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思维》笔记

2020第三本书,读刘飞老师《产品思维》笔记,2020开年的第一本好书!

一、用户画像的正确打开方式

用户画像的种种特征和描述,延伸出来的是用户生活工作的环境,是他们日常的心理状态,也是他们的认知能力等

用户画像的关键在于真实

比如上门美甲服务,住房面积需要考虑

用户规模小的时候,随机走访就可以有大概的判断,但是当用户规模开始扩增,就需要用到一些统计学上的判断,然后确定比较典型的用户

先区分后描述,我们对用户的认知才全面

用户群体特征的重点并不是描述,而是区分,用户群体及核心特征能帮助我们区分哪些是我们的真实用户,那些事潜在用户,哪些是核心用户,哪些是边缘用户。

作为电商平台和支付平台的阿里有最完整的行为数据乃至最完整的人群画像,因为根据生活消费和服务,几乎能够推断一个人全部的特征

间接的数据准确度可能会降低

召回率低:干这件事的在研究的人群中占比不高(并非所有高收入的用户都会加入群组或住高档小区)

频次低:可能是偶然性事件(帮别人在百度查东西)

现实场景有误差:滴滴定位到高档小区可能只是为了方便定位

提供更好的功能和服务就势必需要对用户有更好的认知

二、判断用户需求

三种都是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下,对用户群先用群体特征进行抽象识别,再用更具体的用户画像来认知的一个过程。

判断当前用户的潜在需求

寻找潜在用户

梳理(细分)用户需求,细分用户

三、从单一的用户群道用户群体矩阵多视角认知

刚起步阶段,用户指向性很强

逐步发展到一定规模,提供更丰富的功能和服务,细分用户,有针对性做人群的拆分,提高功能和服务体验

四、用户的生命周期

生命周期是为了更好地认知用户和创造价值,而不是为了更好地做用户转化

生命周期的划分是为了区分不同的人群,对这些人群进行需求分析,然后提供更加精准的功能或服务

陷阱

陷阱一:生命周期的划分是源自对用户的认知:有的用户群体本身存在明显的边界,可以通过顿悟转化,但是有的产品用户群体没有这种明确的分界,比如共享自行车,每天骑两次就是两次,这时候周期管理不管用。

陷阱二:生命周期的划分方法是平台视角的,而不是用户视角,在划分人群后,该做什么,依然要根据每一类用户的需求来判断。不要“为了转化而转化”,不要想着“新用户应该做什么”“老用户应该做什么”,应该时刻提醒自己“新用户希望怎样”“老用户希望怎样”

分类

潜在用户、真实用户

潜在用户、新用户、老用户、流失用户

潜在用户、新用户、普通用户、付费用户

潜在用户、新用户、次新用户、衰退用户、流失用户

实际案例:

怎样让滴滴的用户成功完成第一单,成为“首单司机”

考虑用户的心理和场景

小作业:88会员打通会员体系在认知用户群体方面的价值

见解:用户开通会员是希望享受更多的权益以及更加优质的服务,并愿意为此付费。88会员通过利益刺激打包出售通阿里体系下的生活消费app会员,一个账号联通多个会员,能够全方位掌握用户的生活娱乐爱好、消费水平以及消费意愿,借此可以获得最完整的行为数据乃至最完整的人群画像,根据用户的行为和个人特质,利用算法和精准运营,提供个性化千人千面的服务体验,满足用户开通会员对高品质的需求。此外,这些行为数据还有个人特质具有庞大的商业价值,手握这些数据就可以更好地拓展业务,进行产品功能和服务的迭代升级。

五、用户场景是对产品外部环境的描述:场景是需求的限制条件,决定了需求的使用范围

产品经理应该“到现场去”!!

考虑使用手机的物理环境

考虑用户所在的社会场景

考虑用户的心流(即特定心理场景下的状态)

美甲店坚持开在商场内是因为符合用户的心理场景,用户花200特地去美甲会很心疼,但若在逛街的时候看到美甲店进去体验一次美甲,这个消费就出在了“逛街账户”上,“逛街账户”比“美甲账户”更让人心安理得。

“送礼就送脑白金”,这让送脑白金消费在了“送礼账户”,而不是“买脑白金账户”

一般人自己不愿意花钱买游戏皮肤,但如果买皮肤是为了送女朋友,买游戏皮肤的钱就出在了“送礼账户”,用户就会掏地心甘情愿。

六、探索用户心智:用户心智是用户需求的根源

社会心智:社会对每个用户的影响

认知行为心智

《思考快与慢》的核心主线是论述人类大脑系统1和系统2思维方式的不同

人们习惯在思考上偷懒,这会导致不理性的结果,但也能大大 提高人们处理信息的效率,而作为产品的设计者要深入理解用户的认知偏误.

