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王阳明知行合一第三部》2

怎么才能做到谦恭呢?一定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才是良知本然,如果你特别喜欢金钱,就不要让别人失去金钱。在人际交往中,一定要懂得宽恕,如果没有宽恕,你就很难做到体谅,自然也就无法谦恭。所以王阳明是告诉我们,要根据自己的好恶,去待人接物。用良知去分辨善恶。比如有人可能得罪了你,但是你也要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你希望别人反击,从而对骂吗?你肯定是不希望的,于是你就应该宽恕他,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当别人攻击你而你选择宽恕的时候,往往矛盾就不会继续下去了。有人说这样我就吃大亏了。岂不是被人当成傻逼来欺负,其实不然,你争一时口舌之快,意义也并不大,反而容易遭到更加惨烈的伤害,我们经常看到,本来就是小摩擦,结果对骂骂急了,然后就大打出手,打赢的进监狱,打输的住医院,最后没有一个有好结果。这显然不应该是你追求的结果。我们都知道一个著名的故事,一个人找禅师请教,但态度很是傲慢,禅师给他倒水,杯子倒满了,仍然不停,这个人顿时顿悟,既然要来学习,就请清空你的杯子,如果你的杯子装的太满,那么就再也装不下更多的水了。而这个杯子里的水,其实就是我们傲慢的情绪。如果你总觉得别人不行,那就不可能再提高了,家训4,遵循礼仪。在古代特别注重一个礼仪的礼字,甚至六部里都专门有礼部这个衙门,那么什么是礼呢?王阳明说,心即礼,也就是你真有尊敬之心,就会孝顺父母,你真有关爱之心,就能真诚的对待每一个人。王阳明说,这些东西其实不需要学习,每个人心里的良知都有。他的弟子不理解,古代的礼仪繁杂,怎么可能不用学习呢?王阳明说,如果你要真有一颗敬畏之心,其实就知道怎么做了。而那些所谓的礼仪其实只是表现的形式而已。这一条对于现代人来说,王阳明的观点更加纯粹,因为我们现在已经基本没有礼仪形式了,你怎么做都可以。关键是要真心诚意。家训5,节制饮食,戒除游戏,王阳明曾经还写了一首养生歌,大意是饿了就吃,困了就睡,只有顺着天性,才能正心修身,他所说的节制饮食,而不是要绝食,主要指三点,1是饿了就吃,但不要吃太多。要保证我们身体的能量就行。如果你超出了这个范畴,去大鱼大肉胡吃海塞,就有了贪欲。所以他说这个要克制。2是饮食不可断,他不赞成辟谷节食,他说这是用外力阻断身体需求,有害无益。3,你要把食物彻底消化家训5,节制饮食,戒除游戏,王阳明曾经还写了一首养生歌,大意是饿了就吃,困了就睡,只有顺着天性,才能正心修身,但王阳明也不是个医生,甚至他自己身体也是常年不好,这条不必太较真,饮食这个事我们还是要相信科学,至于戒除游戏,这也比较有意思,因为他小时候就沉溺于这些游戏当中,比如下棋,骑马打仗。甚至为此他老爸王华都跟他急眼了。但是当他悟道之后,就把圣人之学以外的东西,全都视为了是游戏。他曾经跟别人也说到过,自己年少的时候也喜欢下棋。甚至吃饭睡觉都顾不上。很快他就成了象棋高手。后来又爱上了写文章,也很出名,但是当他发现圣贤之道后,就觉得这些都是小儿科了。所以王阳明在那个年代说戒游戏是对的,但是现代社会恐怕未必适用了。家训六,不要说谎,王阳明认为,说谎是最不能让人原谅的一种错误。阳明心学认为,说谎的人自我创造了一个虚空的世界,永远难以再见到光明的世界。所谓不说谎就是诚实,他不能容忍的是欺骗良知,口是心非是跟阳明心学格格不入的。说明你没有按照良知在行动。当然按照这个逻辑进行推论,我们良知不喜欢的事情,就要敢于拒绝。不要违心接受。如果你违心接受了不喜欢的东西,仍然是在说谎。王阳明始终讲知行合一,就是怎么想就要怎么说,怎么说就要怎么做。家训七,不要贪图利益,他说心不安所获取的利益,就是贪利。比如王阳明自己,在江西剿匪,又以一己之力平定宁王之乱,立下不世之功,但是朝廷却对他并不嘉奖。而他自己也不去争取,而是一心想要辞官回家。他后来自己说,平定匪患并非为了名利,如果真的为了名利,恐怕就会心浮气躁,也难以成功。跟王阳明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正德皇帝,一心就想贪图名利,就想证明他是个军事奇才,结果御驾亲征,他不惜让王阳明把宁王放回去,然后自己再抓一次。对比之下,王阳明心系百姓,怕战乱祸国殃民,而他正德则只顾自己享乐,当时虽然地位不对等,但是百年以后,历史地位,一个成了圣贤,一个只是跳梁小丑一样。王阳明总是把目的想的非常通透,他绝不为名利所动,这也才能让他始终本心光明,而且王阳明纠错能力极强,有一次他看到一块良田,也表达了喜好之情,但是静坐了一会之后,他就说我刚才的想法就是动了私欲,归根结底是贪利,但好在被现在的我克服掉了。这就告诉我们,人生贪利并不可怕,只要能及时改正,善莫大焉。所以,每个人的内心,都会或多或少的有一些贪念,而王阳明让我们不要贪利,其实也是让我们时刻自省,最终把贪利的念头从内心清除出去。家训八,不要任性,王阳明弟子的儿子病危,弟子非常忧虑,整日以泪洗面,王阳明却告诉他的弟子,这时候正是你学习心学的最佳时候。如果这个时候你不能做好,那么平常学的再好又有什么用,这就是王老师事上练的思路,人都有七情六欲,这是天理,但是天理也要有个度。你即使悲伤而死,对你儿子的病又有什么帮助呢?过分悲伤,反而让你失去了本性,忘了初心。甚至对自己的身体有害,也很容易乱了分寸。让本心不在光明。所以王阳明一直告诉他的弟子,要控制我们的情感,适可而止。如果不能适可而止,那就叫做任性。王阳明甚至自省,说他年轻的时候就很任性,他现在很不喜欢年轻的自己。其实很多圣贤都有这种心态上的转变,曾国藩也是如此,年轻的时候脾气暴躁,总想凭借一己之力整顿吏治,结果被碰的头破血流。直到二次归隐才大彻大悟。用现在的词来说,能够控制情绪的能力,叫做情商,马云说,智商高的人容易成功,但情商高的人,是不容易失败的。如果情商和智商都很高这个人就前途无可限量。我们看那些政要,从来都是喜怒不形于色,这就是高情商的表现,而一些人,你从他的脸上就能轻松的看到他的情绪,这种人也成不了大事。另外,作者讲,控制情绪,也要近乎人情,比如晋文公当年在逃亡的路上,饿晕过去了,而他的部下介子推一咬牙把腿上的肉割下来,混点野菜给晋文公吃了。晋文公大为感动。但是等后来,晋文公当了国君后,却并未重用介子推,众人都对此表示不满,说当年人家这么对你,而你却不懂得感恩,莫非是忘了不成,晋文公说,我怎么可能会忘?其他对我有恩的,我都报恩,也都重用了,唯独这个介子推没有。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王阳明知行合一第三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