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不懂-《古文献学讲义》笔记5:目录学-子部 第1-2节

第一节 概说

一.怎样讲子部

(一)《四库提要》中的子部分类: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家、类书、小说家、释家、道家十四类

(二)本书的子部分类:先秦诸子、汉魏以下议论、理学、考证之学(这四类是我国学术的主流)、法律、军事、农艺工技、医药、天文算法、术数、谱录(这七类都是技术性质或带有技术性质的东西)、艺术、小说(这二类都是属于今天的文艺领域)、佛道(这一类是宗教)、杂抄、类书(这二类性质相近)、丛书(这一类按习惯仍放在子部的最后)。

二.主要参考书:

(一)吕诚之师的《经子解题》

1.优点:注意真伪问题,论诸子书时进而辨析到篇章。

(二)罗根泽《古史辨》第四册和第六册

1.优点:有参考价值

(三)钱穆《先秦诸子系年》

1.优点:研究先秦诸子的必备参考书

(四)吕诚之《吕著中国通史》

1.内容:宋明理学和清人考证之学

(五)《算经七书》

1.注本:近人钱宝琮的校点序和提要都比较好

(六)陈垣《中国佛教史籍概论》

第二节 先秦诸子

一.儒家

(一)孔子在鲁国创立儒家并非偶然:

孔子的先人本是宋国贵族,殷商文化本远高于周,又因为春秋时“周礼尽在鲁矣”,故而孔子受到了良好的文化熏陶,并创立儒家。

(一)《论语》、《孟子》见经部,此处只讲《荀子》、《晏子春秋》。

1. 《荀子》二十卷三十二篇

(1)作者:《荀子》三十二篇并非都是他的作品。

吕诚之师在《经子解题》中曾指出:“先秦诸子,大抵不自著书。今其书之存者,大抵治其学者所为;而其纂辑,则更出于后之人。书之亡佚既多,辑其书者,又未必通其学(即谓好治此学,然既无师授,即无从知其书之由来,亦无从正其书之真伪;即有可疑者,亦不得不过而存之矣),不过见讲此类学术之书共有若干,即合而编之,而取此中学派中最有名之人,题之曰某子云耳。然则某子之标题,本不过表明学派之词,不谓书即其人所著,与集部书之标题为某某集者,大不相同。”

(2)内容:

①《经子解题》归纳其宗旨有八端:“曰法后王,见《不苟》《非相》《儒效》《王制》诸篇。曰主人治,见《王制》《君道》《致士》诸篇。曰群必有分,见《王制》《富国》诸篇。日性恶,见《荣辱》《性恶》诸篇。曰法自然,见《天论》《解蔽》诸篇。曰正名,见《正名》篇。此外攻击儒、墨、名、法与权谋诸家之语,散见《非十二子》《儒效》《王霸》《君道》《议兵》《强国》《正论》《乐论》诸篇。”

②书于诸家皆有诘难,语其宗旨,实与法家最近,而又蒙儒家之面目者也。

(3)篇章真伪问题: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梁启超《要籍解题及其读法》中的《荀子》部分、《古史辨》第六册所载张西堂《荀子劝学篇冤词》。

(4)注本:旧有唐杨倞注、清王先谦撰《荀子集解》(常用)

2.《晏子春秋》内篇六卷、外篇二卷。

(1)作者:晏婴,此书是后人记述其言行。

(2)内容:撰写此书者之倾向儒家,并非晏婴即是儒家。

(三)两种假托先秦儒家的伪书:

