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皆虚像

先来讲个故事:

有一位母亲去集市赶集,让父亲照看摇篮里睡觉的孩子。父亲觉得天气有点冷,于是穿上了厚衣服,想着:“我冷他也冷”,就给孩子又盖了一条棉被。干了一会活后,父亲感觉热了,就把衣服脱了,想着:“我热他也热”,就把孩子的棉被全都拿走了。过了一会儿活干完了,父亲也没那么热了,穿好衣服,刚想给孩子盖被子时,发现孩子已经冻死了。

认知包含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语言等。无论其中的哪一个,人和人之间的感受不会完全相同,这也就导致认知的不同。

这位爸爸用自己的认知,代替了孩子的认知,最后害死了孩子。可见,把别人的认知角度当做自己的认知标准,是不正确的,也是不可靠的。

就像开车等交通灯,车上的同伴认为黄灯没关系,可以冲过去。但因为大家开车技术不同,对法律规则认知不一样(正常应该一样,但总有人不当回事),一旦驾驶人以同伴的认知角度闯了黄灯,就非常有可能造成交通事故。那以驾驶人的角度来看,同伴的认知对于他来讲,都是无用的,不是他真实的需要。

《地球上的星星》里,尼桑按照自己的想法翻译了一句话,惹得老师大发雷霆,认为他莫名其妙。但那只是老师的传统认知,谁又能说尼桑的认知就是不对呢?

而我的认知里,是不认可权威老师的翻译,我更偏向于尼桑所说的:“我们有看到就有感觉,我们没看到的就没感觉,可是有时候,我们看到的并不存在,而我们没看到的,也不代表不存在”。

我觉得这句话真的是对“一切皆虚像”的最好解释。

每个人的认知都是不同的,相信并尊重自己的认知。别人的想法再好,但那不是自己体验感受到的,就不能称之为是真实的。

而当我们开始意识并承认,别人的认知是不能代表我们自己的感受时,我们的潜意识就会打开束缚的枷锁,愿意深入思考探索,愿意实践,愿意创新!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切皆虚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