不能客观地评价现在的孩子们。在他们固化的认知中,最喜欢用的一句话就是鲁迅小说《风波》中九斤老太所说的一句话“一代不如一代”。希望看过这篇文章的人们能够改变自己对于孩子们的看法,因为只有客观地认知和评价他们,关爱和鼓励他们,引导和帮助他们,我们的未来才有希望。

万物活在自己的生命里

若琳是瓜农

几周前,在秋冬之交被寒风击倒,不经意间患上风寒,夜里被小小的感冒折腾地睡不下,我索性爬起来靠在墙上安静地坐着。月光和窗外的路灯穿过室友的床帘向我透过一圈光影,这是此时的我和外界唯一的联系。斜倚在墙边,思绪开始在夜色里蔓延扩张,也打开自己的电台,想着最近的自己。其实,越是长大,在生病时便越是有种强烈的解脱感,虽然身体的不舒服仍然使人感到疲惫,但相比于精神紧绷的日子,这种放下对自己的要求,放缓生活运转速度的间歇,对我的心灵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呼吸。

  对于生活的平静状态的追求就像是潮汐的更替,在接近于宁静与平衡时,被新鲜的事物打破,又一次习惯于新鲜的事,然后把它揉进属于自己的节奏里。就像《白鲸》里写的那样:我们永远不会满足于一种状态,当我们开始有这种感受的时候,已经开始不舒服了。

  我不知道在过去的几年里,自己有多少变化与成长,只是在翻起日记与社交平台上留下的文字时,突然意识到许多情感与想法已经和我相隔太远。我似乎变得更加努力地为自己的未来打算,学会用更多的方式来逃避思考的困境,学着和身边的人拉近距离,说一些让我们彼此安静的话,也放下自己对原始的执着,努力让自己看起来生活还不错。

  可是,我发现我的生活开始有了我从前未曾想过的变化,我曾以为不读诗是一件遥远的事,早起时也不再去看日出,看晨露,和植物一起迎接新鲜的早晨;傍晚时也不再散步到学校的牡丹园里看月亮,写下它和云朵游戏时的种种变化。

  也许是我长大了,开始用手去触摸来自社会和未来对我的要求,学会让自己面对不开心,在现充的快节奏里寻找自己的价值与满足,这些对我来说,是积极的变化,可是,也会在一些瞬间感到失落,努力让自己看起来不错真的是一件值得花费最大精力的事吗?融入其他人的生活,像适应游戏规则一样拥有一样的体验这样必要吗?

  想了半晌,回答自己道:或许,我们不必这样。万物都活在自己的生命里,让它们安静自由地舒展开,让乌桕叶在秋天林子里热烈地展现红色与热情,让蓼花在角落里沉默地凝思寒冬前的世界,我们如此不同,却生长地如此自然和谐。

  前两天和姐姐聊天,说起最近的生活状态,她疑惑地问我:“你确定自己是大四的学生吗?感觉你的状态好像刚刚念大学的新生,居然没有对未来发展和就业的焦虑。” 听到这段话的时候,我很是震惊,原来这两个月以来一直在和不安战斗的自己在旁人眼里看来竟是一副悠闲自在的模样。

  其实,处在慢慢步入社会大转盘轨道的阶段,我们怎么会不感到焦虑呢?我也会为自己的身份定位与社会价值感的实现而感到迷茫,和朋友聊天的时候也常常会谈起以后想要定居的城市,职业的规划,以及怎样适应年龄增长带来的社会期待的转变。似乎我们还没来得及觉察出自己的成长变化,周围人的眼光与社会环境的要求就已经抢先一步在前方等候,而我则是在”瞻前顾后“中不断审视自己,在孤立的自己与浩瀚的人海中搭建一座看上去似乎足够结实的桥梁,小心翼翼地踩上去试探,然后揣着一怀的小心思度过这看起来慌乱又一团糟的21岁。