1.《孔子家语》十卷四十四篇,曹魏王肃注。

(1)作者:王肃伪造的,假托孔子十二世孙孔安国所编集。

(2)篇章真伪问题:清孙志祖撰《家语疏证》六卷,范家相撰《家语证伪》十一卷,采用阎若璩、惠栋辨《伪古文尚书》的办法,一一揭出其剿袭什么书什么篇章。

2.《孔丛子》七卷,北宋宋咸注。

(1)作者:说前六卷是孔子八世孙孔鲋所撰,末卷《连丛子》为西汉武帝时孔臧所撰,其实也出于伪造。罗及孟心史均推测伪造者也是王肃。

(2)篇章真伪问题:《古史辨》第四册所收罗根泽《孔丛子探源》、心史(孟森)《臧耳辨——为(孔丛子)书作伪之证》、钱穆《先秦诸子系年·孔丛载孔子顺事迹辨》。

3.《孔子集语》十七卷,清孙星衍撰。

(1)内容:广搜先秦两汉以下古籍中有关孔子言行的记述,分劝学、孝本等十四篇。

(2)优点:从其中可看到圣化神化了的孔子是何种模样,对了解古人的思想意识有用处。

二.墨家

(一)《墨子》七十一篇,今传本已亡失十八篇。

(1)内容:

吕诚之师《经子解题》指出:“墨家宗旨:日尚贤,曰尚同,曰兼爱,曰天志,非攻,曰节用,曰节葬,曰明鬼,曰非乐,曰非命。今其书除各本篇外,《法仪》则论天志,《七患》《辞过》为节用之说,《三辨》亦论非乐,《公输》阐非攻之旨,《耕柱》《贵义》《鲁问》三篇皆杂记墨子之言。此外《经上、下》《经说上、下》《大、小取》六篇为名家言,今所谓论理学也。《备城门》以下诸篇为古兵家言,墨翟非攻而主守,此其守御之术也。《非儒》《公孟》两篇专诘难儒家,而《修身》《亲士》《所染》三篇实为儒家言。”

(2)注本:清孙诒让撰《墨子间诂》十五卷《经》《经说》等名学部分有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及梁启超《墨经校释》

三.法家

(一)讲法和讲术的渊流:讲法的李克、吴起、商鞅,讲术的申不害,集大成的韩非。

(二)为什么魏、韩等三晋之地孕育出法家?

因为晋国在春秋时就尽杀公室之子,“自是晋无公族”,领主制早受打击的缘故。

(二)关于法术的著作:

1.《商君书》五卷二十六篇,其中又缺失两篇。

(1)作者:商鞅身后战国时法家所作。

罗根泽《商君书探源》,考证其“成于战国之末”,“必作于秦人或客卿为秦谋者之手”,可备一说。

(2)内容:全书宗旨,尽于一民于农战一语

(3)篇章真伪问题:是古书。

(4)优点:精义虽不逮《管》《韩》之多,可考古制及古代社会情形处颇多,亦可贵也

(5)注本:近人朱师辙撰《商君书解诂定本》

2.《慎子》,《汉书·艺文志》著录四十二篇,今传本止残存《威德》《因循》等五篇,清严可均又有增辑之本。

(1)作者:慎子

(2)内容:其学实合道、法为一家

3.《韩非子》二十卷五十五篇。

(1)作者:《韩非子》一书自不尽出韩非之手。

容肇祖《韩非子的著作考》的观点:

1)确为韩非所作者《五蠹》《显学》;

2)从学说上推证为韩非所作者《难势》《问辩》《诡使》《六反》《心度》《难一》;

3)黄老或道家言混入于《韩非子》书中者《解老》《喻老》《主道》《扬权》;

4)纵横或游说家言混入于《韩非子》书中者《初见秦》《说难》《内储说上七术》《内储说下六微》《外储左上》《外储左下》《外储说右上》《外储说右下》;

5)他家言法可确定为不是韩非所作者《有度》;

6)与韩非有关系的记载因而混入《韩非子》书中者《存韩》《问田》;

7)司马迁指为韩非所作而未可遽信者《孤愤》《说林上》《说林下》;

8)文著非名似尚有可疑者《难言》;

9)似是韩非所作而后段搀杂他人之文者《奸弑臣》;

10)是否韩非之文疑未能定而又无充分证据者《爱臣》《二柄》《八奸》《十过》《和氏》《亡征》《三守》《备内》《南面》《饰邪》《观行》《安危》《守道》《用人》《功名》《大体》《定法》《说疑》《八说》《八经》《忠孝》《人主》《饰令》《制分》。

