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家长,是与负面情绪和解

01

朋友有一个3岁的孩子,最近她很受困扰,因为孩子把家里的玩具乱扔、和其他小孩一起玩的时候还会起冲突,再加上孩子挑食等等问题,让她的情绪一直不太好。

面对自己家不听话的小孩,有时候怎么说孩子都不听的时候,她采取了打孩子手心的措施,想以此让孩子听话。

可是这种责骂、打压孩子情绪的做法,又会成为另一股力量,占据孩子的内心世界。如果在孩子表现情绪的年纪,就给他“你是男孩子,你不能哭”、“哭泣是弱者的行为”等等标签。

孩子就会压抑住自己的悲伤情绪,很可能让悲伤穿上愤怒、恐惧等马甲,以不同的形式出现,造成孩子心理不健康的状态。

我们小时候一定受到过家长、老师的权威,他们告诉你很多道理,让你听话。进入职场后你也遇到了很多的前辈、领导,他们又教你为人处世、工作的方法。

可是那么多的人,和你说了那么多的道理,你依然觉得过不好这一生,是因为你本身认知的局限,造成了我们只能在过往经验中做出选择。

情绪是伴随我们一生的朋友,如果你无法学会和它和平共处,那你的人生会是在一个拧巴的过程中度过。

学会打开我们的内心,让阳光照进来。就像窗前的一株绿植,需要在阳光、雨露、微风中逐渐成长。

02

在地铁上有个小孩子一走进地铁车厢,看到地上有张传单纸条,就拿起来想看一下。结果旁边的父亲脸上一下子暴怒,伸手就打孩子的手。

这个孩子7、8岁,有很多自己的想法了。所以孩子问父亲:“你为什么打我。”父亲脸上的怒气还没消散,旁边的母亲对孩子说:“传单上都是细菌。”

我把这件事说给孩子一犯错喜欢打孩子的家长听,她们认为这对父母的做法是正确的,一个认为现在不管教孩子,孩子以后去超市拿玻璃瓶碎了怎么办?一个则认为传单上都是细菌啊!

而另外支持不打、不责骂的一方家长表示,传单上实际有多少细菌、这些细菌是否能够达到致命或者患病的几率,来自每个人的不同认知。

认知没有对错,家长愤怒情绪背后的需求是想要守护孩子的健康,孩子捡起传单的行为,来自于孩子内心的好奇,他想要探索这个未知的世界,双方需求都是没有错的。

所以她认为,可不可以既满足家长的需求,又满足孩子的需求,比如孩子捡起来看了,家长用消毒的湿巾给孩子擦下手,或带孩子去洗一下手呢?

只有理解和尊重孩子的需求,他的内心才能健康成长。

很多时候人们的痛苦在于,我们无法坚持做心中的自己,因为别人认为那是错的。

03

在短篇童话电影《驯兔记》里,皮皮鲁本身有自我强烈的个性,他有很多稀奇古怪的想法,活泼可爱。

但在老师和家长眼里,他就是一个不听话的小孩。家长和老师,都为不听话的孩子很头疼,想方设法让他变得听话,可皮皮鲁用自己微小的力量与他所在的世界奋力对抗。

直到他看到了老师的孩子,那个坐在轮椅上的小女孩。女孩告诉皮皮鲁,自己的妈妈因为担心他的事情,而把很多时间花在他的身上,从而没有时间陪她。

皮皮鲁为了让老师可以有时间陪自己的孩子,而选择带上假兔子的头套,并以此隐藏起自己内心的想法。当家长老师都因为他变成兔子而开心的时候,皮皮鲁取下头套,在头套下是他难过、悲伤的神情。

电影的结尾说:“没事!孩子,这只是一个童话。”可是不知道有多少人,是因为在父母所认为的“好孩子”、老师所认为的“好学生”的观念里成长。很多时候我们的不快乐,是因为遗失了那个真实的自己。而察觉情绪,可以帮助我们看到自己的内心状态。

04

如何察觉自己的情绪呢?在《蔡康永的201堂情商课》里提到过一个方法,就是建立情绪的日记本。在重大情绪来临的时候,可以将其写下。需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把时间、地点、人物记下来。二、找到你情绪上面,真正的地雷区,就是你比较在意的事情。三、经历了这样的事件跟情绪之后,你有什么样的需求?

当我们发现需求的时候,就可以以此来解决问题。所以常听别人说:“情绪没有好坏,情绪就像信号灯一样,它有的只是给人们发出提示信号。”

在家长与孩子的相处过程中,孩子虽然有时候很顽皮,但他们天真,富有想象力、创造力的世界,不该遭到家长失控情绪的破坏。所有的孩子,都该得到最好的教育,爱和成长。

有人说:“教育,从来不是孩子的功课,而是父母的修行。”这里的修行,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管理好我们自己的情绪。了解情绪背后的需求,解决问题,以此达到和谐共处的目的。

作者:年锦瑟,文艺女青年一枚,向往自由的生活。

你可能感兴趣的:(最好的家长,是与负面情绪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