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静的顿河,获诺贝尔文学奖

文/呱呱鸟

这是苏联作家肖洛霍夫史诗级的长篇小说,1928年出版,四部八卷140万字,描写在顿河地区1912至1922的哥萨克人,在一战和十月革命期间发生的故事,作者本人就是在这里生活过。

书中的主角“格里高”是生活在顿河的哥萨克,三角恋贯穿全书,妻子“娜塔莉”与情人“阿克西妮亚”。

在政治上也是同样的情况,格里高在白军与红军之间反复选择,各派势力都在拉拢能征善战的哥萨克民族。

1958年《静静的顿河》搬上银幕

著名导演谢尔盖·格拉西莫夫执导,彼得·格列波夫演格里高、艾琳娜·贝斯特里茨卡亚演阿克西妮亚,用彩色胶片拍摄,很值得看。

影片一经推出,中国的长春电影制片厂就立马组织力量,配音翻译,值得一提的是1960年,美国人民也很喜欢,授予“导演工会最佳改编影片荣誉奖”。

大家一起哄,都觉得好,于是1965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一、

格里高的家庭在顿河地区属于富农,家里有三个孩子,他有哥哥和妹妹,故事从格里高喜欢邻居家的老婆阿克西妮娅开始。

阿克西妮娅的父亲乱伦,丈夫赌博,她的悲催日子引发了邻居天真青年格里高的同情心,这种同情又转化为爱情。

家里没有办法,只能迅速为格里高娶亲,希望转移情感,他们把隔壁靼鞑村的富农女儿娜塔莉娶进家门。

娜塔莉漂亮,能干活,也喜欢格里高,就是性格内向,没有性生活经验,格里高又开始怀念和阿克西妮娅的日子,阿克西妮娅为他生了一个女孩。娜塔莉用镰刀自杀,经过抢救没死,但脖子歪了。

二、

这个时候村子里来了一个布尔什维克,他对哥萨克们说:“我们都是俄罗斯人,以前是农奴,从地主家里跑到这里,人们就叫我们哥萨克”。

格里高参军了,战斗中他杀了一个奥地利兵,见血之后人性大变,哥萨克的天职就是战斗,在战斗中他带伤救了中校军官,获得乔治十字勋章。

阿克西妮娅的女儿生病死了,她痛苦之时被主人家的少爷趁虚而入,格里高失望之极,再次回到前线。

血管里流淌着哥萨克光荣,疯狂地勇敢冒险,他又得到了四枚乔治十字勋章。此时,娜塔莉给他生了一对龙凤胎宝宝。

三、

1917年月,格里高加入布尔什维克军队被提升为少尉,然后再升连长,他认为应该建立人民政权,又认为哥萨克应该独立自治,思想处于左右摇摆之中。

布尔什维克政权杀了格里高的哥哥,于是他怀着仇恨加入了叛军成为师长对抗红军。

格里高的嫂子守寡之后投水自杀,娜塔莉发觉他又和阿克西妮娅在一起,就决然打掉正在怀着的孩子,因失血过多而死。

叛军被红军打垮,格里高又加入了红军布琼尼十四师,当骑兵连长,然后勇敢作战做到团长,因历史问题被复员。

四、

1920年,他回到顿河,妹夫已经是村主席,妹妹告诉格里高村里要抓他,他只好逃走加入了佛明匪帮,红军将佛明匪帮打散,他偷偷回村带阿克西妮娅逃跑,路上遇到哨兵阿克西妮娅被打死。

1922年,他结束全部的感情生活,老婆和情人都没有了,政治上也结束了,红军和白军都不要他了,格里高把枪扔进河里,回家过静静的日子,老了以后给自己的儿子讲顿河的故事。

格里高是哥萨克民族的化身

哥萨克是游牧民族,崇尚自由和勇敢,擅长骑马打仗,是俄罗斯和乌克兰内部相对独特的鞑靼族游牧部落,属于欧罗巴人种,斯拉夫语族,哥萨克有6大部落,顿河地区是其中之一,此外还有札波罗热群、高加索的格雷班群,乌拉河的叶克群、窝瓦河群和第聂伯河群。

在这十年,随着国际和国内的形势发展,格里高的经历复杂而又表现出来其个性,就像混乱的感情生活一样,政治上也没有主心骨,中间三次参加白军和叛匪,两次投靠红军。

最后的结局是父亲、母亲都去世,哥哥被杀,嫂子自杀,情人死了,老婆和女儿也没有了,生活给他留下了唯一的儿子米夏洛。

我们的土地不用犁铧嵌入,

光荣的土地用马蹄来耕耘;

这里的土地播种的是哥萨克人的头颅,

静静的顿河上点缀着守寡的青年妇人;

到处是孤儿,静静的顿河,

父母的眼泪随着波浪翻滚。  —— 哥萨克民歌

你可能感兴趣的:(静静的顿河,获诺贝尔文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