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尚品三国:40 “江东猛虎”孙坚的发迹史

本章主要是写孙坚的发迹史。

孙坚字文台,是吴郡富春人,自称是“兵圣”孙武的后代,陈寿记载是“盖孙武之后也”,陈寿加个“盖”字,就是说孙坚是孙武后代的说法根本就不可信,不过是孙家这么一说,我就这么记一笔。

十七岁时少年孙坚和他父亲乘船到钱塘,行船中看到了一群海贼刚刚抢劫完商人们的财物正在岸边分赃很是嚣张,行人都不敢靠近,过往船只也不敢前行。

孙坚请示老爹说道,让我去把这帮强盗抓住。

孙老爸当然不同意儿子做这么冒险的事。

孙坚无视父亲的意见,一个人提溜一把刀上了岸,对着强盗的方向,用手东指西画,就像指挥队伍去包围强盗的架势,很有领导人风范。

海贼们以为真有官军要来,开始四散逃跑。本来海贼们跑了就完了,但少年孙坚还追上去砍死了一个海贼。

不知道历史上的孙坚有没有这么帅

江中大量的围观旅客纷纷鼓掌叫好,孙坚也开始亮起名声,被当地政府召为假尉,踏入仕途。

熹平元年(172年)十一月,会稽郡人许昌在句(句读如勾)章县造反,自称“阳明皇帝”,和他的儿子许韶招集了数万人马。朝廷派扬州刺史臧旻、丹阳太守陈寅,率军讨伐。

孙坚这时已是郡司马,招募了千多人奉命讨伐许昌。

熹平三年(174年)十一月,政府军大破变民,斩杀许昌,平定乱军。

臧旻给孙坚报功,被朝廷任命为盐渎县丞,后又历任盱眙县丞,下邳县丞。在淮泗三县任职的近十年间,孙坚已有意培植人望(往来者常数百人,坚接抚待养,有若子弟焉。

中平元年(184年),黄巾之乱爆发。朝廷派出征讨伐黄巾军的将领就有中郎将朱儁。朱儁是会稽郡上虞人,肯定听过老乡孙坚的名气,甚至可能彼此还打过交道,知道孙坚的武勇,上表朝廷请孙坚为军中佐军司马。

孙坚募集了淮泗精兵千余人随朱儁作战(乡里少年随在下邳者皆愿从。坚又募诸商旅及淮、泗精兵,合千许人,与俊并力奋击。)

孙坚打仗的时候身先士卒,所向无前,经常自己操刀往上冲。

汝南、颍川的黄巾军被官军打的退保宛城,孙坚在攻打宛城的战役中第一个杀上城墙,随后官军蚁附入城,拿下宛城,大破黄巾郡。孙坚因功任命为别部司马。

转过年,朝廷派司空张温代行车骑将军,讨伐在凉州作乱的边章、韩遂等叛军。

张温上表请派孙坚随行参议军事。

张温到达关中后征召董卓,结果董卓不仅误时,还言辞傲慢。

孙坚当时也在座,看董卓如此嚣张,就上前与张温耳语说,董卓出言狂妄,应当以不按时应召之罪,将他诛杀。

张温没有采纳,董卓是不能轻动的。温曰:“卓素著威名於陇蜀之间,今日杀之,西行无依。”

当孙坚一一引经据典,条理分明力证杀董卓是合理合法,事态可控,被张温以“君且还,卓将疑人”回绝了。

孙坚在接下来参与关中的军事战斗给董卓留下印象深刻。

中平四年(187)四月,已经升为太尉张温因未能平乱被罢官,孙坚可能就是因张温被罢被召回洛阳做议郎,议郎顾名思义就是皇帝的顾问,孙坚被投闲置散了。

不过,时值乱世,“国难思良将”孙坚这位名将注定不会被朝廷遗忘。

中平四年(187)十月,长沙盗贼区星聚众万人反叛,周朝、郭石在零陵、桂阳也跟着响应区星。朝廷任命孙坚为长沙太守,前往镇压。孙坚到了长沙,检选循吏,使之治民,并且明白交代:“你们只管好好对待善良百姓,好好处理官曹文书,按规矩办事。至于郡中盗贼,交我负责好了!”他说到做到,谋划方略,仅一个月的工夫,就打败了区星,平定长沙,然后又跨境讨平零陵、桂阳。孙坚因此封为乌程侯。

孙坚在长沙太守任内,还做了一件违反朝廷制度的事。时庐江太守陆康的侄子担任宜春县令,为乱民围攻,向孙坚求救,主簿反对,认为孙坚作为未得朝廷命令出兵触犯朝廷法度。但是孙坚大义凛然到:我任太守也没有什么文德,也就是以征伐为功,越界征讨,以保全他国即便是以为这个获罪,也不愧海内吧?遂发兵前往,乱民忌惮孙坚威名,闻声四散。【是时庐江太守陆康从子作宜春长,为贼所攻,遣使求救於坚。坚整严救之。主簿进谏,坚答曰:"太守无文德,以征伐为功,越界攻讨,以全异国。以此获罪,何愧海内乎?"乃进兵往救,贼闻而走。】

