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律启蒙•上卷》二冬(3)

上卷•二冬(3)

  • 仁对义,让对恭,禹舜对羲农。
    雪花对云叶,芍药对芙蓉。

  • 陈后主,汉中宗,绣虎对雕龙。
    柳塘风淡淡,花圃月浓浓。

  • 春日正宜朝看蝶,
    秋风那更夜闻蛩。

  • 战士邀功,必借干戈成勇武;
    逸民适志,须凭诗酒养疏慵。


绣虎:绣,文章文采华美;虎,诗文风骨遒劲。比喻文采优美,才气横溢的人。三国时,才子曹植号称“绣虎”。

雕龙:战国才子驺奭[shì]善于修饰文辞,被形容为“雕龙奭”,意思是雕琢文字像雕镂龙纹一样精妙。

邀功:建功立业。

逸民:避世隐居、不问正事的人。

适志:指舒适自得。《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晋书·文苑传·张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

疏慵:疏懒;懒散。


读了《三字经》《千字文》《笠翁对韵》三本国学启蒙读物,感觉《三字经》说教太多,《千字文》受“一千个不同的字”的限制,浅白顺达差强人意,还是《笠翁对韵》好,不但自带美感还真正寓教于乐,是我这个不小的朋友的最爱。

与《笠翁对韵》类似的还有一本《声律启蒙》,是清朝康熙年间进士车万育所编。进士,那是通过县考、省考、国考层层选拔,是可以参加殿试冲状元的,无疑才高八斗,学富五车。

可巧,《笠翁对韵》的作者李渔也是康熙年间人,只是他没有功名,是位民间戏剧家。

一位居庙堂高高在上,一位处江湖深浸地气,同样编纂儿童启蒙读物,他们会有什么不一样呢?越想越期待了,我们赶紧来体察一番吧!

对音韵平仄不甚了解,只知道读着悦耳顺畅,是遵循古人演练定的格式,这次也不妨跟着学习一下。

相较于《笠翁对韵》每韵2-4段不等,《声律启蒙》每韵3段,每段平仄基本格式为:

  • 平对仄,仄对平。仄仄对平平。
    平平对仄仄,仄仄对平平。

  •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对平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晕了……同以前一样。把这格式丢一边,先学啥是“平”啥是“仄”。一番查证,原来……还是蛮简单的嘛!

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 “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切韵》《广韵》等韵书,中古汉语按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归纳出平、上、去、入(不同于我们现代的汉语拼音四声)四种声调,二元化分类,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统称为仄声。

现代普通话汉语拼音的四声“ā á ǎ à”,我们小时候学习称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其实它们有专业的称谓。第一声叫阴平或平调;第二声叫阳平或升调;第三声叫上声或上音;第四声叫去声或去音。这样一对照,我们普通话的一声、二声即为“平”,三声、四声即为“仄”。 是不是很简单!(中古汉语中的“入”声,已并入其它声调。)

我国幅员辽阔,多民族交融,方言无数,口音更是千差万别,平仄的判别并不是那么容易。想起黛玉教香菱学诗:

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

我们初学者切记切记,不要被音韵平仄这些东东缚住了。


《声律启蒙•上卷》一东(1)
《声律启蒙•上卷》一东(2)
《声律启蒙•上卷》一东(3)
《声律启蒙•上卷》二冬(1)
《声律启蒙•上卷》二冬(2)

你可能感兴趣的:(《声律启蒙•上卷》二冬(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