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个人备考软考的总结,在学习的过程中做笔记进行加深学习,并且将知识分块,在复习的过程中,避免小模块遗漏,方便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对应课程,相关类型题讲解。
例如二进制 10100.01=1×24 +1×22 +1×2-2
例如七进制 604.01 = 6×72+4×70+1×7-2
因为8是23,所以3位2进制数等于一个八进制数,十六进制同理
注意在16进制中10=A,11=B,12=C,13=D,14=E,15=F
例如四进制111,因为42=16 前一个1=1,后面11=1*41+1×40=5 所以四进制111等于十六进制15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码?
由于计算机的硬件决定,任何存储于计算机中的数据,其本质都是以二进制码存储。
原码、反码、补码的产生过程就是为了解决计算机做减法和引入符号位的问题。 原码解决了计算机只有加法运算器进行运算的问题,不便进行加减运算。
反码表示在计算机中往往作为数码变换的中间环节。这句话是错的,但可以通过反码快速运算补码。 计算机中均采用补码进行加减运算。
在计算机浮点数的表示是采用尾数+阶码的方式表示, N=M*2^E, 其中阶数E采用移码表示。
最高符号位代表正负:0正1负
正数:原码,反码,补码相同
负数:反码相较于源码,在符号位不变,其他取反。补码相较于反码,在反码基础上加一。
移码等于补码取反
造成下面的不一样,主要是原码和补码有-0的情况
整数 | |
---|---|
原码 | -(2n-1-1)~2n-1-1 |
反码 | -(2n-1-1)~2n-1-1 |
补码 | -2n-1~2n-1-1 |
比如8位的情况 27=128
浮点数运算类似于科学计算法去计算 例如1.19 × 103 + 2 × 102
在基数相同的情况下,将指数转换相同,然后将尾数相加,需要注意的是,在运算结束后,要确保尾数大于0,小于1。 2 × 102 = 0.2
× 103
1.19 × 103 + 2 × 102 = 1.19 × 103 + 0.2 × 103 = 1.39 × 103
算术逻辑单元(ALU):负责实现计算机里的多组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的组合逻辑电路。
累加寄存器(AC):用来储存计算产生的中间结果。
数据缓存寄存器(DR):用来暂时存放由内存储器读出的一条指令或一个数据字;反之,当向内存存入一条指令或一个数据字时,也暂时将它们存放在数据缓冲寄存器中。
状态寄存器(PSW):状态寄存器用来存放两类信息:一类是体现当前指令执行结果的各种状态信息(条件码),如有无进位(CF位)、有无溢出(OV位)、结果正负(SF位)、结果是否为零(ZF位)、奇偶标志位(P位)等;另一类是存放控制信息(PSW:程序状态字寄存器),如允许中断(IF位)、跟踪标志(TF位)等。有些机器中将PSW称为标志寄存器FR(Flag
Register)。
程序计数器:用于存放下一条指令所在单元的地址的地方。
指令寄存器:用于暂存当前正在执行的指令。
指令译码器:计算机执行一条指定的指令时,必须首先分析这条指令的操作码是什么,以决定操作的性质和方法,然后才能控制计算机其他各部件协同完成指令表达的功能。这个分析工作由指令译码器来完成
时序产生器:使计算机可以准确、迅速、有条不紊地工作。
快速背方式
单指令控制器是一个,多指令控制器是多个。
单数据流处理器是一个,多数据流处理器是多个。
只要指令或者数据流是多的情况,主存就是多。
E =( t + t + t + 3t ) × 4 / 15t × 4 = 6 / 15
