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爱你

“妈妈,我爱你!”这不是母亲节或感恩节对妈妈说的话,是一个五岁男孩喊出来的。

幼儿园在做体检,一个五岁的男孩坐在小椅子上,大夫阿姨给他系上止血带,用手摸了一下肘窝,感受一下血管。此时他面无表情,大义凌然。

阿姨回身拿来针管,拔掉针盖时,他“哎呀、哎呀......”的爆发起来,眼泪随即涌出来,扎着止血带的胳膊一下子夹起来,另一只手拦过夹起的胳膊,说什么也不让抽血。班里老师又说又哄又搬胳膊,还是没办法。

大夫中的男士出来解围,大夫阿姨进针抽血时,那男孩紧闭流泪的双眼,大声喊出了文章开头的那句话。

另一个五岁女孩抽血时,紧闭双眼,嘴里重复着:“坚强、勇敢,坚强、勇敢......”抽完血,她睁开眼,眼圈红了,头却高昂着。

还有一个男孩,抽血时竟一只手挡着眼,嘴里叨咕:“男儿有泪不轻弹。”

看着这些场景,让我们在场的成年人不禁笑出声来。对一个幼小的孩子来说,显然抽血是一个特别害怕、恐惧,特别疼痛的事,但就是这样一些话,给了他们力量,让他们战胜了极度的恐惧、疼痛。

作家莫里哀说:“语言是赐于人类表达思想的工具。”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语言表达是最直接、最容易理解的,之后的影响也是更深远巨大的。

由孩子们的表现,我想到了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中语言表达的作用是容易被忽视的。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亲切的赞美和鼓励的话,以及所有能给予正面引导的话,就像温暖的雨水滴落在孩子灵魂的心田,滋润孩子内在的自信和安全感,有些话不多,也不会被遗忘,反而终生受益。

侮辱、挖苦的话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而让孩子怀疑自己的能力,失去努力的目标,积极的动力,这样的话有时也被记住,耗损人的意志,影响他的一生。


图片发自App

现代家庭教育在很多父母看来,就像在打仗,对手是自己最亲爱的孩子。经常听到朋友同事说:“气死我了,现在的孩子没法管了,我说什么他都不听,顶我。”现在很多父母都有这些感觉,并为之很是苦恼。

家是一个港湾,是一个充满阳光、雨露的爱的港湾。父母应该不断学习、调试、训练自己与孩子的语言沟通能力。

亲子之间的语言交流就是要解决“说什么”和“怎么说”的问题。

让孩子在交流中不反感的原因之一是看“怎么说”,交流是否使孩子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受到启发要看“说什么”。

那我们父母应该说些什么呢?

《北京青年报》在北京一所小学曾做过一个问卷调查,其中有一道题是说,“你最不喜欢爸爸妈妈说的哪句话?”

答案中有这样的回答,“你真讨厌。”“你这个笨蛋。”“我再也不想看见你了,你怎么这么烦。”“你长大了不会有出息的。”“儿子,还玩呢?你就没有一点危机感。”

相信看到这些回答,是不是会让孩子感觉反感,自尊心更是一扫光,自信心降到零。

原本渴求的是安慰、同情、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是默默的倾听,后来反而被这样的一次次的冷言恶语碾压。孩子不想和父母说话或说话对抗的原因就可想而知了。

忘了几岁,也不记得因为什么事,父亲几次对 我说,“你总是插嘴,你就是个爱插嘴的孩子,以后肯定没法和别人相处。”

事过之后,偶尔和同学朋友同事说话插嘴后,我总会想起这句话,随后几天我的心情会很不好,反复想“我插话了,那人会不会很不高兴。”“我插话了,那时插话我是有原因的。”

爸爸的话虽不多,但像刻在我心上一样,生活中,我和别人相处时开始变得谨小慎微,生怕和别人相处不好。

海涅说:“言语之力大到可以从坟墓唤醒死人,也可以把生者活埋,把侏儒变成巨无霸,把巨无霸彻底打垮。”

现代父母由于各种原因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不多,这有限的时间还想教育教育孩子,就更使孩子反感。所以父母和孩子说话沟通时不能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应该根据沟通目的确定说话内容。

如果是以鼓励或批评为目的,那父母应该在双方情绪平稳时,先认同孩子的感受(这时孩子很容易接受意见),在对孩子说“真话”,说真心话真实的话。并应该把孩子定位在一定高度,只有这样孩子受鼓励后,才能上升到你定位的高度,起到鼓励的作用。

“儿子,你们这场比赛踢得不错,尤其是你和某某后卫配合的真不错。不过后半场你和某某好像有点小意见,要是在好好沟通一下,肯定会踢得更好......”

