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族

                            开染坊

                                          作者:马和平


图片为织布机


据爷爷讲述:老爷爷在山东时候掌握一门浆线、刷线的手艺。为生活所迫,一家人商量,重操旧业,向人借了部分高利贷,在曲亭开了个染坊。字号仍延用山东老家的《老织坊》给人浆线刷线,那时候农村人穿的都是土布,家家都会纺织,纺出的线,要经过浆刷才能上织布机织布。

浆线刷线则是一个技术活,一般人还真弄不了,因为纺线车纺成的棉线单股的,俗称"呸线"其坚韧性很差,不能直接上机子织布。用了织布的棉线还得上一道"浆面",提高其耐磨损和抗拉强度,这道工序叫"浆线儿"。主要是先将适量的白面(小麦面丿洗去面筯,煮成稀汤称其为"浆面",再其中兑入适量的水,然后把织布用的线拐儿放在面汤里浸泡并揉搓均匀,再用手把线拐儿拧一拧,抖开套在浆线杆儿上,挂上缒石,用力拧去多余的水分,再把线拐儿在杆上匀开。

浆线刷线虽然是个技术活,但同时也是一项体力劳动。夏天烈日当头,要在房子外面,院子里操作;冬季寒风刺骨,烤着火在院子里干,中间不能休息。

老爷爷虽然手艺好,但由于在逃荒途中落下的病根,不能站立时间过长,到茅里去时经常把肠子头脱下来,就是人们说的脱肛,没有一两个小时搞不回去,有时候就捡一些旧鞋点燃熏好长时间才能回去,爷爷15岁时,染坊里的事情就全交给他了。当了染坊的掌柜的。 俗话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俗话又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那个战乱年代,生意难做,别人欠帐一时要不回来,欠人家别人的人家催着要,因而每年进入腊月,爷爷就不敢回家,跑到外面躲债,到年三十日晩上了才敢回家过个年。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的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