(4)注本:有旧注不知谁作、清王先慎《韩非子集解》二七卷(常用)、近人陈奇猷《韩非子集释》,识者谓不尽美善。

4.《管子》二十四卷八十六篇,其中十篇有目无书。

(1)作者:西汉时人把临淄稷下学士及齐地其他学人著作汇编而成。

罗根泽《管子探源》对各篇作者逐一作了推断:

“一、‘经言’九篇:《牧民》第一,战国政治思想家作。《形势》第二,亦战国政治思想家作。《权修》第三,秦汉间政治思想家作。《立政》第四,战国末政治思想家作。《乘马》第五,战国末政治思想家作。《七法》第六,战国末为孙吴、申韩之学者所作。《版法》第七,似亦战国时人作。《幼官》第八,秦汉间兵阴阳家作。《幼官图》第九,汉以后人作。外言’八篇:《五辅》第十,战国政治思想家作。《宙合》第十一,战国末阴阳家作。《枢言》第十二,战国末法家缘道家为之。《八观》第十三,西汉文景后政治思想家作。《法禁》第十四,《法法》第十六,并战国法家作。《重令》第十五,秦末汉初政治思想家作。《兵法》第十七,秦汉兵家作。三、‘内言’九篇:《大匡》第十八,战国人作。《中匡》第十九,疑亦战国人作。《小匡》第二十,汉初人作。《王言》第二十一,亡,疑战国中世以后人作。《霸形》第二十二,《霸言》第二十三,并战国中世后政治思想家作。《问》第二十四,战国政治思想家作。《谋失》第二十五,亡,无考。《戒》第二十六,战国末调和儒道者作。四、‘短语’十八篇:《地图》第二十七,最早作于战国中世。《参患》第二十八,汉文景以后人作。《制分》第二十九,疑战国兵家作。《君臣上》第三十,《君臣下》第三十一,并战国末政治思想家作。《小称》第三十二,战国儒家作。《四称》第三十三,疑亦战国人作。《正言》第十四,亡,无考。《侈靡》第三十五,战国末阴阳家作。《心术上》第三十六,《心术下》第三十七,《白心》第三十八,并战国中世以后道家作。《水地》第三十九,汉初医家作。《四时》第四十,《五行》第四十一,并战国末阴阳家作。《势》第四十二,战国末兵阴阳家作。《正》第四十三,战国末杂家作。《九变》第四十四,疑战国以后人作。五、‘区言’五篇:《任法》第四十五,《明法》第四十六,并战国中世后法家作。《正世》第四十七,《治国》第四十八,并汉文景后政治思想家作。《内业》第四十九,战国中世以后混合儒道者作。六、‘杂篇’十三篇:《封禅》第五十,汉司马迁作。《小问》第五十一,辑战国关于管仲之传说而成。《七臣七主》第五十二,战国末政治思想家作。《禁藏》第五十三,战国末至汉初杂家作。《人国》第五十四,《九守》第五十五,《桓公问》第五十六,并疑战国末年人作。《度地》第五十七,汉初人作。《地员》第五十八,疑亦汉初人作。《弟子职》第五十九,疑汉儒家作。《言昭》第六十,《修身》第六十一,《问霸》第六十二,并亡,无考七、‘管子解’五篇:并战国末秦未统一前杂家作。八、‘轻重’十八篇,并汉武昭时理财学家作。”

吕诚之师《经子解题》所说则颇有出入,均可参考。

(2)注本:房玄龄注,当出唐人尹知章手,浅陋不足取。《管子集校》郭沫若取闻一多、许维遹旧稿加工成书。

四.名家

(一)《邓析子》一卷二篇。

1.作者:

吕诚之师《经子解题》谓其书“有采掇先秦古书处,又有后人以己意窜人处,核其词意,似系南北朝人所为。”

2.缺点:无甚可观

(二)《尹文子》一卷二篇。

(1)作者:

(2)内容:吕诚之师《经子解题》说:“此书言名法之义颇精,然文甚平近。”