时间局部性:引用过一次的存储器位置在未来会被多次引用(通常在循环中)。
所以将之前引用的数据存储在cache中,进行优化数据执行时间。
例如访问命中率为95%,Cache周期为1ns,主存储器周期时间为1ms = 1000ns。求平均周期。
平均周期 = 95% × 1ns+ ( 1 - 95% ) × 1000ns = 0.95 + 50 = 50.95ns
之前没有cache的情况下是1000ns,优化了将近20倍。
时间局部性:引用过一次的存储器位置在未来会被多次引用(通常在循环中)。
空间局部性:访问当前空间的临近空间。
工作集理论:工作集是进程运行被频繁访问的页面集合。
在掉电的情况下,存储的信息将会消失。
在掉电的情况下,存储的信息不会消失。(如BIOS系统)
多少K个地址单元计算流程
因为1-9中间有9个数,数量 = 大数 - 小数 + 1
地址单元总数 = C7FFF - AC000 + 1 = C8000 - AC000 = 1C000 = 1 × 24 + C × 23 = 16 + 12 × 8 = 16 + 96 = 112
每个存储单元存储多少位计算流程
因为上面共有112K个地址单元,且每个地址有16bit
112K × 16 = 28 × 16K × X
X = 112 / 28 = 4
处理11个记录最长时间:
思路:在读取R0到缓冲区的时候,磁盘指针不动,需要3ms,然后指针顺序的读下去,并且R0被处理,当处理完R0该处理下一个数据时,指针已经移动到R2上面了,所以需要从新绕一圈回到R1,以此类推进行处理。
运算过程:(3ms + 33ms) × 10 + 6ms = 360 + 6 = 366ms
处理11个记录最少时间:
思路:将数据错开存放,当处理完一个数据时,磁盘指针正好指向下一个该处理的数据,处理数据,一个数据需要6ms时间(读取3ms,处理3ms)。
运算过程:6ms × 11 = 66ms
指微机内部外围的芯片与CPU之间的总线。
微机和外部设备的总线。
用来传输数据,比如32位系统或者64位系统,一个周期传输的数据量为32bit或者64bit。
假设地址总线是32位,代表的地址空间为232,就是4G,32位系统只能管理4G内存。
发送相应的控制信号。
总可靠性 = 每个子系统可靠性相乘
总失效率 = 每个子系统失效率相加(近似算法,不准确),用1 - 可靠度更准确
总可靠度 = 1- (1 - 每个子系统可靠性)每个子系统相乘
总失效率 = 1 - 总可靠度
解题思路:先将并联系统看为一个子系统,将系统看成一个串联系统。 算题思路:先算并联,后并联。
相同的计算,多个子系统,用少数服从多数的思路,只要大多数正确,结果就正确
2^r^ >= x + r + 1 其中信息位个数为x,校验位个数为r
概念:2n其中N位为校验位,其他位置填充信息位。
只需要1个信息位的情况,需要3个位的长度。
需要2个信息位的情况,需要5个位的长度。
图中O和+组合图案为异或操作。(异或操作,相同等于0,不想同等于1)
公式:L × ( N - 1 ) + 1 个资源不会死锁,N代表需要资源数量,L代表进程数量。
例如:当系统资源达到13个的时候就不会发生死锁,先给每个进程分配4个资源,最后一个资源进行争抢,执行完后进行资源释放,其他两个进程再进行争夺。
首次适应法:从头往后看哪有空缺放哪里。
最佳适应法:先从接近大小的块中分配内存。(缺点空间碎片多,优点大对象需要分配内存的时候,尽力去保留大的整块空间)
最差适应法:和最佳适应法相反。
循环首次适应法:按顺序去分配内存。
选择D B
其中因为页面大小是4K然后4K = 212
因为5A29H = 5 + 后面有12位,然后根据页号5去找对应的页帧号为6,所以选D
因为访问的页面4,状态位为0,不存在,所以需要去其他页面淘汰,只有1是之前没访问过的,优先淘汰没有访问过的。
