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1898年1122—1948年812),原名自华,号实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中国现代散家、诗、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有极高艺术成就,为培养学青年和繁荣散文创作提供了宝贵的艺术经验。
01、家学渊源,练就文人气质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他六岁随家人迁居扬州,在那里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
他自幼继承父辈的家学渊源,受到士大夫家庭的影响,逐渐养成“整饬而温和、庄重而矜持”的文人气质。
他从事写作与父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父亲的谈吐让他敬佩。他羡慕父亲的学识,喜欢父亲的藏书。
他觉得文学把他带进了一个崭新的世界,那是一个让他充满着向往的地方。
文学给了他心灵上的启迪,带给了他不一样的感受。
02、求学生涯,丰富多彩
1912年,年轻的朱自清进江苏省第八中学(今扬州中学)学习。
1916年中学毕业并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7年升入本科哲学系。
在北大期间,朱自清积极参加五四爱国运动,随后又参加北大学生组织的平民教育讲演团。
1931年8月,朱自清留学英国,进修语言学和英国文学,后漫游欧洲五国。
留学期间,他喜欢外出郊游,常去划船,欣赏大自然的美景。
03、出色的教育教学工作
22岁,朱自清从北大毕业,先后在浙江第一师范学校、江苏扬州中学和浙江春晖中学等中学担任教职,
后在清华大学担任中文系教授的23年里,朱自清开了16门课,长期在清华大学中文系(含西南联大中文系)任主任,影响了几代中国顶级学子。
他对于我国的中等教育,特别是中等语文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学科建设和人文培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朱自清在大学的教学岗位上,不断提出要重视中小学语文教学,他对中小学语文教学提出有很多看法。
朱自清作为现代文学重要的作者,从事中学和大学的国文教育,提出了自己的教育思想。
朱自清认为:学习语文养成读书的习惯与能力、养成思想的习惯与能力、养成表现的习惯与能力。
朱自清说,教师“第一先须有温热的心,能够爱学生”,才能真的注意学生,才能得学生的信仰”;“
这样的爱是须有大力量、大气度的,正如母亲抚育子女一般,无论怎样琐屑,都要不辞劳苦去做。
1930 年7 月7 日,清华大学第19 次校务会议议决,朱自清代理中文系主任职。
朱自清一直坚持写日记,而且是用中文、英文、日文三种语言来写,目的是不要生疏了外语。
为了教好中国古诗词,朱自清每天花费大量时间背诵历代名篇,讲到谁就背谁。
1931 年8 月,在清华连续工作满五年的朱自清获得学术休假机会,赴欧洲访学。
04、两度在北大讲学
1929年春,他在清华大学国文系首次讲授“中国新文学研究”,“分总论、各论两部讲授。
总论即新文学之历史与趋势;各论分诗、小说、戏剧、散文、批评五项,每项先讲大势,次分家研究”。
1933年10月初,北京师范大学国文系为适应时代需求,拟开办选修课“中国新文学研究”,系主任钱玄同急于聘请有声望的授课人。
10月18日,朱自清践约走马上任。25日,朱自清第二次上课时,钱玄同特意下午再到学校,“与朱佩弦面洽也”。
朱自清的这门选修课被安排在每周六下午两点到四点,“这个时间上课,在当时的‘大学堂’里是很稀奇的。
平时就常有人缺课,何况在星期六下午……出人意料的是选课听讲的特别多。
因为朱自清所讲的“中国新文学研究”内容丰富多彩,有吸引力,还因为朱自清教学认真严谨、一丝不苟,有感召力。
12月2日的课,因为听课人太多,只好改“在大礼堂上课”创造了当年该校选修课的奇迹。
朱自清安排1934年6月16日,朱自清安排了结课考试,他也圆满结束了在北师大的授课,做到了善始善终。
04、文学创作硕果累累