(3)篇章真伪问题:

吕诚之师《经子解题》说:“《群书治要》引此书,上篇题《大道》,下篇题《圣人》,与今本不合,则今本尚定于唐以后也。”“上篇盖《汉志》之旧,其文字平近处,则后人所改。下篇由杂集而成,盖后人所附益,非汉时所有。”

(三)《公孙龙子》一卷六篇。

(1)作者:《汉书·艺文志》说是“赵人”。《古史辨》第六册收有郑宾于《公孙龙考》、王琯《公孙龙事辑》和《读公孙龙子叙录》、钱穆撰《惠施公孙龙》及《先秦诸子系年》中对孙龙事迹均有考证。

(2)优点:此书虽亦难通,然既非若《墨经》之简奥,又非如《庄》《列》之零碎,实可宝也。

(5)注本:陈嗣古、贾士隐两注,皆不传。宋谢希深注,全系门外语,绝无足观。没有注本。

五.兵家

(一)北宋神宗元丰时颁布武学必读的《武经七书》:《孙子》《吴子》《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其中自以《孙子》最为重要。

(二)相关著作:

1.《孙子》三卷十三篇。

(1)作者:今本《孙子》是战国时的书,作者可能是本名孙武的孙膑,也可能是其他高水平的兵家。详见:南宋叶适《习学记言》、清全祖望《鲒埼亭集》、姚鼐《惜抱轩集》、钱穆《先秦诸子系年》的“孙武辨”。

(2)注本:旧注有曹操所注和曹操等十一家所注两种,都有宋本传世。

2.《吴子》一卷六篇,传为吴起撰。

(1)作者:传为吴起。此《吴子》,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认为“大约西汉人伪撰”,姚鼐则认为伪撰还在汉以后。

3.《尉缭子》五卷二十四篇。

(1)作者:传为尉缭。钱氏认为其书“殆秦宾客之所为,而或经后人之羼乱者”。作于汉初或更前。

4.《六韬》六卷

(1)作者:今本《六韬》确是西汉初年上至战国兵家所作。

《隋书·经籍志》有《太公六韬》,说是“周文王师姜望撰”,当然不真实。南宋王应麟《汉书艺文志考证》引唐氏所说:“春秋以前中国未有骑战,计必起于战国之时。今《六韬》言骑战最详,决非太公所作,当出于孙、吴之后。”

5.《司马法》一卷五篇

(1)作者:《隋书·经籍志》有《司马兵法》三卷,谓“齐将司马穰苴撰”。今本尚系汉代之书乃司马穰苴以后的战国兵家所作,不一定即是穰苴本人所撰写。

6.《黄石公三略》三卷,亦称《三略》。

(1)作者:此《三略》文义不古,应出魏晋以后人伪造。

7.《李卫公问对》三卷

(1)作者:《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都认为是北宋时阮逸用杜佑《通典》所述附益伪造。黄永年:北宋人所为,并非李靖自撰。

六.道家

(一)道家之称实起于战国末年以至西汉初年,是当时活动在齐国高密、胶西带黄老之学的别称。见胡适《中国中古思想小史》和《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编》。

(二)相关著作:

1.《老子》,亦称《道德经》。

(1)作者:《古史辨》第四册、第六册收集了十五篇看法各不相同的文章,第六册罗根泽自序中更列举了十九家的看法。《老子》书产生在战国已渐成多数学人的共识。

(2)注本:“汉文帝时河上公注”,是汉以后人伪托,曹魏王弼注,今均通行易得。

2.《文子》十二卷十二篇。

(1)作者:战国时假托于文子的著作

(2)真伪问题:今本《文子》实即《汉书·艺文志》著录的《文子》,它是战国时假托于文子的著作,是战国时的道家著作。

(3)注本:有唐人徐灵府的注和南宋人杜道坚《文子缵义》

3.《庄子》十卷三十三篇,西晋郭象注。

(2)内容:《庄子》和《老子》的宗旨并不一致。

吕诚之师《经子解题》在“老子”篇中指出:“《汉志》所谓道家者流,其学实当分二派:一切委心任运,乘化以待尽,此派也,现存之书,《庄》《列》为其代表。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一派也,现存之书,以《老子》为最古。”

