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新注(第六十七章)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天下人总以为我说得“道”是大而无当的,似乎没有什么具体的作用。因为“道”是无所不包的,所以世俗之人是看不懂的。如果以具体的事物来论“道”,就不是“道”了。我有三件宝物,一直持守而且保护它,第一件是“慈”,所以能勇敢,第二件是“俭”,所以能广大,不与天下争先,故能成万物的官长。今天的人舍弃慈爱,而且好勇斗武,舍弃节俭,而奢侈无度,放弃自己的位置与他人争先,这些都是找死的节奏。只有慈爱才能战无不胜,固若金汤,连老天都会帮助,只有慈爱才能保家卫国。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

“道”大而无外,小而无内,它既是万物的来源,又决定万物的生长秩序,并且它又无形无状,因此世俗之人就会认为它是一种虚假的存在,远没有功名利禄,荣华富贵来的实在。

夫唯大,故似不肖

因为“道”含盖一切,所以它并不属于哪一个特定的事物。比如,日月的盈亏,国家的兴衰,万物的生长,人生的成败等等都无不在“道”中运行,所以,它至大无外。

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如果“道”只适于某个特定的领域,那就失去了它的普适价值。“道”对于个人而言,适于修身,养身,治国,外交,对于万物而言,适于它们的产生,发展,鼎盛,衰败和灭亡的全过程。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慈”不能理解为慈爱,其精神实质是指不干涉,不强迫,不说教。不干涉万物的生长和个人的发展,不强迫万物和个人按照某人或某组织的意志而发展,不说教是指不去传播什么是非善恶,高低贵贱等世俗的观念,以免人类的各种纷争,这才是真正的博爱。

“俭”与“吝”是同义词,不能理解为单纯的节俭,我想老子的本意是指消除人类各种欲望,因为有了欲望就有了纷争。比如,秦始皇想做皇帝,于是就有惨无人道的统一战争,周幽王想要博得美女一笑,就有了烽火戏诸侯的千古闹剧。

“不敢为天下先”,这句话仍然是老子的不争理论,海不能与河争大,国不可与民争利,因为海是由涓涓细流汇聚而成,国是由无数百姓组合而成,所以,民之利,就是国之利,正所谓民富则国强。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世俗的“勇”是指挣脱束缚,摆脱奴役,老子所说的“慈”是指不干涉,不强迫,一个具备博爱精神的世界没有强迫,没有奴役,自然也就无所谓挣脱和摆脱了。世俗的“广”是指家财万贯,权势熏天,而老子所说的“广”是指一个没有欲望的世界,人们都视金钱如粪土,视权力如草芥,当然是最富足的了。

海不与河争,才能成为大海,人类不与环境相争,才能主宰地球,国家不与百姓争利,所以才能民富国强。

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

今天的人类不但放弃老子的博爱精神,而且一味的逞强斗狠,无辜的民众被卷入各种无端的战争。人类放弃了老子的节欲精神,于是国家的财富和权力向少数集中,百姓则一贫如洗,国家放弃为民服务的基本原则,一味地盘剥百姓,这些都是亡国之“道”。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

不去强迫和奴役他人,当然也不存在战争,这就是最大的胜利,没有战争自然也无需防守,当是最牢固的了。

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一个不奴役他人的世界是符合“道”的精神的,因而“天将救之”,世界和平就是不涉他人或他国或他族的自由发展,不试国去掠夺和奴役他人,他国,他族的生命和财产。这样,天下就大治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道德经》新注(第六十七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