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根留住

      我小时候,学校是这个样子滴:一排红瓦房,几棵大白杨,一群泥娃子,几个教书匠。一年四季,寒来暑往,校园里书声琅琅,歌声嘹亮,笑声徜徉……

图片发自App

        如今,乡村建设越来越美,宽敞的路,明亮的街,气派的房,然而但但缺失了文明的根,割舍了教育的魂,村子成了荒芜之地,村民没有了精神家园。

      几年前,人民日报写过这样一篇文章至今读来震耳发聩,令人震撼,使人警醒:‘‘新中国成立后,乡村教书先生依然受人尊敬,排解纠纷一言九鼎,婚丧嫁娶指点仪轨,代写家书咫尺天涯……小学校书声琅琅,听着就让村民踏实,一村老小,“就近”也能熏着点儿书香,多少儿时微贱后来成才的栋梁,都有早年在村小窗外听课的偷师经历。

        现在,大量小学搬离了村庄,中学搬离了乡镇。没了活蹦乱跳的读书郎,没了知书达理的教书先生,没了就近的学校,乡村的文化主心骨何处寄放?当孩子们翻山越岭奔向遥远的学校,他们的父母在城里胼手胝足打拼,祖父母则孤守于空荡荡的村落倚门盼归,靠谁来振兴中国乡村?

        对遥远的乡村来说,每一个学校,是一堆火;每一个老师,是一盏灯,那光虽是暗淡,却明明灭灭地闪了几千年,是烛照中国乡村的一线微芒,让人温暖且踏实。"

图片发自App

        文章反反复复读了很多遍,不知道有多少人能感同身受:当我们乡村教育走向凋敝的时候,那一定是中国教育出现危机的时刻,因为教育的“根”在乡村的“田园泥土”里!

        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乡愁。但愿不要只记住乡愁,更多的是托起乡村振兴的梦想,播撒教育文明的种子,把根留住!!!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把根留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