(3)真伪问题:

(4)优点:吕诚之《经子解题》对各篇做了解题,大有帮助。

(5)注本:郭象注、唐成玄英《南华真经注疏》、清郭庆藩《庄子集释》、刘文典撰《庄子补正》、钱穆撰《庄子纂义》

4.《鹖冠子》三卷十九篇,北宋陆佃注。

(1)真伪问题:《鹖冠子》出于战国时,是古书。

5.《列子》八卷八篇,东晋张湛注。

(1)作者:今本八篇者实是张湛所伪造。

(2)内容:

(3)真伪问题:

吕诚之师《经子解题》指出:“佛经初入中国时,原有以其言与老、庄相参者,一以为同,一以为异,两派颇有争论。湛盖亦以佛与老、庄之道为可通,乃伪造此书,以通两者之邮也。其云庄子、慎到等多称其言,盖即湛造此书时所取材。清汪继培谓后人依釆诸子而稍附益之’,最得其实。然此固不独《列子》,凡先秦诸子,大都不自著书,其书皆后人采掇而成,采掇时岂能略无增益,特其书出有早晚耳。故此书中除思想与佛经相同,非中国所固有者外,仍可认为古书。”

(4)优点:

吕诚之师《经子解题》指出:“此书大旨与《庄子》相类,精义不逮《庄子》之多,而其文较《庄子》易解,殊足与《庄子》相参证(读《庄子》不能解者,先读此书最好)。”

(5)注本:唐卢重元注本、近人杨伯峻《列子集释》,搜集资料颇详备。

七.杂家

(一)《尸子》

1.真伪问题:均认为至少其中有后人依托部分。

2.优点:

吕诚之师《经子解题》则认为:“此书盖亦如《吕览》,兼各家而偏于儒。其文极朴茂…今虽阙佚已甚,然单词碎义,足以取证经子者,实属指不胜屈。”

(二)《吕氏春秋》二十六卷二十六篇。

1.内容:

《史记·吕不韦传》谓“不韦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号曰《吕氏春秋》。”

吕诚之师又说:“此书虽称杂家,然其中儒家言实最多。

2.真伪问题:

吕诚之师《经子解题》说:“此书篇数,实止廿六。今诸览、论、纪又各分为若干篇,亦后人所为,非不韦书本然。”

3.优点:吕诚之《经子解题》对各篇做了解题。《古史辨》第六册收有刘汝霖《吕氏春秋之分析》,分析儒、道、墨、法、名、阴阳、纵横、农、小说、兵各家言论分别见于某篇某目,亦可参考。

4.注本:清毕沅《吕氏春秋新校正》、近人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

(三)《淮南子》二十一卷二十一篇。

1.作者:

《汉书·淮南王刘安传》,说刘安“招致宾客方术之土数千人,作为内书二十一篇,外书甚众,又有中篇八卷,言神仙黄白之术,亦二十余万言”。

2.内容:

东汉末高诱注此书的叙中说:“鸿,大也,烈,明也,以为大明道之言也。”又说:“其旨近《老子》,淡泊无为,蹈虚守静。”

吕诚之师《经子解题》更指出“《淮南》虽号杂家,然道家言实最多,其意亦主于道,故有谓此书实可称道家言者”。

吕诚之推测“今所指为道家言者,十九固儒家所有之义也。魏晋间人谈玄者率以《易》《老》并称,即其证”。

3.优点:吕诚之《经子解题》对各篇做了解题。

4.注本:许慎注、高诱注。今凡该卷题下注语无“因以题篇”四字的,都是许慎注,有这四字的都是高诱注。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是公认的名著。通行善本是乾隆时庄逵吉据钱坫所校刊刻的二十一卷本。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不懂-《古文献学讲义》笔记5:目录学-子部 第1-2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