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爱告状,父母善用“告诉爸妈”盒子法,让孩子找到解决问题方法

不知你是否发现,当身边孩子来"告状"时,仔细听听告状的内容总是让人哭笑不得。

之前,浙江宁波一小男生因举报同学带零食反被"处罚"的事引起了广大网友的围观,惩罚"举报者"的王老师也因此走红。

但是,在给王老师点赞的同时,我们也需要追问:为什么孩子会有"告密"行为?爱告状的孩子就是品德有问题吗?老师和家长应该如何正确引导喜欢告状的孩子?

01 孩子"告状"背后

事情的经过想必大家都有了解了。宁波的一名小学生把巧克力带到学校,被同学发现,告诉了班主任王老师。于是,王老师就把那块巧克力没收了。

原本事情到这里就结束了。

没想到,中午,举报者又向王老师告状,说那个被没收巧克力的学生骂他,还想打他。于是,王老师就把两个孩子都叫来,问那个学生为何要骂人。被举报的学生眼泪汪汪地说:"因为他威胁我!他叫我把巧克力送给他吃,他就不告老师!我没给他,他就把我告了,还来笑话我!"

岂有此理,原来这个告状的孩子还知道威胁别人,此风不正!最后,王老师训斥并惩罚了告状的那名小学生,让被告状的那个学生当着告状学生的面吃掉了巧克力。(脑补告状学生的表情和心理活动)

随后,王老师把事情经过分享在微博上,这条微博发布后不到一天就已收获4000+评论和20000+点赞。

有网友说,"这个老师不能更可爱了,希望孩子们都遇见这样豁达幽默而有智慧的好老师!""我们不仅教学,我们更应注重育人。""太有道理了!在孩子似懂非懂的年纪,正确引导很重要。为育人者点赞!"

02 爱告状是儿童的天性

美国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研究了一辈子的道德发展理论。

他曾给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讲一个涉及道德评价的道德两难故事,然后让孩子们来加以评价。比如,在访谈中被用到的一个典型跟告状有关的故事:

乔的爸爸许诺说,如果乔挣够了50美元,便可以拿这笔钱去野营。但后来他又改变了主意,让乔把挣得的50美元都交给他。乔撒谎说只挣了10美元,他把10美元交给了爸爸,拿另外的40美元去野营。临走之前,乔把挣钱和向爸爸撒谎的事告诉了他的弟弟阿里克斯。阿里克斯应该把事情的真相告诉爸爸吗?

如果是你,你选择告状吗?

绝大多数4-12岁的孩子选择了告状,事实上这也是最喜欢告状的年龄阶段,告状多发于小学,到了中学就变得不再那么频繁。

在上述的案例中,科尔伯克分析了孩子爱告状背后的原因。幼儿和小学阶段的孩子自带一种属性,即"向师性",服从个人强权,服从老师和父母,强调遵循规范、执行命令、服从权威、履行职责。那么,我看到的所有违反规定的行为当然要告发。有两种理论可以解释孩子的告状行为。

道德价值观

低年级学生的道德判断具有从他律到自律的特征,对于别人犯的错误总是看得清楚,也喜欢找别人的毛病。他们对于老师的要求通常不折不扣地执行,不允许出现一丝偏差。

自我表现

特别是低年级的小学生,刚入学,渐渐离开父母的怀抱,可能会有一种被冷落的感觉,渴望受到老师和同学关注的愿望。所以,有些学生可能会试图向老师传达班级事务引起老师的注意,接受表扬。

03 善用"告诉爸妈"盒子法 让孩子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无论孩子是出于善意还是恶意,习惯告状,不能培养孩子的问题解决能力。

据上面提过的英国研究表明,七成的父母对孩子的告状行为持默认或支持的态度,这会轻易地让孩子习惯告状。

很多情况下,告状者在孩子群中容易被排斥,所以与告状行为相比,建议父母们鼓励孩子独立解决问题更重要。

这里推荐"告诉爸妈"盒子法。

当孩子想口头揭发别的孩子的行为时,如果不紧急或没危及安全,父母可以鼓励孩子先写下来,不认识字的可以画出来,然后塞进"告诉爸妈"盒子。

爸妈们可以固定时间查看,例如每个周末拿出来阅读。

很多时候,因为时间的跨度,很多孩子早已经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这方法朋友家也在用,一个弃用的饼盒或鞋盒都能做成"告诉爸妈"盒子,上方开一个信箱模样的口子即可。

孩子们在听朋友读他们的"告诉爸妈"纸条时,有时会因为过往的冲动而不好意思地哈哈笑。

这种方式,既避免了孩子冲动时给对方带来伤害,也养成孩子们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能帮助孩子未来如何更好地与他人相处,而不是第一时间向大人告状。

所以,别以为摇动的芦苇就是告诉别人"国王长着驴耳朵",别轻易把爱告状的孩子当坏孩子!


写在最后:

倾听孩子,

坐下来与孩子沟通。

"共情"孩子的感受,

鼓励他说出更多的真相,

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

给予孩子信任和陪伴,

这才是父母老师应该做的。

其实,他们所寻找的是正义本身,请大家维护小朋友的公平。

你可能感兴趣的:(当孩子爱告状,父母善用“告诉爸妈”盒子法,让孩子找到解决问题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