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拖延对抗死亡丨之一

文丨誉安 Day68@365日更营

读了武志红的一篇小文。关于拖延。

拖延症,这个词的热度随着社会发展节奏的越来越快,也越来越被大家所熟知。既然是“症”了,好像就带着“病态”的天然原罪。文中武老师用的描述是“拖延习惯”,对于有着这个习惯的我来说,倍感温暖。

在他的来访者中,不乏严重“病患”。而其中的高频出现的描述就是:急切。

就好像我在一个下坡的道路上奔跑,方向向下。开始还能控制速度和平衡,可当向下的加速度已经开始远远超过我腿能够摆动的肌肉极限时,悲催不?

急切像漩涡,让我越陷越深并且难以逃脱。背后的逻辑模型是:

“一个我”发出指令,“另一个我”必须实现,并且要完美,否则“我”就该死。

这种内嵌到基底神经节上的潜意识是如何形成的?还要追溯到婴幼儿时期的原始“死亡焦虑”来。因为人在全能自恋的支配下,一旦发出需求的指令,母亲就要进行完美的回应。这种满足感会催生出自己即一切的意识。如果得不到满足就会生出原始的恨不得对方去死的愤怒。但显然母亲又无法成为投射的对象,因为婴儿需要母体的乳汁才能够继续生存。最终的指向便内化给了自己,原始的死亡焦虑就此形成。

在国内的众多家庭中,教养者(父母或者祖父母)的角色犹如一个发出指令者,急切地希望孩子可以立刻马上瞬间完成自己的“指令”。否则就会用这种“死亡焦虑”来发射到孩子的心理上。

反思一下自己,真的如同武老师所描述的那样。严重拖延症的症状与滥好人的特性建立起了正比例的关系。任何人发来的信息,我都希望第一时间立刻能够进行回应。但实际情况就是每件事情都想面面俱到而不被人说。其实基本都很难做好,往往造成半途而废的结果。在潜意识中已经习惯性的生存了那么长时间,变成了身体的一种条件反射一样的行动指令。

所以,执行者要拖延,并以拖延证明:我是我自己。

思考开始在遐想的空间中折射。

晚安,昨天的我。

你好,明天的我。

你可能感兴趣的:(用拖延对抗死亡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