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成就不平凡

        你敢承认自己的孩子普通吗?

        这些年,听到了太多人接受不了自己的孩子是个普通人,导致家庭生活一团糟。记得有一份报道,一对父母,自己都是精英,父亲是理科天才,数理化样样精通;母亲曾是文科学霸,饱读诗书,才高八斗。他们夫妻俩一度因为孩子的教育问题差点情感破裂,因为他们的孩子学习成绩一般,这让他们一度相互怀疑孩子不是自己亲生的,毕竟自己当初读书的时候没这么笨。后来他看到一篇文章“均值回归”,他们意识到自己的孩子并不是笨,只是普通而已, 他们之前的痛苦是因为不太能接受自己的孩子只是个普通人。幸好他们很快就想明白这事了。调整思路,开始专注培养孩子的基本品格,比如做事以真,有始有终,以及刻意练习。他们不再逼着孩子达成家长自己的目标。慢慢的他们的孩子有了明显的起色,在班里成绩从排名靠后慢慢成了中等,他们感到由衷的开心。

        好多家长对小孩期望太高,孩子尽全力也无法达到父母的认同及格线,当孩子试几次之后,就再也不做尝试了。孩子知道自己让父母失望,时间长了越来越郁郁寡欢。父母调低预期后,才能看到孩子的努力,看到他尽管成绩不理想,但是依旧在努力成长,对他多一些发自内心的认同,也会成为他前进的动力。

       我们是平凡的父母,既没有博士父母渊博的知识,也没有他们那样的地位,更应该学着接受孩子的普通,接受孩子的平凡。

       当然,接受平凡,就是不平凡的开端。

        社会上有这样的培训机构,他们做的是专门针对高考的项目。他们长期研究往年高考的所有真题,统计出那些通过重复的基础训练就能答对的题目的比例。也就是说,他们测算出了你把教科书上的那些题都弄明白了,你能考出多少分。他们也统计出来需要那种特别聪明的才能答对的题目的比例,也就是说,普通人搞不定,只有聪明的、平时多研究难题的人才能答对的题目。当他们总结出来之后,很是让人惊讶-他们发现,如果你真弄明白了教科书上的那些东西,正好能够考上本科。也就是说,一个人能做对教科书上面的任何题目,他就达到本科水平了。如果一个人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提升,就有希望考上“211”类的学校了,他们的培训中心主要是干这个活,如果孩子基础扎实,就带着练练不太难的题,效果非常明显。 得出一个结论:90%的孩子智商都差不太多,一个孩子能否考好,关键是他在高中的时候是不是一直在做“有效练习”,也就是有没有把基础的东西练习足够长的时间。

        在读高中的时候,把教科书上的题目练习好,对一个高中学生来说是最需要做的基础功课,但是大部分人踏踏实实地做到了吗?当然没有,那为什么没有做到呢?主要大部分人认为自己非同凡响,要做就做有难度的事,对最基础的事情不屑一顾。殊不知,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事都是相互联系的,你掌握不 了这些基本的,你就没办法向前走一步,更何况挑战有难度的,你的水平一直就被锁死在基础区。这也是世界上最常见的一个逻辑:人生的路往往是在一个阶段完成所有任务后才能进入下一个阶段,有点像游戏里的角色升级,但是生活的诡异之处就在于,没人告诉你有哪些任务是这个阶段必须完成的,所以很多人一直被锁死在低阶状态,陷入低水平循环。

      其实小学也是一样的,我是一名数学老师,我们学校学的是苏教版的课本,刚上班初期,觉得课本知识这么简单,教育部是怎么想的,结果一测试,发现孩子的成绩并不理想,后来才发现课本出示的例题是有用意的,有深度的,不单单是他表面显示的那么简单,就比如两位数乘两位数,孩子们基本都会计算,但是每一步怎么得出来的,为什么?好多孩子闹不明白?这样从这个知识点派生出来的习题就不知道怎么解决了,这就是没有弄懂,弄透。如果乘法没弄明白,那么除法也就胶泥了?再比如三年级学习长方形面积计算,很多孩子知道面积计算公式,但是怎么推导出来的,不知道?所以派生出来的题型(铺地砖,剪图形)总是做错,另外那些和周长混为一谈的孩子,也是因为理解的不透,所以才总是一错再错,而我们家长总是一味的让孩子去刷题,殊不知一直在刷错题,越刷越错!

        如果我们敢于承认我们的孩子普通,现在就应该以课本为主,把课本上的题目弄懂,弄透,这样小学基础打牢,养成一个好的习惯,何愁没有好的未来呢?

       其实,所有让大家惊羡的成就,几乎都是在平凡找那个早就的。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科学家,平日里一定是做不完的重复而无聊的实验,看不完的是艰涩而无趣的学术文集;奥运冠军99%的时间都在经历平凡和枯燥的训练;高考状元在冲刺阶段,反复练习,夜以继日......

        不平凡,就是在平凡中成就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平凡成就不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