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信张东:数据治理与城市感知网的建设与运营

中国电信张东:数据治理与城市感知网的建设与运营_第1张图片

2022年7月16日,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CICC)城市大脑专业委会在北京正式成立。在成立大会上也举办了城市大脑前沿学术研讨会,新当选的专委会顾问、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和观点,对城市大脑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和分析。中国电信政企客户事业部产业互联网技术总监,中国电信信息化、智慧城市高级专家、(CICC)城市大脑专业委会副主任委员张东对智慧城市、城市感知网、边缘智能、云网融合等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以下是专家张东的PPT和发言内容:

中国电信张东:数据治理与城市感知网的建设与运营_第2张图片

中国电信张东:数据治理与城市感知网的建设与运营_第3张图片

中国电信张东:数据治理与城市感知网的建设与运营_第4张图片

中国电信张东:数据治理与城市感知网的建设与运营_第5张图片

中国电信张东:数据治理与城市感知网的建设与运营_第6张图片

中国电信张东:数据治理与城市感知网的建设与运营_第7张图片

中国电信张东:数据治理与城市感知网的建设与运营_第8张图片

中国电信张东:数据治理与城市感知网的建设与运营_第9张图片

中国电信张东:数据治理与城市感知网的建设与运营_第10张图片

中国电信张东:数据治理与城市感知网的建设与运营_第11张图片

中国电信张东:数据治理与城市感知网的建设与运营_第12张图片

中国电信张东:数据治理与城市感知网的建设与运营_第13张图片

很高兴能有机会与各位专家进行交流,也是在集团公司邵总经理的支持下,要求我们团队加入到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城市大脑工作组来。我在电信从事了20多年的技术研究工作,今天的报告也是从一线做项目的实践过程中汲取的一个学术报告,在这里跟各位专家进行一个简单的汇报。

第一,智慧城市的推进过程中,城市的智慧化很多来源于数据本体的研究。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的异构数据,我们发现,不管是政府还是企业,随着数据量的猛增,我们怎么去认知数据的能力太欠缺了。我们走到今天,我们更多的在智慧城市里提到了“人文”这件事,也就是考虑老百姓的获得感,如何体现以人为本,在学术研究上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数据跟我们本体人的特征很接近,这也是我们团队在信息化百人会上发布过的一个观点。

第二,七年前,我们在嘉兴的智慧城市大会时提到过一个观点,智慧城市从感知开始,智慧城市建设就是在做一个城市感知网。最早我们的做法是采用无线网络,但是成本是非常昂贵的。五年前,中国电信和华为最早提出并应用了NB-IOT,也就是窄带物联网技术。通过两年半时间技术积累和产业体系的成熟,我们把物联网的单点通信成本降低于单点17块钱。通过在深圳南山区智慧城市的落地,这也是中国的第一个大规模物联网的实例,我们很高兴的看到,通过城市感知网的部署,我们切入了很多政府的业务,大数据的业务跟政务服务结合,有了业务场景的布局和业务驱动。在此基础上,这次跟住建局也进行了深度合作,用三个月的时间把CIM(城市信息模型)平台挪到了天翼云平台上,并且全部数据进行了云化。我们南山区到目前为止已经积累了五年的物联网数据,包括水表、燃气表、电表,还有停车场、井盖等数据全部汇聚了上来。再加上我们的政务数据,数据量非常大,以至于我们数据处理技术已经跟不上了,没有办法对这些数据进行解析。同时,我们在上海政府也参与了三个区的数据中台的开发,这些数据汇聚上来以后没有足够的人力去清洗和研究。如果真的可以把这些数据变成一个个模型,最后通过数据推动政府绩效,最少需要两到三年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了这种先行示范效果,也就是用“一图感知”的方式,去描绘每一个街道,描绘每一个下水口,真正做到数字孪生城市,需要花费很多投入,以及很多人的智慧才能做成,比如一个街道的3D描绘就需要1700万。最后,我也很高兴的跟大家公布,我们在深圳南山的项目中,我们请了很多政务方面的专家参与其中,每天都有数十个新的算法和模型诞生,当然,这里面也离不开“AI四小龙”的参与。目前,随着不断的深入的参与政府数据运营,我们在交通领域也有了突破,我们跟广东某市交通局达成了合作意向,参与其TOCC(交通运行监测调度中心)的建设和运营。这次我们也请到了交通部的领导和专家一起参与到项目中来,不断的优化建模,训练模型。这个过程都需要三个月以上,我们的政府在没有看到成果以前就需要投资,是不是值得投资,也是非常的困惑。目前来看这个成效还算基本上合格。