1923年,朱清发表了近300行字抒情长诗《毁灭》,表明对生活的严肃思考,他这种进取不懈的人生态度,在当时有较大影响。
1924年,诗和散集《踪迹》出版。他的诗,尽管数量不多,却在思想和艺术上呈现出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
1925年,朱自清任清华大学中系教授,开始从事文学研究,续继参加新文学运动,成为学研究会的早期会员。常常和志同道合的朋友讨论文学创作。
无论是做学问,还是写文章,朱自清都非常认真且较真,必须逐字逐句斟酌,以确保尽善尽美,所以他写作起来很慢,据说一天只能写五百字左右。
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背影》以朴实华的字,真挚强烈的感情,描写了家庭遭到变故,父亲到车站送别远行的儿子,这极富情味的动人场景,深深感染了几代人的读者。
1927年7月,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在清华大学任教的29岁的朱自清对于自己的前行方向感到迷茫。
朱自清教授感于世变,夜不成寐,而贤惠、守旧、多病的小脚妻子武仲谦又不能和自己就人生学术进行沟通。
心情郁闷的朱自清只能在夜晚独自到校园荷塘排解。
在月下,他观荷洗心、望月达情,梳理自己的未来与文士使命。
最后坚定了不畏困难、继续战斗的勇气与信念。以其精妙的构思和生花之笔写下名文《荷塘月色》
1933年8月,朱自清和陈竹隐的第一个孩子朱乔森出生,在妻子的支持下朱自清的学术研究与文学创作均取得了可喜成果。
朱自清觉得一切富有生机与希望,生活朝气和多姿生活朝气和多姿多彩,为此,他写下了贮满诗意的《春》赞。
抗战时期,朱自清写得更多、也最为人们称道的则是写景抒情的文章。
记述秦淮河风光的《桨声灯影的秦淮河》等。这些作品是文情并茂、脍炙人口的绝佳名篇
04、朱自清的两段婚姻
(1)任劳任怨的发妻
1916年,朱自清先生与武仲谦结婚,这是包办婚姻。武仲谦家境殷实,也算是个大小姐,朱自清知识分子家庭,婚事是门当户对。
武仲谦是名医武威三的女儿,从小便跟着父亲学着行医,学着救死扶伤,给平民百姓看病,她从不收取他们的钱。
她是中国传统女子的典型代表,端庄大方,温柔体贴,秀外慧中、勤劳娴静的女人。
可惜大字不识几个,朱自清有点失落,他想找一个在知识上,在文学上有共鸣的女子。
朱自清和武仲谦在过完蜜月后,两人就分开了。一个在南方,一个在北方开始了异地恋。
武仲谦在刚嫁进来不久,朱自清的父亲就没有了工作,祖母也去世了。朱自清父亲因工作不顺,将所有的怒气都发泄到了武仲谦身上。
武仲谦从一个娇生惯养的大小姐变成了学着做伺候公婆的儿媳,却遭受了不幸的生活。
武仲谦因为备受父亲宠爱,从小就养成了天真烂漫爱笑的个性,武仲谦爱笑的性格也成为了公婆抨击理由。
她经常被公婆责骂,甚至挨打。武仲谦默默承受这一切,没有告诉朱自清。
武仲谦看到家中给祖母下葬都需要这种借钱时,拿出陪嫁的镯子当掉,一来补贴家用,二来供朱自清读书,但她的举动没有换来公婆的好感。
武仲谦在婚后第二年就为朱家生了儿子,每天就过着照顾孩子,伺候公婆的日子。
终于等到朱自清回来,武仲谦的日子才有了好转。
朱自清毕业回家看到武仲谦的生活,决定要和父母分家,搬出去住。两人过上了属于自己的小日子。
朱自清每天都早出晚归忙于教书工作,家中内务是一点不管。
武仲谦陆续又生了三个孩子,身上的担子更重了。
武仲谦白天做饭洗衣,晚上还得起夜给孩子喂奶。睡眠质量差,休息时间又少,身体每况愈下。
武仲谦不管多忙,都会让朱自清吃上热乎乎的饭,他的衣服也是永远被熨平平展展的,总是让他体体面面的。
武仲谦一共为朱自清生了六个孩子,孩子的生养都没让朱自清操过心。直到第六个孩子出生,武仲谦的身子撑不住累倒了,才去医院做了检查。
这几年的劳累生活,武仲谦终于挺不住了,身体也油尽灯枯了。送到医院时肺部早已穿孔溃烂,无力回天,武仲谦去世只有31岁。
两人虽然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是有深厚的感情。武仲谦的离世给了朱自清很大的打击,他发誓不会再娶。
他知道妻子的去世的原因是她操劳过度。他写的《给亡妇》,娓娓追忆亡妻武钟谦前种种往事,情意真挚,凄婉动。
(2)第二段婚姻的曲折
独自照顾孩子的三年朱自清实在是忙不过来,他考虑再婚。
