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如买书去

自诩禅修玩家,便独爱极简主义直取核心的清醒。曾一度断舍离,衣橱里的收了扔少说也有几袋,处理掉的看了一半的,未看的图书更是令人触目。物品的大排毒,也是生活重心的水落石出。

然而,当时不知的是,执迷“物品少”这个形式的我,那个扣扣索索被扔东西太多吓到的我,因自责而消费欲骤降的我,错过了多少美好,束缚了多少天性。


被师父点醒,才在买书上又任性起来。

现在基本是有点心动的书,直接买来堆到家里。短短几周,本来只填三分,有留白之美的书柜,霎时脑满场肥起来。更令人发指的是,我不仅买书如暴富,扔书也如地主家的傻儿子般洒脱。

以前家母常念“开卷有益”,小时候看书没受过半分委屈,喜欢,买;就连学校命令禁止的小言情也不例外。当初喜欢的安妮宝贝也成长为庆山了,自恋的觉得自己长期持有的股票稳步上扬了,多好。

现在觉得,这开卷不一定有益,甚至有毒。没什么营养的书,读来浪费时间。有这功夫去变身天上忽明忽灭的云多好,干嘛用不喜欢的事物离被锤的牛又进一步呢?有些书更过分,潜移默化灌点毒鸡汤。譬如小时候女孩子常读的《睡美人》,给女性潜意识深处留下了性别的刻板印象。只管貌美如花,等着王子来吻醒就可以了。人啊,不只you are what you eat,也是you are what you read.

买书扔书间粗暴的训练自己的筛选力。这买卖啊怎么算都不亏,功利点讲,买十几本书不过一件大衣钱,但凡一本读进心里,这收入都是不可估量的。

在西西弗随手入了《格调》,回来翻了两页就转了,就算是后浪出的也不肯多看一眼的。自己读来没感觉的,再有名人推荐,豆瓣评分再高,也被我毫不留情的扔进多抓鱼。人们常疑惑什么叫做爱自己,这就是爱自己啊。尊重自己的感觉,别人说的好不好和我有什么关系。迷信权威,喜欢随大流的,大抵是内心没有自己的判断标准。

当然也有读了两页,觉得很不错,但是这段时间没什么兴趣读的,也给自己极大的允许。放起来,有兴趣了再读。学习讲究个时机,the moment of education。不饿的时候,吸收不好,吃得多徒增消化不良。

本也有点性情中人,做事求个尽兴。就好像当初三天刷完《甄嬛传》一样,买书读书也拿出了刨人祖坟的气魄,这种做法学名叫“同主题阅读”。醉心营养学时,教材,医生写的书,健身教练写的书,营养师写的书,素人写的书,中文英文全买来放着。有好奇的问题,就一一询问过他们。看一堆人围坐一团用不同视角,讲着大差不差的内容,别提多热闹了。也在这交错中,更容易抓住核心,辨明高下。


就连买书的质量也是一路由简入奢。

多抓鱼这个二手书平台是我这个败家玩意必不可少的,有时候我也会在上面买一些二手书。随手买了本二手的《心灵的重建》,没料想旧版的印刷,排版,纸张之差,让我一点也没有读的欲望,随即卖掉。转身下单了装帧精美的新版。矫情是种提升幸福的能力。

当初看《了不起的盖茨比》随书附赠了英文原版。翻了两页中文,实难下咽,想来应是原文辞藻华丽,难为了译者。就势翻起了那本薄薄的英文小册子,始知此书之美。原版书带来英文措辞的美感,是那种大半夜要惊坐起,朗诵出来才罢休那种。

台版书也是一大宝藏,本身也贵些,印刷装帧没得说。与时俱进,性格开放,啥书都引进,还特别及时,就是鱼目混杂需要斟酌。

师妹问我“师姐,你觉得kindle实用吗?”,因为我不吃泡面,可能kindle用来压泡面的这一功能打了折扣。但是旅途中kindle解放肩膀,平日里难以买到的英文原版书亚马逊推送一下,外加一点文艺女青年的装13功能,基本值回价格。

最近也越来越喜爱纸质书了。因着可以在旁边有感而发,就好比作者是那个逗哏,我自愿做起了捧哏一般。会细细写那一刻我的感受,或者相关的事件思考,甚至简单到写我在其他地方看到有关的观点。我的字,平时像蜘蛛像螃蟹,不拿笼子关起来也要张牙舞爪。而批注时,我的字就像聚精会神的小学生,收了份随意,多了份敬重。

书写所带来的一期一会的美好,是高科技替代不了的。

看书,这功夫做给自己。

一度很仰慕阅读量或者阅片量惊人的人,但现在却也放下了这份执着。打卡式生活,大力出奇迹,一方面是焦虑驱动行为的消解;一方面也是李欣频老师所说潜意识里不自信的锅。随性而至,“别人觉得我牛逼”不值得追求,还容易偏离本心。还有人半本论语治天下呢。也有人抱怨:“看过的都忘了。”,本也不着相,但好书却值得一读再读的。

雪夜未至,禁书已备好。你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如买书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