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电视台心理访谈节目专家杨凤池教授告诉做教师的我们什么了

前晚杨凤池教授为瑞金教师做了心理健康教育技能的培训直播,因当时环境嘈杂听不真切,今早我赶紧补课看回放。1.5小时的课堂,我足足用时2.5小时,多费的一小时,是我时不时按下暂停,返到手机另一软件——上进行要点记录花去的。

大咖课堂,启示良多,倍受教益。

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家庭教育的影响比学校教育的确重要得多,但学校教育能很好弥补家庭教育中的不足。

随着大众对家庭教育重要性认识的提高,不时听到个别教师的无力之语:这孩子的问题太大,是家庭中造成,我们实在没办法。

原生家庭里造成的问题就无法解决了吗?不,教师切不可放弃,做我们该做的努力,也许孩子就在学校教育中有效治愈。

杨凤池提到自己的亲身经历。

小学时的他有社交恐怖症,恰恰是在家庭中造成的,父母总是打断道:“你想清楚了再说。”兄弟姐妹嘲笑:“你说的都什么呀。”于是,学校里的他从不敢举手。老师提出问题后,他总是低下头,生怕被老师叫起来。你能想象这就是如今自如面对听众数百上千甚至成千上万讲课、轻松主持中央电视台《心理访谈》的节目专家吗?

他的社交恐怖恰恰就在学校教育中治愈了。上初中时,校长上课时提问今早发生的震惊世界的新闻,全班除杨凤池外无一人能答。最后站起来的他回答得比校长知道的还详尽。因为他上学经过一窗口,听到广播里的新闻时驻足聆听了一会儿记住的。

校长说:“我代表学校任命杨凤池为我校时事政策顾问。”“若干年后,你们要为曾经和杨凤池是同学而自豪。”“请你们对杨凤池好一点,因为长大以后可能要见杨凤池一面已经很不容易了,也许只能从广播电视里或报刊杂志里头听见或看见这个人”。

这一堂课,这一番话,对他的影响是巨大的。这便是现实版的皮格马利翁效应(罗森塔尔效应),教师寄予很大期望的学生,终如期望。

发人深思的是,教师的我们,是否如这位校长一般,不遗余力地去夸奖、去激励、去期望?

老师、校长等对孩子来说权威的人士不要轻易下断语。

杨凤池教授在某地讲学,一教师听课后对杨教授说:“我可能伤害了学生。因为我在批阅一学生作文时十分生气,写过如下评语,我不知道写这篇文章的人脑子里装的是人脑子还是猪脑子?”

教授肯定地回道:“这对学生的伤害会非常大。”因为每当他写文章的时候,会想到这句评语,自己也不相信这不知人头猪脑的能写出什么好东西来,于是在他,再也不会有好文。

由此想到身边的教师,好教师居多,但总有学生犯错时无法控制好自己情绪的老师,粗言劣语之下,自不少妄下断语,“你不可救药了”,“再这样下去,你成绩将一落千丈”,“你拖全班的后腿,这学别上了”,“你会一事无成”……

无论作为教师还是作为家长,都是孩子心里权威的存在,你妄下的断语,可能化为孩子成长的桎梏,限高限长,太可怕。

少一些打击断语,让我们一起来重温陈虹教授列举的禁说词汇,多说积极语言。

帮助孩子解决心理问题做到三个注意、做好三件事便不会遇到阻抗和逆反。

问题不可怕,科学解决问题是良策。帮助孩子解决心理问题时应做到三个注意。

一要用尊重共情和真诚的态度沟通,切勿以家长或老师高高在上的姿态去指责,去批评。否则,得不到理解让人无法畅所欲言,沟通受阻。

二要细心观察非言语信息,观察其表情、动作,留意附加的语言词汇,以更真实更全面地支持和帮助。

三要尽量少提问,让人产生被审问的感觉,细心听、专注听就好。

聆听和帮助只做三件事,表示理解、感受反馈、启发领悟,如此,定不会遭遇阻抗和逆反。

他还特别提到有些问题如对孩子自制力问题以小组辅导方式进行比较有效,通过讨论对付懒惰提高自制力的做法,交流分享,相互启发助益。

最后,杨凤池教授强调了他作为心理健康科普专家,一直在宣传的观点:光学习好不一定心理健康,不一定能成为国家、社会和家庭的有用之才。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教师的我们时刻应牢记,切不可舍本逐末。

在许多的教师培训课堂里,我分享过自己的培训获益法宝,简单四步诀:记录、整理、分享和运用。写下此文,便是记录整理之后,完成对杨凤池教授直播课堂的分享。接下来,实践之,运用之。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央电视台心理访谈节目专家杨凤池教授告诉做教师的我们什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