第三,边缘智能是智慧城市的“主战场”。在学术上我们需要论证,为什么是边缘智能,我们看到人工智能要落地,根本不是集中式的,而是分布式的。通过数据的分级分类管理,才能把算力等开销降下来。比如说我们说的一段视频变成一帧帧的图片以后,是不是需要回传到城市大脑,视频对我们的算力和网络冲击是很大的,这里有很多模型是需要不断的去优化的,还包括运营商的网络优化模型。所以,我们认为在边缘端需要对数据加载更多的知识图谱,以及叠加算法之后规范化的操作。我们看到有七成数据是不需要上传到平台端的,还例如中科院遥感数据也一样,所有高清数据不一定都往回传,是因为我们的人工智能的分布式计算没有做好。

第四,可以预判,边缘智能会促成新的视频编码协议。我们目前主要采用的H.264和H.265这两种视频编码协议。根据这次唐山事件,我们也在反思,如何改进算法。为了快速处理突发应急事件,平台应该有一个新的算法,不需要把视频回传,而是直接把这个信息变成一个工单传递给当地的片警。我们认为,这种情况在边缘端就能解析成一帧帧的图像,而且能判断出图像有问题,我们再回传,这样10%的网络开销都用不到。当然,这里面还有很多数据安全控制的问题,谁有资格去判断和解析这些数据,这都需要重新制定法律和法规。因此,我们看到,城市数据的分级分类管理体系需要重构。数据不断的从采集到运营,本身就会产生很多的运营数据,这样智慧城市就产生了数据运营这个角色。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更多的看到数据在新基建的网络,也就是云网融合上已经完成了。中国电信一直坚持云网融合,我们的智能网上融合云计算,云上直接加载了AI算法,这样的开销是最低的。我们看这个这张网络就很像我们的神经网络。我们的北向接口,我们数据通信叫北向。我们当南向的时候,我就有点像云反射弧了。在这过程中,我们的神经元就受到大脑的一个指令。他就对每个数据进行处理了,这套体系跟我们正在编写的城市大脑团标很接近。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才有可能在大规模部署感知网之后仍有成效。才能让我们的数据在边缘中能得到实际的应用和落地。它又让城市大脑成为一个数据模型算法训练中心、业务建模中心。所以我们觉得有几个技术要重构。在我们的开源体系里头,要重新去考虑一个是分布的数据处理和数据库的技术。尤其是时序数据库,包括今天程老师讲的这个时序空间的数据库。所以我们认为这些东西都是需要重新去重构的。而真正在边缘端怎么加入这个数据语义,这是非常困难的。这个产业需要生态裂变,要整个产业生态健康发展,最终才能达到数据的价值化、数据的智能化。

第五、我们团队在去年的信息化百人会上提出,数据跟人一样,他有灵性,包括数权性、周期性、关系性和特征性。数据在我们城市分为四个等级,城市级、政府级、企业级和公众级。所以我们认为数据治理跟社会治理是一一映射的关系。这是我们提出的这样的一个学术模型。以数据突破效能提升、实现城市的智慧化创新,城市数据运营需要从制度、法律、法规等方面予以保障。

第六、数据可信连接为数据空间带来更多遐想。这件事我们最先从工业领域开始尝试。所以这里头就会引申出五项软件技术,这是我个人提出来的观点。我从学术上认为这个软件技术上要有五个分化。一个是容器化的连接技术。这个跟运营商其实关系不是特别大,但是也有一定关联,运营商做好了是有机会的。第二个就是消息路由和路由的协议的这个技术要重新改。第三,就是网络间的这个身份认证的技术。原来叫CA这个不够用,这个比区块链更复杂。第四个就是我们低代码,第五个就是我们的隐私计算。随着数据量越来越大,一方面是跨类别的数据的交互,就数我们叫数据互操作。通过定义知识库和模型库,这才有可能走向数字孪生。

最后,就是我们都非常关注的数据驱动的数字经济新体系。上周我们团队在汕头刚发布了数字经济白皮书,从这个角度来看数字经济,我们认为应该是以人为本、数据为王、平台为器、产业为基。通过这种模式为我们每一个城市打造更好的数字经济的发展模式。

报告最后,我们认为,云边端这种技术体系需要重构。我们看需要这个产业链里培养更多的对数据标注,从数据的标识、数据的加工和数据的互操作,这些方法和一些软件的开源公司和团队涌现出来,为我们的智慧城市做准备好,谢谢大家!

未来智能实验室的主要工作包括:建立AI智能系统智商评测体系,开展世界人工智能智商评测;开展互联网(城市)大脑研究计划,构建互联网(城市)大脑技术和企业图谱,为提升企业,行业与城市的智能水平服务。每日推荐范围未来科技发展趋势的学习型文章。目前线上平台已收藏上千篇精华前沿科技文章和报告。

  如果您对实验室的研究感兴趣,欢迎加入未来智能实验室线上平台。扫描以下二维码或点击本文左下角“阅读原文”

中国电信张东:数据治理与城市感知网的建设与运营_第14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编程语言,区块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