孙坚救援宜春这事,拿在台面上,谁不得说他孙文台是拳拳报国之心,是顾大义舍小义,是事急从权的公忠体国之举,从事后孙坚仍担任长沙太守领乌程侯如故,就知道孙坚并没有因为违反朝廷制度受到实质性被惩处。但从这事就可隐约看出孙坚骨子里的不安分。

到了初平元年(190年),袁绍、袁术等讨伐董卓时,早就看董卓不顺眼的孙坚也举兵响应,《江表传》还留下一句孙坚的痛心疾首之言:“张公(张温)昔从吾言,朝廷今无此难也。”

孙坚领兵北上,路过荆州首府江陵时,把人在江陵的荆州刺史王叡给杀了,史书记载这王叡同样是有志讨董的。

王叡与孙坚曾过合作过,联手平定周朝、郭石在零陵、桂阳的作乱。士大夫王叡认为孙坚不过一介武夫,言谈间不免颇有些轻视,两人的仇就这么结下的。

王叡的人际关系真的很差,他和武陵太守曹寅关系也很差。两人关系差到,王叡竟扬言说,他要在讨伐董卓之前,得先把曹寅杀了。曹寅听说之后,就冒充朝廷的使者(案行使者)光禄大夫温毅,写了一道檄文,列了一堆王叡的罪状,命孙坚去处决王叡。

孙坚就真拿着武陵太守曹寅伪造的光禄大夫温毅的檄文前往处决王叡。

孙坚接到这檄文不知道这份处决王叡的檄文来得有问题?

孙坚肯定知道事有蹊跷,不过,早就看王叡不顺眼的孙坚可不管手中檄文的真假,不经查实,真就杀王叡去了。

孙坚为了简单顺利杀掉王叡玩了一个花招。

孙坚带兵到了江陵城下后混在军中,王睿询问后,得知对方是来求取军饷的,也没在意,便将他们放进城来。随后王叡看到了藏于军中的孙坚。

王叡诧异问:孙府君咋也在这里?

孙坚说:受上面指示来杀死你。

王叡问:我犯了啥罪?

孙坚说:你犯了“一无所知”罪(坐无所知)。

王叡没办法,只能刮了一堆金屑,以酒冲服,死了。

杀了王叡,孙坚继续北上,一路招兵买马到达荆州最北的南阳郡时队伍已发展到几万人。

南阳太守张咨不愿给这支远道而来的数万讨董卓军队提供粮食【坚到南阳,移檄太守请军粮。咨以问纲纪,纲纪曰:“坚邻郡二千石,不应调发。”咨遂不与。】

不合作的张咨被孙坚诱杀了。相比杀王叡的莫须有,孙坚杀张咨的理由是,张咨不配合讨董。

太守被杀,南阳郡县大为震动,以后孙坚要什么物资供应,立即有人送到。

随后,孙坚北上兵进鲁阳,与袁术会合。

孙坚、袁术的会合并不是两个讨董盟友的平等相见,而是下级见上级,而孙坚就是那个下级。看似不可一世,的孙坚竟然向袁术低头,认了袁术做带头大哥。

为什么孙坚会拜倒在袁术门下?

因为孙坚这时的心气很高,对自己的才能非常有信心,他这时的目光并不在荆州,不然杀了荆州刺史王叡,孙坚就应该停下来,谋求夺取荆州,而不是继续挥军北上。

孙坚此时的计划,大约是要抢占先手,打着讨董的名义,一路高歌猛进,利用不断取得的军事胜利,不断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将帝国越来越多的军事、政治、经济资源收到他账下,到时侯,孙坚他取代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进而建号称帝。

而孙坚要想顺利这一点,就要有一个稳固的后方根据地,给他提供军粮支援上的后勤支援。

孙坚知道南阳所谓的“郡中震栗,无求不获”,只是暂时性的,南阳随时会反他。而南阳相关的物资利益都是由地方大族控制着,孙坚想解决后勤上的问题,就需要全面接管南阳的行政、经济系统,孙坚在当地没有盘根错节的人脉关系,想做到这点就只能通过暴力手段强行接管,这对孙坚是比较难处理的问题,至少不是孙坚一时半会可以解决的。南阳是东汉开国功臣,世家大族云集的地方,地方大族的力量非常强,偏偏在南阳郡还有袁术这位大佬(袁术驻军的鲁阳县属于南阳郡),张咨活着袁术还不敢撕破脸染指南阳,但现在孙坚连杀王叡、张咨两位士大夫高官,谁不服谁就砍谁,实在是比董卓还霸道。在这种背景下,如果袁术出来主持正义,讨伐孙坚,孙坚还真很难扛得住。

