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元旦前夕,是学校一年一度的艺术节,又到了带着孩子们排节目的时间了!这次我依然会去创作我的课文讲演剧,“把教学当成艺术生活,把课堂当成活动场”是我这两年带语文的主导思想。
这次选定的课文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一篇经典的老课文。主要讲述的是周恩来小时候立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事情。
其实,课文讲演剧很简单。就是把课文故事能讲述的部分讲述出来,把有情景感和画面感的内容能表演的表演出来,同时保持课文原有的主题思想,通过舞台剧的形式展示给大家。
课文讲演剧的第一步剧本改创: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剧本
人物:讲述者1人,周恩来、魏校长、伯父、巡警等12人,配场学生约21人等。
第一幕
讲述者 新学年开始了,修身课上,奉天东关模范学校的魏校长,向学生们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
魏校长 你们为什么而读书?
生甲 为家父而读书(父母生我养我,为人子女学业有成就是报恩。)
生乙 为明理而读书(读书人当然以追求真理,明辨是非为目的。)
生丙 为光耀门楣而读书。(读书有成,受人尊敬,可为官可发财,是整个家族的荣耀。)
讲述者 (此时,)有位同学一直默默的坐在那里,若有所思,魏校长注意到了他。
魏校长 (他打手势让大家安静下来)大家请安静!这位同学你怎么看?
周恩来 (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的回答)先生,我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生甲乙丙 (议论似的重复周恩来的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讲述者 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然有如此的抱负和胸怀,她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
魏校长 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周恩来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配场学生 (重复两遍)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 (听了高兴得连声赞叹)好哇,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此生!!
讲述者 这位同学是谁呢?他就是周恩来,后来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理。
第二幕
讲述者 周恩来出生于1898年,12岁那年,他离开家乡江苏淮安,随回家探亲的伯父来到了东北。
在奉天上学的时候伯父告诉他——
伯父 恩来,奉天有些地方被外国人占据了,不要随便去玩,有事也要绕着走,免得惹出麻烦,没有地方说理。
周恩来 (疑惑不解)被外国人占据,为什么呢?
伯父 (叹了口气)中华不振啊!
讲述者 12岁的周恩来当然不能完全明白伯父的话,但是,中华不振四个字,和伯父沉郁的表情,却让他难以忘怀。
第三幕
讲述者 一个星期天,周恩来背着伯父约了一个同学,来到了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街道上热闹非凡,往来的大多数是外国人。正当周恩来和同学左顾右盼时,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
周恩来同学 怎么啦,那里发生什么事了
周恩来 走,去看看
妇女 (趴匐在地,哭诉)警察大人,我们家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压死了,您可得为我们做主啊!
巡警甲 你啊!也不看看这是什么地方?这里是租借!外国人的地盘啊!
妇女 租借怎么啦?不一样是中国的土地吗?您要惩处这个外国人啊!
外国人 你这个中国乡巴佬,一条人命还没有我的汽车轮子之前值钱!快让开!(转过脸对巡警说)快把她拉开,难道你想丢掉工作吗?
巡警 (对着外国人)不不不,先生息怒!(转向妇女)不识抬举的女人,还不松开?人命贵还是外国人的汽车轮子贵!你我都惹不起啊!
讲述者 大家都握紧了拳头,却又无可奈何!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女人。
此时的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这四个字的沉重分量,怎么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和屈辱中拯救出来呢?这个问题像一团烈火,一直燃烧在周恩来心中。所以,修身课上,魏校长提出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题时,就有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响亮回答。
第一幕周恩来与魏校长的对话重演!群体演员缓步走上台前,呼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