爸爸批评我插话那件事,现在想来,我觉得爸爸可以在我插话事后,提醒我,打断别人说话不礼貌,“当时你肯定有很多话想说,不过也应该等别人把话说完,或事情过后彼此情绪稳定了再说,如果非得说,就根据情况和讨论的什么事,歉意的说声‘对不起,打断一下。’再发表一下自己的意见。”

相信这样的批评我会很愿意接受,而且也知道以后该怎样做了。

如果是以教授知识为目的,从某种角度说知识是枯燥的,是乏味的,更多说教的,这时只有在孩子愿意接受知识的情况下进行沟通才是有效的。

多观察孩子,发现孩子兴趣点,从兴趣点出发,引导孩子,让孩子自己思考、总结,这样的知识才能让孩子接受,真正掌握。

一个男孩上六年级,英语学习总是很吃力,单词记不住,语法不会用。自己也很苦恼,爸妈很着急。

爸爸分析了一下情况,想从他喜欢篮球开始和他谈谈。期中考试后,男孩英语不及格,他的情绪很低落,爸爸找到他,和他打了一会儿篮球,从篮球每天训练聊到英语学习。

孩子自己总结出:学英语就像打篮球,要天天练,从基础的单词开始,而且课文中的语法总结了要实战用。爸爸和他商量,定计划每天每周怎么做。孩子的英语成绩能否上去,大家可想而知。

如果没有明确目的,聚在一起用什么语言交流呢?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增进双方的了解,树立父母的威信,提高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地位。

同时也让父母多了解了解孩子的现状和需求。以后交流起来就更得心应手了。

没有目的性的交流,也不是父母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也不是选择不说话。不要总以“万事通”自居,并且想让孩子绝对服从,这样会使孩子对抗不接受。

其实只要父母把自己身上的优点展示给孩子,这些优点孩子看见了、感受到了,就会从心底里佩服你,只有这样接受父母的教育才有可能。

不管懂得多还是少,最好父母不和孩子谈学习内容,通过和孩子说话和外在表现告诉孩子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就足够了。

法国教育家巴威尔说过:“世界上最好的教育,是在和尊长的交流中不知不觉地获得的。”


图片发自App

知道了“说什么”,“怎么说”也是个学问。

在沟通前父母应先有感同身受的能力。只有感同身受了,才能站在孩子的角度想问题、说问题。

孩子感觉到你能站在他的角度想问题,很理解他,沟通时才不会有抗拒,有效沟通才能顺利开始。

之后是平复情绪,多一点微笑、耐心,少一点否定、挖苦和讥讽,必须使用否定,使用时要分析对象、具体事情。情况好转后,仍要用肯定的话巩固效果。

表述时还应充分利用表情、语气、肢体语言和幽默风趣的语言,甚至可以用一些现代孩子们知道的网络用语和流行语。

这样沟通会事半功倍,提高效率,气氛自由,甚至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你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先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你想让孩子尊敬你和你好好说话,你先要尊重孩子尊重别人。不要在孩子面前因为自己想不明白而指责别人。不要在别人面前轻易对别人做负面评价。

有时你只要微笑着,热情的眼神注视他,聆听孩子说话就足够了。

恰当的、适时的说句,“是吗?计划很不错。”“你们一定很高兴。”孩子就会很满足,有时还会主动问你的意见和想法。

亲子教育中,语言沟通的对象千差万别,沟通的情况也有不同。父母就需要多思考分析,多训练总结,做个有心人,充分利用语言进行有效沟通。

同一个屋檐下,父母子女是最亲近的人,愿他们能在风和日丽中享受生活。

       

           

你可能感兴趣的:(妈妈,我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