所以,孙坚不打算和袁术耗在南阳,反而希望和袁术合作,让袁术坐稳南阳太守,接手南阳的政治、经济资源,支援他在前线军事作战。

孙坚非常干脆认了袁术做带头大哥,表示他孙坚以后就是跟着袁术混了。而袁术的南阳太守某种程度可以说是孙坚让的,受人恩惠袁术自然也得帮孙坚压下杀死王叡、张咨的后患。

袁术确实比孙坚更得南阳“民意”支持,出任南阳太守:

一、袁家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具备全国性的影响,人脉资源极为丰富,各地州郡长官、官吏、名士与袁氏都有或多或少的往来,而汝南郡是临近南阳郡的,可以断言袁家在南阳有非常深的影响力;二、袁术率军诛杀,在董卓进京后,不为董卓收买,逃出京师,起兵反董,政治正确,更增加其号召力。

孙坚与袁术合作的空间也比较大。因为,袁术可以提供庞大的政治、经济、人脉资源,孙坚提供强大的军事资源。双方是属合则两利,分则两害。

当然,孙坚选择向袁术低头,自居袁术的部将,这并不意味着孙坚完全受制袁术,至少孙坚的军队依然只会听孙坚的命令,而不是听袁术这个“主公”的命令,袁术真敢绕过孙坚,给孙坚的部队下达命令,插手孙坚军队人事安排,军事部署等,威胁孙坚对麾下军队的控制,孙坚就敢置讨董于不顾,先和袁术拼个鱼死网破。

对孙坚来说,袁术不过是被他迟早踢开的“楚怀王”。秦末,项羽本是奉君主楚怀王命令西进伐秦,结果一路越打越猛,威震天下,打到秦都咸阳,绕过楚怀王自行分封天下,自号“西楚霸王”,反而是原先作为主子的楚怀王被昔日臣子项羽架空并被迫害致死。

不过,事后看,孙坚和悍然废立皇帝的董卓一样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对自己战胜困境的处境过于乐观。

孙坚有孙坚的算盘,袁术自也有袁术的盘算:一、袁术可以顺顺利利把东汉王朝最富庶的南阳郡收入囊中,袁术终于有了一个稳固经营的地盘,不再只是个空有名号没有地盘的后将军。

二、利用孙坚的军事能力,不断打胜仗扩大自己的地盘,进而控制相关占领区的政治、经济、军事资源。在这种背景下,孙坚的力量虽然会一再扩大,却永远无法彻底摆脱他袁术的制约,等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就可以用削藩之策,把孙坚排挤出局。

只不过,孙坚在不久后就战死襄阳,所以我们永远无法知道袁术、孙坚谁会笑到最后。不过,我总觉得要不是孙坚意外死在襄阳,袁术是斗不赢孙坚的。

袁术上表推荐孙坚行破虏将军(故孙坚又多一个外号——“孙破虏”)并把北伐董卓的艰巨任务交给新收的“部将”孙坚,袁术自去接收南阳郡去了。

这里还有个问题。《三国志·孙破虏传》中记载:术表坚行破虏将军,领豫州刺史,似乎孙坚是被袁术同时表为破虏将军,豫州刺史。

在董卓废立皇帝后,调豫州牧黄琬入京,改以孔伷为豫州刺史,孔伷也是讨董联军中的一员,袁术若这时表孙坚为豫州刺史,唯一一个可能就是孔伷早逝了。

还有一个可能就是孔伷是在袁术、孙坚“合作”后才死,袁术是表孙坚为“破虏将军”后,过段时间孔伷死了才又表孙坚领豫州刺史,只是史官为了行文简洁方便,索性将孙坚表破虏将军,豫州刺史写在一起。

豫州乃是四战之地,这块地方在天下大乱之际,实际上是中看不中用。后来,陶谦为酬谢刘备,也是保举刘备当豫州刺史。因为到这种四战之地刺史,你有机会当,你有能力真正行使相关权力吗?而在这种四战之地,即使同时出现两个豫州刺史,也没有什么奇怪的。

当然,也不是说,孙坚这个豫州刺史毫无价值,尤其是孙坚是袁术表为豫州刺史的。袁家就是出自豫州汝南郡,孙坚在袁术支持下自然可以在豫州占据一定的地盘,个人怀疑孙坚真能发号施令的就只有豫州西部的汝南、颍川两郡,而且孙坚能对汝南、颍川发号施令靠的是他是袁术的人,一旦他和袁术翻脸,汝南、颍川还有多少人支持他也很难说。

下一章,写孙坚讨董的胜利。

你可能感兴趣的:(富尚品三国:40 “江东猛虎”孙坚的发迹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