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作为两河流域历史上一代雄主,汉谟拉比的文治武功被后世传颂,但如同历史上许多王朝强盛不可长久,古巴比伦王国也难逃脱这一宿命。在汉谟拉比死后,继任者们没有能力维持国家的长治久安,而两河流域的富庶也让四邻的野蛮人虎视眈眈,数百年里,两河流域刀兵再现,不同民族在这片平原登场逐鹿,终于在公元前1595年,巴比伦王国落入西北游牧民族赫梯(发音同贺踢)人之手。
赫梯人来自两河流域偏西北部的安纳托利亚高原(今土耳其大部分地区),受地形限制,高原上所产的生活物资相当有限,这一定程度塑造了赫梯民族的战争属性。公元前20世纪左右,人们在高原上发现铁矿,并发明冶铁技术,可想而知,他们所冶制的铁器不会是农具,而是利剑弯刀,受益于此,赫梯人在公元前20世纪通过战争完成民族内部的统一,随后他们将目光投向了南部那片肥沃富庶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赫梯人征战图
赫梯人的南下不仅仅是对土地和财富的掠夺,也是他们接受文明的过程。除去战争时必要的毁坏,他们无意破坏南部长达千百年累积起来的产业与文化,反而将之继承与发扬,比如使用了近500年的《赫梯法典》(约公元前1650年-公元前1100年),相比于《汉谟拉比法典》来说减少了许多死刑,而更多判以经济处罚。图为在赫梯王国古代首都哈图沙(Hattusa)出土的由楔形文字书写的《赫梯法典》泥板。
《赫梯法典》作为一部古代文献,其价值不仅仅在于研究赫梯王国的律法,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赫梯人的统治时期,国家对于货币、土地面积以及物体体积的度量已经有了较统一的规范,参照今天的度量单位,当时的1单位货币约12.5克银,1单位土地面积约0.36公顷,1单位容量约30升,基于这一换算,我们可以一睹当时的葡萄酒市场行情。
法典中讲到,1单位货币对应不同物资的购买力为:
第一,60升葡萄酒(参见往期章节世界葡萄酒文明通史06-缘起两河:马里古城葡萄酒故事。对比马里古城的考古记录,公元前18世纪左右,等量的葡萄酒售价接近生产成本价4.5倍,可想象葡萄酒产业在当时的利润空间);
第二,90升干小麦或180升大麦;
第三,2000克铜;
第四,约1200平方米的近处农业用地,或2400平方米的中程农业用地,或3600平方米的边远处农业用地,这里的近处,中程和边远处是相对城市中心而言;
第五,约90平方米葡萄园(葡萄园地价远高于农业用地,是农业用地的13-40倍价格);
第六,约0.36公顷葡萄园当年产出葡萄酒的十分之一;
第七,丰收时节,男性(女性)劳动力工作90(60)天下来,平均18(30)天的报酬(法典中以90天和60天来表示男性女性的工作天数,可能这是当时统一的契约规定)。
除了葡萄园与葡萄酒的相关价格规定,法典中同样对于造成葡萄园损失的行为制定了处罚条例:
第一,如果羊群毁坏葡萄园,每0.36公顷葡萄园需赔偿10单位货币(结合之前说的1单位货币购买力对应600升葡萄酒,或0.36公顷葡萄园当年产出葡萄酒的十分之一,说明了当时葡萄园的葡萄酒产量大致在亩产110升左右。在其它历史文献中,葡萄酒的亩产水平在后来有所提升,例如,迦太基人的葡萄酒产量报导为亩产230-260升,古罗马人的葡萄酒产量报导为亩产100-430升);
第二,如果存在偷盗葡萄枝条的行为,早期处罚为一定形式的体罚,并罚交1单位货币。后期改为废除体罚,罚交3至6单位货币。
赫梯人的首都哈图沙附近即有大片葡萄园,此外,帝国的周边城市也在从事葡萄酒的生产,葡萄园往往位于城镇乡村的郊外山坡上,葡萄酒通过本地的酒商贩卖至首都供人们消费,但用于宫廷的葡萄酒大多是产自贵族所拥有的葡萄园。左图为今天位于哈图沙的赫梯时代狮身人面像城门遗址,右图为哈图沙复原图。
知识链接
1. 作为两河流域的边缘民族,赫梯人凭借武力登上历史舞台,并继承和发展了两河文明。由于其民族发源地处于西临爱琴海的安纳托利亚高原,赫梯人和他们所建立的王朝作为文明的传播者将一部分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文化由爱琴海传入欧洲。然而,由于赫梯人在其王朝鼎盛时期民族的经略方向在于西亚东南部的陆上地区,在那里他们面对着来自另一好战民族亚述人的挑战,所以赫梯人并非两河文明对外传播的主要人群。
左图为公元前18世纪汉谟拉比在位时期巴比伦王朝(绿色区域)和赫梯人(蓝色区域)各自的势力范围,右图为公元前14世纪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以及周边有影响力民族的势力范围,主要为赫梯人(蓝色区域),亚述人(浅绿色区域),古埃及人(黄色区域),迈锡尼人(粉色区域)。由右图可见,曾经的古巴比伦王朝领土在当时已经再度易手,落入亚述人手中。
2.长期以来,赫梯人的活动区域为美索不达米亚平原西北部的安纳托利亚高原,那里是今天土耳其的大部分地区。土耳其当地的耕酿作业至少在公元前20世纪以前已经开始。《旧约圣经》中明确指出诺亚方舟在大洪水后最终停泊于今天土耳其境内的阿勒山(Mount Ararat),诺亚在当地开辟葡萄园的故事应该源自于当地人的真实事迹(关于诺亚方舟洪水故事,以及诺亚开辟葡萄园的说法起源可参考前期文章世界葡萄酒文明通史03-缘起两河:灭世洪水与重建家园)。
图为出土于安塔托利亚地区的葡萄形状的容器,其中左图使用时间大概在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6世纪,右图使用时间大概在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2世纪,两件文物现存于土耳其境内的安塔托利亚文明博物馆(The Museum of Anatolian Civilizations)。
3. 安纳托利亚地区一种典型的甜葡萄酒酿造工艺被古罗马学者老普林尼收录于其著作《自然史》:在葡萄成熟后让葡萄挂枝自然风干至原重的一半再采摘,葡萄随后经过破碎获取葡萄汁,蒸煮葡萄汁至原容量三分之一后,以浓缩葡萄汁为原料进行发酵。
4. 安纳托利亚地区的葡萄酒产业发展一直持续到公元1453年拜占庭帝国灭亡,在当地的主流信仰转变为伊斯兰教以后,虽然在教义影响下教规明令禁酒,不同阶层人群依然有饮酒的现象,但葡萄酒产业发展自此受到极大程度的压制。
我是李斯屿,中国农业大学葡萄酒科学博士,博士后,西班牙萨拉曼卡大学访问学者,2020年因新冠疫情困居海外,为了让这难得的蛰居生活充实而美好,遂闭门书写世界葡萄酒文明通史。
世界葡萄酒文明通史一般每周末更新一次,未来几年里我将和各位一同领略葡萄酒技艺、科学与人文之美的变迁画卷,欢迎评论,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风土史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