朱自清第二任妻子叫陈竹隐,时年28岁的她原本也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父母早亡,全靠自立自强才得以读了师范学校,
她后来又考上了北平艺术学院,陈竹隐师从齐白石、萧子泉、傅西园等大画师,开始专攻工笔画。她还学习了昆曲,可谓是全才。
1930年春,溥侗设宴,在座宾客有他的两位女徒弟陈竹隐和廖书筠,还有清华大学教授叶公超与朱自清。
席间,朱陈二人并无过多的交谈,不过眉眼清秀、身姿婀娜的陈竹隐却给朱自清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她端庄的仪态、优雅的谈吐、一颦一笑,都显示出一位知识女性所特有的气质。
朱自清的名字,陈竹隐早有耳闻,她读过他的散文,那柔美细腻的文采、恬静淡雅的画面,都令她感动不已。
都说文如其人,她见到他本人,亦是同他的散文一样,谦和,宁静,她不由得在心中暗暗为他打了高分。
她很钦佩朱自清的才华,经过一番纠结之后,她决定和朱自清在一起养育儿女。
1932年8月4日,一场热闹喜庆的婚礼在上海举行,茅盾、叶圣陶、丰子恺、胡秋原等众多文坛名流到场恭贺。
陈竹隐是一个有自己兴趣爱好和生活习惯的女人,和武仲谦完全不同,她是新时代女性。
开始,他们矛盾不断。陈竹隐自己凭借努力一步一步走在艺术道路上,前途似锦。
作为一个风姿卓越、正当年华的才女,丢掉画笔,告别昆曲,整天围绕在锅台与一群孩子身边。
原本性格活泼,喜欢交际,在婚后必须完全将精力,放在家中一堆琐事上,她失去了自由,不免有怨言。
朱自清已经习惯了前妻武仲谦的那种默默付出的性子。对婚后陈竹隐的牢骚与抱怨,也觉得难以忍受。
多次和朱自清交流后,朱自清终于理解了她的心情。他们和好如初。
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和彼此的互相调整,朱自清慢慢谅解陈竹隐,陈竹隐也用她的善良,牺牲了自己的喜好,专注陪伴子女。
她将他们视如己出,奉献了自己的爱,全力辅佐朱自清,打造了一个和谐的家庭。
05、抗战投身革命
抗战争爆发后,朱清随清华大学南下长沙,1938年3月到昆明,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合并的西南联合学中国学系主任,并当选为中华全国艺界抗敌协会理事。
在抗战争的艰苦岁月,他不顾生活清贫,以认真严谨的态度从事教学和学研究,曾与叶圣陶合著《国教学》等书。
朱清早就是我国著名学者了,但朱清常热爱和关青年代,曾先后应叙永县立初级中学、私立培根小学的邀请,给学生作学术演讲和抗日演讲。
朱自清励学生要努学好各门功课,就如同拿起枪炮上前线杀日本鬼子本样。
朱自清的抗战演讲曾唤起了众多的有志青年,许多学生受其进步思想的熏陶和影响,初中毕业就奔赴抗前线。
07、贫病交加的生活,不失志
朱自清的后半生,面临的最大压力,就是“贫困”。书生气十足的朱自清,最不擅长操持生计。
虽然作为一个大学教授,他的薪资不算低。但要奉养父母,还有养活8个孩子,他的那点薪资,却也是捉襟见肘。
这一家人,在当时真可谓是饥寒交迫,每天有上顿没下顿。生活非常艰难。
但朱自清为人乐观,又好交友,能够苦中作乐,常和朋友交往,还打桥牌。
抗战结束后,由于疾病的折磨,朱自清的体重只有45公斤不到。
朱自清先生在当时已经是病得非常严重了,身体虚弱,只能在床上进行修养,连床都下不来了。
作为家里的顶梁柱,朱自清还有八个孩子需要喂养,还有父母需要照顾,他已经无力再支撑这个家庭了。
而当时美国的救济粮可以让他们一家继续的生活下去,但是朱自清先生却依然在这份声明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1948 年8 月12 日,朱自清不幸病逝。去世前,他刚刚完成了《开明新编高级国文读本》第一册的编写工作。
8 月26 日在同方部举行的追悼会,五百余人参加了公祭。
1987 年4 月26 日,清华建校76 周年之际,举行朱自清塑像揭幕仪式,叶圣陶、俞平伯、周培源、张岱年、陈竹隐等参加。杰出的教育家、诗人和散文学家
这个散文成就颇高的伟大作家,一生都在致力于爱国斗争,晚年穷困潦倒,饥寒交迫,仅仅五十岁就去世了,离开了爱他的家人和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