认知偏差列表中文版

https://www.jianshu.com/p/57c30f211734

如何更好地判断用户心智

一是获取足够完善的用户画像和用户场景

二是要对普遍存在的认知偏误有些了解

三是要有极强的同理心,分析拆解用户表达的内容,对用户行为背后的心理决策逻辑做共情猜测

四是要用科学论证的精神反复验证

七、找到真实有效的用户需求

需求是用户解决现存问题的需要

从七大姑八大姨处的反馈和关心不能反映真实用户的需求,婚恋市场的用户不是这些长舌亲戚

不要只说现在找不到对象的那么多,婚恋市场肯定很好做,现状是科技的进入让伴侣的存在变得不那么必要了

苹果的出现验证了人们对智能手机的需求,有人说是苹果创造了需求,其实不然,苹果是乔布斯对用户现状有了深度认知才创造出来的,本质上还是在解决用户的“我的问题”

每个用户都存在自己的问题,但有些需要解决,而有些不需要解决,产品的出现会帮助用户验证,哪些需要解决哪些不需要

马洛斯需求模型等可以帮助用户确定问题的大小和严重程度,急需被解决的是痛点,可以放缓解决的是痒点。

需求不是无边界的,超过一定边界,边际收益会骤降

用户的诉求不等于需求

需求的主体是目标人群

我们要考虑清楚需求的主体

我们不需要考虑所有用户的需求,而是要找出目标用户

需求有其时空约束

关注需求的时候要看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还要看用户的心智和心流

用户是需求的合集

每个用户多少都会存在比较个性化的需求,我们不应该一锅乱炖把全部需求的照搬实现,因为用户没办法很准确地表达自己的需求,设计者应该从海量的用户和用户需求里抽象分析、梳理整合出真正需要被满足的需求。

要了解我们正在关注的需求处于用户心智的什么位置,占多大的比重。

计算产品对用户需求的覆盖程度——用户的总在线市场=产品覆盖的用户数x每个用户的平均使用时长

2018互联网报告数据显示,头条系产品迅猛增长后,腾讯系的产品用户使用时间下降,说明在用户心智中,头条系和腾讯系是类似的(打发时间或碎片化娱乐),它们可以互相替代,而不是阿里系(购物为主),不是百度系(信息获取为主),也不是新浪系(内容社区为主)

如何看待用户和需求,觉得我们如何认知竞争对手,也决定我们如何占据用户的心智

需求存在不同层次,深层的需求持久永恒

需求的拆解有不同的维度,但没有固定的方法论。比如kill time类的产品,我们可以以耗时长娱乐和碎片化娱乐来划分,也可以以游戏和社交来划分

小作业:“发现需求,而不是创造需求。——俞军”为什么不能创造需求?

原因:

需求来自于用户,应该是真实存在并且有解决必要的问题,设计者可以通过梳理和分析用户行为和用户诉求,整合出来标有优先级的问题清单并一一攻破。

八、产品价值

九、用户价值

用户价值是用户的主观感受,让用户感知价值也很重要

用户价值受社会心智和认知行为心智的影响

用户价值受社会心智的影响:如支付宝的支付安全,用户实际上关注的不是“全款赔付”的承诺,对安全的预期是受社会心智的影响,安全实际上是是非问题而不是概率问题,若支付宝解释自己的支付异常率或者账号被盗率比传统金融企业要低,这对用户没有意义,用户不会用这种量化的标准去比较。在用户看来就是0和1的问题,要么安全要么不安全,不会考虑较安全或较危险。(由此可见,较高用户预期背后的用户心智很难被企业宣传所改变)

我们认为的产品价值未必就是用户价值

一个很简单的五分钟游戏,我们替它做升级,在原本版本上添加了更多的游戏模式和角色,但对于追求碎片化娱乐的用户而言,太丰富的选项范围徒增他们的选择负担。

用户价值是基于用户需求判断出来的

用户需求和用户价值一体两面,一个关注问题,一个解决问题

比如用户需求是kill time,那么用户价值就是要发掘用户到底认为哪些事情可以打发时间。

十、产品公式的错误

忽视旧体验/判断错旧体验

忽视迁移成本

很多智能家居卖点是语音助手,可以语音控制家居,但是在语音识别不能做到100%情况下,体验还是会很糟糕,新旧体验差值很小甚至为负,加之从迁移成本考虑,学习和适应也需要时间和精力,因此这种智能家居价值不大。

忽略用户价值或忽略用户数量

不要持续沉浸在论证某个功能的过程,要考虑不同功能的使用率,优先实现最大用户数量的用户价值;同时还要考虑价值差大的小部分用户数量价值,比如支付安全问题,在用户看来就是0和1的问题时候,问题的优先级要前置,不能只考虑用户数量。

十一、在短期效果和长期利益之间做权衡

十二、用户体验=可用性+易用性+稳定性

可用性是用户体验的核心

易用性是用户达到目标的成本

场景越复杂的业务,对稳定性的要求越高(牵一发而动全身)

要做的是降低异常发生的概率,降低解决异常的成本。稳定性较差实际上还是回到了使用成本高,易用性差的路子上。

重要程度

十三、产品的落地

供给侧能力

用户的价值决定供给侧的价值

供给侧产品分类

不同产品的供给逻辑

供给侧用户画像

迭代思维:认知用户和做用户价值判断,没人能提前准确预测,中间的不确定性需要靠迭代思维来弥补

十四、商业价值

两种商业模式:流量和交易

十五、迭代思维

十六、几种统计偏误

你可能感兴趣的:(《产品思维》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