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屋》杂志2019年12期内容目录

《书屋》2019-12期

《书屋》2019年12期封面


目录

书屋讲坛丨“一带一路”开创人类文明新纪元

细读国际著名的印度学家郁龙余先生的新作《“一带一路”开创文明新纪元》,两条明显的脉络最先展现在面前:一是他在整个人类文明转型的大视野下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历史定位、未来展望从思想文化的角度进行了学术解读、构建,得出了“一带一路”开创人类文明...

学界新论丨从《玄理参同》来看徐梵澄对中、西、印哲学之会通

印度现代“三圣”之一,“哲圣”室利·奥罗频多于去世前三年,即1947年的8月15日——印度第一次“独立建国日”,在《周天集》的续集中向全体印度人民献辞,宣告其伟大的“印度梦”: 第一个梦便是以一大革命运动,缔造一自由统一的印度。 ...

学界新论丨罗曼·罗兰《甘地传》译者前言

一 我们知道,甘地的传记于汉语界已有不少,但是,罗曼·罗兰所撰写的这部经典传记,还是值得吾人推荐。它非但用辞典雅,摄义深广,而且还因为,罗曼·罗兰与传主是心心相印的异国友人,是那个时代激流当中涌现出来具备类似品质的一世之...

学界新论丨冈仓天心与印度高僧维韦卡南达的交游

1901年12月,三十八岁的日本美术教育家冈仓天心前往印度访问。在为期不足一年的时间里,冈仓天心考察了大量古印度建筑、雕塑和美术,深入了解底蕴深厚的古印度文化,在美学思想上,形成了日本、中国、印度古美术一体论的萌芽。通过此行,精通英语的冈仓...

人物春秋丨校长邹鲁

东方出版社出版“民国名人回忆录”丛书,囊括了宋美龄、陈嘉庚、邹鲁、蒋廷黻、馮玉祥、黄绍竑、陈布雷等十二人,其中国民党元老邹鲁的《回顾录》,被易名为《邹鲁回忆录》。邹鲁不仅因主持召集“西山会议”而知名,更因负责创办国立广东大学(今中山大学)并...

人物春秋丨国立编译馆在北碚

一 南京国民政府国立编译馆是在教育部编审处基础上筹建的,编审处处长辛树帜被任命为第一任馆长,于1932年6月14日正式成立。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10月国立编译馆奉令迁徙,先是迁至庐山,随后又迁至长沙。1938年1月,再迁至重庆...

人物春秋丨关于张仃的“通灵宝玉”

1956年8月,自法国归来伊始,张仃按捺不住兴奋之心,给在北戴河疗养的张光宇写了两封信,无意之中,为后人留下珍贵的史料。 第一封信写于8月8日,内容如下: 光宇兄: 回来后哪里也未去,因为十分疲劳,大睡好几天,北京如旧。墨西哥与赤松夫妇画展...

人物春秋丨“冤枉过一世”

一代“选学”、“龙学”的开山巨匠黄侃,学术辞章之美而外,同时留在人间的恶评实在很多。他的好色、好酒、好骂,似乎不全是坊间无稽的传说。黄侃一生最善之友刘成禺著《世载堂杂忆·纪黄季刚趣事》亦尝直言不讳:“季刚少溺女色,晚更沉湎于酒,垂...

书林折枝丨左宗棠如何以家书齐家

晚清湘人中,左宗棠大名鼎鼎,大家都知道他是个伟大的爱国者,率领湘军收复新疆,但是大多数人对他的了解,也只止于此。因为对他的争议比较少,所以研究他的成果很多。家书是左宗棠研究深入的一个独特门径。近代以来史学界就不乏家书出版和研究成果,如《清十...

书林折枝丨绝学何能忘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一上西园避暑亭,芰荷香细午风轻。眼前物物皆佳兴,并作吟窝一味清。”(陈尚君《全唐诗补编·王贞白·白鹿洞二首》)这可能是现存白鹿洞诗歌中最为人熟知的了。大...

书林折枝丨史学的朴实与精妙

严耕望是钱穆先生门下的两大弟子之一,另一位是华裔“史学三杰”之一的余英时(另外两位是何炳棣和许倬云)。论起年辈来,严先生应该是师兄。与余先生研究文化思想史不同,严先生主要做史学的基础性研究——历史地理学和政治制度史研究,学风朴实厚重,科学严...

书林折枝丨“不在诗中在画中”

2015年3月16日,Google首页的涂鸦图片被一张蓝底白影的植物图所占据,这是为了纪念英国植物学家兼插画家安娜·阿特金斯(Anna Atkins,1799—1871)。时至今日,阿特金斯在中国学界仍名不见经传,乃是因为她倾尽心...

流年碎影丨关于《知堂乙酉文编》

谷林作为周作人的读者,除了他的读书随笔写得极好之外,对于周作人研究,他也有两点特别的贡献,其一是他曾借抄过一份周作人的手稿《老虎桥杂诗》,后来出版社印此诗稿,谷林发现他存的手稿中的诗要多于已出版的,且后者尚有不少错讹之处,故而他曾寄赠出版者...

