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篮球(学龄前-小学)

    同篮球在一起的片段太多,一时竟不知如何下笔。迄今为止,我发现了两个永恒不变的情绪充电站,一个是大学校园(起码是能担得起“大学”这两个字的),另一个就是篮球场。当然,最能唤起记忆的是我躺在xx大学的人造草坪上,任凭周日的夕阳洒满全身,而怀里抱着的只是我的篮球,不去理那些纷纷扰扰。

我对篮球比赛的最初记忆,是爸爸参加单位举办的篮球赛,而比赛场地恰好在我幼儿园的门外。我模糊地记得,那天小朋友们正好排队路过赛场,我急切地搜寻爸爸在哪,却只看见一帮大人又跑又跳,仅此而已。我能很早地摸到篮球,是因为家里真的有一个!这在30年前的中国是不容易的事。它的样子跟现在市面上常见的那些篮球还是有些区别的—首先它的外漆是橙红色的,比斯伯丁的经典色要鲜亮一些,虽然应磨损了三四成,依然能明显看得出来;第二它的外皮是真皮的,应该是牛皮;最后一点是它挺重的,可能是受潮吸了水,沾了灰尘的缘故吧,所以用脚踢起来非常疼。爸爸说这是篮球,可以拍,于是我就像拍猫拍狗一样去拍它…爸爸可能看不下去了,拿起球拍了一下,结果没弹多高,是气不足,他说要用气针打气。我心想还有气针这种高级货,球不是用嘴吹就鼓起来了吗?管它呢,先踢将起来再说。

说实话,篮球打了气之后还是很不容易踢的(你踢过就会懂的),又大又重还挺硬,很不舒服。多亏了家门口就有当时我们那里最好的球场。所谓最好,就是划了线的平整水泥场地,铁架子白漆木头篮板,还有四周围的露天水泥看台,再有几盏大灯(应该算是当时的商用照明系统了)可支持晚间使用,就被叫做“灯光球场”。这在当时可是相当豪华,而且就在家门口,真是一种出门就是五棵松、开门就进甲骨文(勇士在奥克兰的主场,后来还去看了一场常规赛)的感觉…而且还是能随时出入—原因是这块场地过于优质,只能作为当时的专业队的训练和比赛场地,而这些运动员、教练员们都不太介意一个五六岁的小男孩当观众,甚或在训练间隙这个小男孩这跑跑那跳跳,还能帮他们捡几个球。就在这里,就在这段时日,我打进了人生中第一个“篮下”,第一个罚球,第一记三分中地…虽然三十多年过去了,我还记得那记三分球是如何到来的,是一次“后场长传”式的投篮…别笑,五六岁的孩子臂力实在有限,只能采用这个姿势。当然,我也尝试过所谓“端尿盆”的姿势,比如我的第一个罚球线进球便是如此“端”来的,稳定性固然不错,但是它的极限距离也就止步于罚球线了。灯光球场西侧半场的三分弧顶处,凛凛然的我气定神闲,右手持球举过后脑,不自觉地抬起了左脚,此时身体向后微倾,右脚蹬地,一股洪荒之力从小腿、大腿、腰、背传向右臂,电光火石间轮臂,出手---嗖的一声,那颗篮球破空而出,迎着一阵侧风,划着小贝圆月弯刀般诡异的弧线,穿过层层大气的阻断,带着我的目光,带着我的希冀,DUANG的一声砸在篮筐后沿撞进了篮筐,震得球架摇晃不止,也激烈地震颤着我幼小的心灵。我兴奋得跳了起来,飞奔着呼喊着,当时还没有学会劳尔亲吻戒指或者库里AK上膛的庆祝动作,但我还是知道如何宣泄情绪—毕竟在尝试了百余次掷手榴弹式的投篮后,我终于迎来了人生第一次三分命中,也拉开了一个新时代的大幕…被这一球所激励,我开始各种自发的篮球“训练”,包括自由式运球,自由式投篮,包括自由式打板、勾手、背身投篮等等。我的进攻手感一定是那个时候打下的基础!虽然那时感觉篮筐好高好高,三分线好远好远。随着我一天天长大,球场的门卫便不能再把我当成小朋友了,于是就不能随时方便地进入球场了。直到有一天它被拆除建了商场,灯光球场就永远地淹没在尘埃里了。30年过去了,现在最一般的球场设施也要比它好很多,但是我依然很怀念它。

我的小学是有一块标准篮球场的,两个篮球架晃悠悠的,薄木板拼接起来的篮板,已经看不出油漆的痕迹,绝对的实木拼装本色呈现…但最让人不能忍的是地面---水泥地面,表面大都脱落,露出了混在水泥里的石块,在上面运球后弹起的方向不规则,如果穿着短裤在上面摔上一跤的话…这种场地现在城市里已经绝迹,但是在我读小学时还能排到个中等---毕竟是块水泥场地,比那些沙土场还是强一些。我的小学篮球氛围不浓,主要原因是被我校的传统文体强项—腰鼓,抢了风头和资源。我校的腰鼓队远近闻名,各级腰鼓队的梯队建设、人才选拔与培养和日常训练十分成体系,每周都至少练一个半天,遇到演出任务还会加练,搞得声势浩大好不热闹。能够入选腰鼓队的同学也是个不小的荣誉,评优得奖处处占先,只是我丝毫不羡慕—对于腰鼓这种器乐类活动我是真不感冒,从电子琴到牧童笛再到口琴,我是真搞不定。好在学校有这么块篮球场,加上我的学习成绩还不错,在课余、课后、假期,总算有个可以玩球的地方,父母、老师没有什么反对的声音,我父亲还一直挺支持我的各种体育活动的。小学这段时间,篮球对于我就是一个玩具,纯玩,直到有一天在电视里看到了NBA的比赛,看到了大鸟魔术师尤因德雷克斯勒巴克利…当然还有乔丹。之后就是模仿,模仿像了有效了就遭人羡慕嫉妒,于是更加刻苦地模仿。由于身体条件的限制,我当时模仿最多的是天勾贾巴尔的勾手和加里佩顿的no look pass(经常把球传到队友脸上,有时会是对手脸上,于是很愧疚),最想模仿的是大鸟的三分球和乔丹的灌篮,于是便有了那几张我双手吊在篮筐上的照片,其实是我站在梯子上爸爸给拍的,当时还得意的不行,走哪都给人看“怎么样,我的扣篮还可以吧!”

我至今不愿接受专业的篮球训练,原因是非常不适应那种训练氛围。曾经在小学的青少年暑假篮球夏令营中试训了两天,然后放弃了—我至今还记得那压抑的气氛,还是算了,打打野球挺好的,何况跟大多数同龄人比,我能运球,能上篮,偶尔还能扔进几个,自己觉得就够了。在毕业季的那个暑假,我还“入选”了校队,代表学校出战数场,居然还进了全市前八。那次比赛太过久远了,细节已经记不大清楚,但是球队间、球员间的能力差距给我的冲击实在太大了,印象实在太深了。我们还是赢了几场比赛的,不然也进不了前八,只是被打败的对手几乎都是比我们学校还不重视篮球的,有个球队竟然还不太懂比赛规则,全队没个会运球的。也对阵过一支强队,他们最终获得了全市亚军,对方从体能、个人技术、默契程度上都是碾压我们,甚至都用不上什么战术就能轻松打成,攻防两端我们毫无机会,唯一能做的就是跟在人家后面捡球发球,然后被抢断被封盖被迫失误…大家同样的年龄,相近的身体条件,人家怎么这么强!差距怎么这么大!(初中篇待续)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和我的篮球(学龄前-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