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随想|谁曾经最接近最终真理?

前不久小表弟生日,我送了他一本《苏菲的世界》,今天他跑来问我,谁是历史上最接近真理的哲学家。

(注:《苏菲的世界》是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创作的一本关于西方哲学史的长篇小说,它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史发展的历程。

这本书有关哲学史的叙述与传统学院的叙述方法大相径庭,它力求与时代的发展及社会之演变搭上线。--引用自百科词条《苏菲的世界》)

我准备在认真思考之后再回答他这个问题。

在哲学上,关于真理问题,已经逐渐从对真理的追求转向对“共同理解”的可能性的追求。

从历史上看,对真理的追求是一场相当古老的作文辩论,这些精彩的辩论在《苏菲的世界》中有很好的展现。

没有哲学意义上的最终真理已经成为哲学发展到现今的普遍看法。哲学史已经转向没有真理,而不是接近真理。

原则上,不可能找到世界的起源或生命的真谛。因为它一开始就不存在。这也是现代哲学的普遍观点。

对于这个结论,在信息如此发达的今天可以先从反面思考,那就是我们无法从任何一种哲学流派中提炼出所谓的最终真理。

有时会在网上看到一些文章或者说营销号会说,“今天给大家介绍哲学的最终真理”,“你不知道的哲学的最终真理”。

但大多数时候,这些观点甚至并没有超出我们普通人的常识,不具备任何思辨性。

现代哲学中较较为广泛讨论的问题,例如“东方一元论可以克服西方的二元论”、“佛教的教义可以克服西方哲学的自我中心主义”等观点似乎试图证明哲学上最终真理的存在。

但事实上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教义还是世俗,稍微深入了解就会发现,这些哲学观点的诞生是与当时的时代背景紧密贴合的,适用于当时那个时代也同样受到当时时代的局限,只有后人才会试图思考将这些不同的哲学流派甄别互补,甚至分个高低。

对于当下信息爆炸的时代中,对哲学有过思考的人们而言,得出最终真理并不存在的结论并不稀奇,可能任何一位稍微读过尼采的人都能说出类似的话。

有趣的是,虽然对真理问题认知测量具有鲜明的个体印记,但是没有绝对真理的观点在步入信息时代之前已经为世界各地的哲学所接纳。

古希腊哲学中的相对主义对于后世的影响很广泛,而事实上在印度哲学中,耆那教的哲学观点中同样提出过相对主义。

在印度哲学中,就像在Samkhya和Vedanta 学派中一样,二元论和一元论之间存在冲突。即使在佛教早期,也存在着道德否定、相对论和怀疑论等各种世界观(尽管佛教方面将他们归类为六师外道,并将他们视为Tirthika)。

尽管与印度哲学世界观有很多不同,但在中国,孔子、老子、儒家、法家等数百家学派也一直在讨论君子道德以及君主施政的标准,而众所周知,百家的观点各不相同。

(注:Samkhya是一个梵文单词,意思是计数,列举,计算,推理,推理,通过数字枚举,与数字相关。在古代印度哲学的语境中,Samkhya是指以系统的列举和理性的检验为基础的印度教哲学学派。

Samkhya 教我们关于身体、思想和精神的组成部分,从构成身体的基本元素到思想和意识的更微妙的元素。Samkhya给每个元素命名,告诉我们它的功能,并告诉我们每个元素与所有其他元素的关系。—引用自印度驻华大使馆网站)

(注:vedanta,译为“吠檀多(印度教的主要哲学)之一)

(注:外道(梵文:tirthika)为一个佛教的翻译名词,与被称为内道的佛教里佛陀所说的教法相对,取名源于其所传真理异于佛教的宗教组织。)

这样,无论是印度还是中国,在一定程度上允许思想自由的地方,就会发生世界观的冲突。这种冲突,会使东方哲学家在最终真理这个概念形成之前,已经认识到最终真理并不存在。

那么我们会很自然地想到,既然最终真理并不存在,哲学在对于真理的探求上岂不是没有太大的进步吗?很多人可能会这么想,但事实并非如此。

现代哲学不再寻求真理,而是转向看到共同理解的可能性。

用周总理的话可以理解为求同存异,这其中代表人物我认为应该是德国哲学家埃德蒙德·胡塞尔。

(注:埃德蒙德·胡塞尔1859.04.08-1938.04.27,德国哲学家,现象学的奠基人。现象学是一个试图如其所现的那样来描述事件和行动的一个哲学流派,它批评那种只把自然科学所描述的东西视为真实的倾向。

现象学旨在就其所有的多样性、全面性以及所有的性质,来重构世界,反对那种以科学主义的哲学为基础的单向度的标准化。--引用自MBA智库百科)

胡塞尔和黑格尔是哲学史上最精通语言表述的哲学家之二。比起卢梭、霍布斯和笛卡尔,会觉得胡塞尔的作品通俗易懂。

当然,没有人表达过的东西很难表达,这一点毋庸置疑。因此胡塞尔必须以读者熟悉的方式表达它,而不是借用现有的概念或表达方式。

可以肯定的是,胡塞尔本人并没有说过对于最终真理的处理方式是建立共同理解。但是,从他的主要著作《逻辑研究》和《现象学哲学》的内容来可以看出,胡塞尔认为应该禁止对真理的假设远离经验世界,它对任何感性经验都是普遍的。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表明可以通过有针对性地探索可以提取的本质来建立人们对真理的共识。

因此如果回到谁曾经最接近最终真理这个问题上,那么直截了当的答案无疑是,没有人。但在追求真理的路上,先人仍留给了我们很多的思考。

你可能感兴趣的:(哲学随想|谁曾经最接近最终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