最优算法,已经知道访问的序列,根据这个序列算出,什么时间点,淘汰什么样的数据,得到最优的置换。
当内存页变为4的时候,反而置换次数增加,造成抖动。
上题选择B C
上题答案C D
对应的物理块,因为前4个直接索引,第五个对应的正好是90出来的第一个一级索引地址58,因为磁盘索引大小为1K,且地址项为4字节,所以一级地址索引表中可以放1K / 4B = 256个,加上前面的5,正好是261,正好是187的物理块。
101物理块放的是二级地址索引表。
上题答案选择 D B
第多少个字,(4195+1)/ 32 = 131.125
应该将第多少位,首先是分配,肯定是1,所以A,C排除,因为131完之后还余0.125 = 1 / 8,用 32 × 1 / 8 = 4,但数据是从0位开始,这个数据就是第3位的1,选B
是指在程序控制下进行的数据传递方式。
程序中断是指计算机执行现行程序的过程中,出现某些急需处理的异常情况和特殊请求,cpu暂时终止现行程序,而转去对随机发生的更紧迫的事件进行处理,在处理完毕后,cpu将自动返回原来的程序继续执行
直接存取控制方式,有专门的DMA控制器去管控,CPU只需要在开头的时候做一些介入,总体由DMA控制器去控制。
SPOOLING技术:磁盘加入缓冲区,将输入输出设备放入缓冲区中,解决了外设低速和内部系统高效的瓶颈差距。
物理数据库:数据的物理地址。
内模式:如何存储数据。
内模式与概念模式的映射:内部的存储形式和表的情况映射关系,当存储结构进行改变,只需要调整映射关系,不需要修改应用程序,就可以适应这种变化。
概念模式:数据库中对应的表。
外模式与概念模式的映射:表与视图的映射关系,表发生变化,只需要改视图,不需要改应用程序。
外模式:对应数据库中的视图。对数据控制的手段更多了,对数据表进行处理,生成对应的数据。增加安全性和灵活性。
上题选择 C
用设计数据库表结构来说,就是用少的表去实现上述功能,正常用4个表就可以设计完成,数据冗余也不会很多,如果想加入一些桥表也是可以的。但最少的关系模式是4个。
并:合并数据
交:公共部分数据
差:体现我有的,你没的数据
笛卡尔积:就是全重复数据
投影:筛选一些列体现
选择:选择一些行体现
数据库限制
外键完整性约束,比如部门号等
用户设置值的要求
写脚本约束数据库数据的要求
上题选B
因为网络层的设备,让计算机不处于一个网络中只有S和T在同一个网络中。
C类子网是255.255.255.0 能用的只有8位,24位为网络位。
公司提供的地址是前20位为网络位,所以还留出来4位可以当其他子网。24 = 16,所以上题选C
最大附件内容:对称加密
发送者不可抵赖:数字签名
第三方无法篡改:信息摘要技术
利用公式可得存储地址 = a + (2 * 5 + 3)*2 = a + 26
上题用带入两个点去判断是否满足,只有A是正确的。
本题查看整体数据存放顺序,其输出顺序为队列里面存放顺序,查看那个顺序是两端放不出来的,其题答案选D
当前冲突后,顺次移到后面的空间中。会有一定的冲突,进行调整空间。
散列之后有冲突,然后再次散列。
1 1600 × 1200 × 3 =5760000 5760000 / 1024 / 1024 = 5.493
128 / 5.493 = 23.3 选D
2 44.1 × 16 × 2 = 1411.2KB 选C
3 6.4 × 30 × 10 = 1920 选D
K代表1024
k代表1000
空间冗余:大部分同样的颜色。
时间冗余:不同时间,同样的画面。
视觉冗余:视觉观察不到的信息冗余。
信息熵冗余:传输消息所用数据位的数目与消息中所包含的实际信息的数据位的数目的差值。
结构冗余:在一个画面中同样的结构,比如地砖等。
知识冗余:可以根据数据分析出来的结果。
分支限界法常以广度优先或以最小耗费(最大效益)优先的方式搜索问题的解空间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