流年碎影丨许渊冲笔下的译人译事

许渊冲先生善译,亦善著。他的大作《诗书人生》即是一例。三十万言的班荆道故,从他的笔下汩汩流出。时而跋山涉水,草长莺飞,时而箪食瓢饮,错彩镂金,宛如一幅长长的人生画卷。其中涉及的译人译事,尤其令人神往。 一、赵萝蕤译英国小说 女中豪杰赵萝蕤,...

流年碎影丨陈寅恪与费希特

时间过得真是快,眨眼之间,陈寅恪先生离开我们已经五十个年头了。作为中国现代学术建立期的那代学人的代表人物,他在1969年的作别尘俗意味着一个时代的逝去,他那沧桑的背影,象征着一个时代的终结。如果上溯到1927年,王国维投昆明湖自殇的那个年份...

灯下随笔丨励志的象征

一 先锋书店又一次堵了起来,人满为患的那种。这次来做客的嘉宾是郑愁予老先生,颇具传奇色彩的台湾“流浪诗人”,老爷子相当受欢迎。 出书店门口,就在旁边不远的位置,一个流浪的歌手吸引了不少的路人围观。流浪歌手没什么名气,当然不会造成郑愁予老爷子...

灯下随笔丨年少时印象深刻的几本书

一次小学同学聚会,席间一位马姓同学聊起一件往事,说来颇为有趣。小的时候,因在一个学习小组的缘故,他常到一位张姓同学家里去做作业。有一回张同学的哥哥在家,马同学发现对方津津有味地在读一本厚厚的硬皮书,过会儿趁其不在悄悄拿起一看,书名叫作《联共...

灯下随笔丨孔门弟子子路

孔子的一生,颠沛流离,饱经沧桑,尤其经历了太多亲人的死亡:三岁上父亲叔梁纥去世。十七岁时,年仅三十来岁的慈母颜徵在于贫病交加、过度操劳中撒手人寰。人到中年,妻子亓官氏先他而去,家便不成为家。年近古稀,五十岁的儿子孔鲤又追随母亲去了,把其幼子...

域外传真丨秋的旋律

一 一场秋雨,满地霜叶,叶片完美,由金黄而绛红,层次分明,于是草坪与人行道都被绘上了新的图画,图画生动,自树梢到空中再旋转至地面,由动而静,别有一番韵致。此地的秋毫无感伤意味,反而华丽、生机勃勃。 我们都喜欢北维州亚历山大老城,老城沿河而建...

域外传真丨约翰王的戏与人

舞台上的约翰王 梁实秋在他为所译《约翰王》写的短序开篇即说,《约翰王》在舞台上演时相当成功,不过在近代舞台很少上演,主因乃是该剧大体算一出近乎“时事问题的戏剧”,并称这是莎士比亚历史剧中唯一触及当时宗教问题及英国君王与罗马教皇冲突的剧作,在...

书屋品茗丨男人的原罪 女人的天福

蒋碧微堪称二十世纪的奇女子:奇就奇在当时定亲已五年的这位名门小姐,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在十八岁时怀着“钦佩和同情兼而有之的复杂情感”,与相识不久的青年画师徐悲鸿私奔日本,在古老守旧的苏、沪两地引发轩然大波;奇就奇在烽火遍地的抗日流亡岁月中,她...

书屋品茗丨王安忆《考工记》里的老宅

自1976年开始,王安忆的创作已经跨越了四十多个年头。在这四十多年间,王安忆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写作精力,并不断在创作上推陈出新,相继发表了《小城之恋》、《荒山之恋》、《小鲍庄》、《长恨歌》、《考工记》等一系列小说。王安忆的整个小说创作軌迹伴随...

书屋品茗丨赵清阁与《弹花》杂志

赵清阁,著名女作家、编辑家、画家。她被人称为受“五四运动”影响的第二代女性作家。赵清阁精通写作,善于绘画,通晓乐律,多才多艺,为人正直,有独特的人格魅力,与众多名人结为好友,有些甚至成为人生知己。这样一位奇女子,引起我深入了解她的兴趣。我有...

书前书后丨《船山简明读本》前言

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薑斋,因晚年隐居衡阳市湘江西岸的石船山下,专心从事著述,自称船山老人,世称船山先生。他是中国明末清初时期产生的伟大思想家、哲学家、史论家和文学家,于传统经、史、子、集四部之学皆博极精深,于天文、历数、...

书前书后丨《林中四季》译序

刚拿到寄来的本书原著时,看到封面就打心眼里喜欢——白底子上是绿色和黑色的树木剪影,图案色彩都很简单清新。书中有对自然美景的生动描写,对人文历史引人入胜的叙述,对人类与自然互动事件的冷静反思,读这本书如同由作者导游,进行一场反复穿行在历史和现...

书前书后丨茶样的人生和文字

人和人之间有各种各样的缘分:火车和飞机上的邻座是旅缘,偶尔一遇千杯少的是酒缘,滚滚红尘中的一个回眸成就了情缘,一次古道热肠的相助结了善缘。我认识夏炜君,是茶缘。 2005年秋天,我由兰州去厦门参加一个期刊界的活动。飞机上翻阅《厦门晚报》,副...

以上信息来自《书屋》杂志2019年12期

更多《书屋》杂志信息,请关注「越读党」杂志订阅 https://www.zazhidang.com/sw-1540.html

你可能感兴趣的:(《书屋》杂志2019年12期内容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