每当被问起以后的打算时,我总是慢吞吞地吐出一句:”嗯,其实我不是一个在职业规划上很有抱负的人,我想要为之努力的生活其实很简单。“ 起初说起这些,我心里会有些羞赧,总觉得这样的想法多少有点遁世的味道,却也不愿对自己的选择做出什么评价。直到今天午后和朋友在建大校园里铺着金黄树叶的石阶上漫步时,偶然聊起这些,内心的许多不安才有了真正的释怀。 

  我的这位友人常被我戏称为”科技女孩“,她的大学生活与我的散漫随性形成鲜明的对比,对于她来说,尽可能在大学期间精进自己的学业大抵时最重要的事,平日里被高数和实验忙的焦头烂额,周末仍要坐车去新校区学习辅修课程,近来也是一边复习考研一边完成辅修功课的论文。

我们漫步到研究生院时,穿过一片家属院的住宅区,由一个窄小的走廊步入附属学校的铁门旁,望着两侧点缀着被阳光照得鲜亮的黄叶小径,我的目光投向了淡蓝色栏杆另一边的附属学校,我对朋友说有时听到身边的朋友跃跃欲试地投身时代浪潮,实现一番抱负的时候,我就会感到有些惭愧,因为自己感兴趣的方面并不是像电子通讯或是商务会计这样应用性很强的方向,文学于我而言,似乎只能带给我个人体验与思考,没法使我像在这些领域带给社会较为直接的贡献与影响,我感到有些怅然与失落。

  朋友对我说,其实你不必为此感到烦心,虽然社会是一个高速运转的庞大机器,可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使它最和谐地运转下去的方式恰恰是让个体去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角色定位。在我眼里你是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文字带给你的世界明亮又干净,为何不用自己的方式生活呢?是啊,我忽然间意识到,如果你的生活可以使自己感到舒畅与快乐,那何尝不是大千世界里的一束光呢?而这束光带来的明澈与鲜亮又何尝不是我们给予旁人生活的馈赠呢?

  离开建大的时候,我看到校园里年轻人捧书行色匆匆的身影,身穿深色背心的大叔手执相机弯腰在古树旁捕捉阳光下鲜亮的黄叶,戴鸭舌帽的爷爷背对太阳歇坐在长椅上望着往来行人,附小的学生们三两结伴奔向路旁的便利店一边把零钱塞给店主老人,一边迫不及待地瓜分玩具和糖果。这画面里的每个角色也许并不认识彼此,可正因为这些角色有着属于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鲜明特征,正是青年意气风发的朝气与黄发垂髫的怡然自乐交相呼应才使眼前的景象变得和谐融洽与生机勃勃。

  万物都活在自己的生命里,让它们安静自由地舒展开,让乌桕叶在秋天林子里热烈地展现红色与热情,让蓼花在角落里沉默地凝思寒冬前的世界,我们如此不同,却生长地如此自然和谐。

原创不易,转载分享请标明出处,敬请合作。

“行走在乾县”是一家以个人原创为主的文学公众平台,以推广乾县乡土风俗文化为主,间或涉及教育、文学随笔、影评、图文故事等。

平台编辑:刘立军,笔名乾州蕞娃,又名终南鲁人,初中语文教师,性木讷,爱文学。俯仰天地间 ,自知无所愧。

展示生活中的美好,记录生命历程的每一次真实,每一份感动,这里是“行走在乾县”,欢迎您的参与,欢迎您的关注,点赞留言,批评指正。

所有文稿要求原创首发,文责自负。稿件须注明作者姓名、联系方式电话、电子邮箱和微信号码。文中配图有特殊要求者,可以将图片打包一并发送至投稿邮箱。作者简介不超过100字。作品发表后所得赞赏低于5元的,留作平台运营;超过5元的,30%留作平台运营,70%返还作者。投稿邮箱为:[email protected]。请勿一稿多投,所有投稿审稿期限为一周,一经采用。主编会给您通知,作品发布后会给向您发送网页链接,便于您转发分享。所有赞赏结算时间为作品发布一月之内。预留作者微信号码是为了便于发放赞赏。

你可能感兴趣的:(【随笔】万物活在自己的生命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