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语音学只是语音学的一个分支,那么语音学到底是研究什么的呢?我们先有一个大致了解。
语音学是研究语言声音体系的学科。语音学的任务是研究说明语音的性质,内部结构和单位,语音的分类和组合,语音的产生、变化及变化的规律。
随着现代研究手段的发展,语音学的分支越来越细。主要有如下分支: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语音学的作用已经遍及与人类语言有关的各个学科,言语矫治、通信工程、自动控制及人工智能等方面的研究都离不开语音学。语音学已成为生理学、心理学、声学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实验语音学是20年代形成和发展的一个语音研究的分支学科,40年代以前,实验语音学研究一般以语音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的生理实验为主,所凭借的工具大多是一些生理的和医疗的器械。
之后,它逐渐拓展到借助于一些物理仪器对语音研究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它把动态的语音记录下来,以图形显示语音的声学特征,使本来只能耳听的声音变成了可以眼看的图谱,许多听觉难以分辨的语音现象可以根据图谱进行测量分析。
70年代以来,快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为语音实验在各方面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
什么是对比分析?
对比分析(Contrastive analysis)是将两种语言的系统进行共时比较,以揭示其相同点和不同点的一种语言分析方法。
对比分析目的:
对比分析用于比较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的,以预测二者之间的异所造成学习上的难点,从而采取预防的教学措施,提高二语教学效果。
对比分析缺点:
对比分析对二语学习者的困难和错误有一定的预测性,但也有些局限。实际上,语言的差异与学习者可能遇到的困难之间的关系是很复杂的;二语学习者所遇到的困难和所发生的错误是来自多方面的。所以,从70年代,人们的研究重心开始转向于偏误分析。
什么是偏误分析?
Corder(1967)认为,偏误是学习者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因为没有完全掌握目的语规则而出现的一些与目的语偏离的情况,是欠缺语言能力的表现。这与我们常说的错误不同,错误是学习者掌握了目的语规则,但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因为记忆问题或其他原因而出现的一些差错,是失败的言语行为的体现。
鲁健骥(1992)认为,外语学习者在进行外语交际时,他所使用
的形式与所学的标准形式之间总有一定的差距,在语音、语法、词汇、语用等方面都有表现。我们把这种差距叫作“偏误”。
偏误分析起源:
最早提出“偏误”(Error) 和“偏误分析”(Error Analysis) 的是corder,他在《学习者语言偏误的意义》一文中提出了包括区分“偏误”和“失误”,提出“内在大纲”的概念,认为学习者的二语习得是语言系统的动态特征。
徐子亮(2004)研究了对外汉语习得理论,总结了二十年来其发展的过程,并将之分为了三个阶段:90 年代初期,学者们从最开始的对比分析转为偏误分析;90 年代中期,中介语理论兴起并被广泛用于对外汉语的偏误分析;90 年代后期到 20 年代初,学者们进一步拓展视野,关注学习者习得语言的外部影响,出现了学习心理、学习策略等研究成果。
偏误成因:
偏误是学习者习得语言并不断向目的语靠拢表现,学者们将偏误成因划分为:母语的影响(负迁移)、目的语知识过度泛化、不恰当的省略。
偏误分析目的:
偏误分析是对学习者在二语习得中所产生的偏误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其来源,揭示学习者的中介语体系,从而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与规律”。通过偏误分析,教师可以了解学习者对目的语的掌握程度及其所达到的阶段;通过偏误分析,研究者也可以了解学习者是如何习得目的语的,有助于了解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采取的学习策略。
中介语(Interlanguage) :
是指“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一定的学习策略,在目的语输入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既不同于其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逐渐靠拢的语言系统”。
中介语起源及特点:
Selinker于60-70年代提出“中介语”这一概念。他认为:由于我们可以观察到目的语和中介语是不一致的,那么在建立二语习得理论的理论构建时,人们有理由假设存在着一个独立的、可以观察到的言语输出为基础的语言系统,我们称之为“中介语”。
刘询(2000)总结了的中介语假说,认为中介语带有系统性、动
态性、反复性、顽固性等特点,并将中介语产生的原因归纳为语言迁移、目的语规则的过度概括的迁移、学习者的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等五个方面。
中介语理论:
认为学习者习得语言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母语和目的语不断靠近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学习者会自己构建与目的语相接近的语言系统,偏误是学习者在习得目的语时积极进行的假设和尝试,在不断地假设和尝试之后,继而修正自己建构的语言体系,使之与目的语更为接近,直到完全达到目的语水平。
基于偏误理论,很多学者研究了不同国别的汉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偏误状况。语音是汉语教学中较为重要的一部分,也是
学生说好中文的前提,语音中的声调又是学生学好语音的关键因素,声调不准,便容易产生“洋腔洋调”。很多学者已经关注到且在此方面有很多研究成果,就对外汉语声调偏误研究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研究内容上
从声调的感知和产出两方面入手,研究了不同国别汉语学习者对声调的感知情况,以及分析其声调产出时出现的调型、调值、调域和时长方面的偏误,或分析汉语学习者习得汉语四声调的难易顺序。
(2)研究方法上
学者们从最开始的听辨实验方法转变为语音实验方法,或是两种方法相结合。
听辨实验主要考察两个方面,一是通过让留学生听中国人的语音材料,来考察其声调输入情况;二是通过中国人听留学生说中文的语音材料,考查声调输出情况。
用五度标记法记录学生的声调调值,统计描写分析学生的偏误情况。
随着科技的进步,实验语音学得到了迅速发展,并被很多学者运用于汉语声调的分析。利用语音实验软件如praat,分析单字调的偏误情况。
(3)研究素材上
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单字调发音;第二类是包括二字组,多字组,以及语流音变在内的语流中的发音。
总体来说,对外汉语声调研究的成果颇丰,声调的国别化研究有待进一步完善;研究声调的方法多样,主要包括听辨实验和语音实验,相较于听辨实验,语音实验的研究方法更为科学,同时要求也更为严谨。
声调格局:
石锋(2009)指出,声调格局有广义和狭义等两种。
他写道:一种语言或方言中全部单字调(citation form) 构成一个声调格局。声调格局是声调系统的共时初始状态,是各种声调变化的基础形式,应该是进行声调分析的出发点。每一种语言或方言都因声调的数目、声调的调层、调型以及它们的分布关系各不相同而各自具有一个特定的声调格局。这可以反映出不同语言或方言的个性特征。
声调格局图:
就是在时长对音高的平面坐标图中画出一种语言(或方言)的全部单字调的调型曲线。
其实从刘复以来很多学者都这样做过,或称为声调总图,或称为声调基本调型图,或称为声调聚合,等等。不过是更加重视运用实验的方法,使不同的实验结果之间具有最大程度的可比性,使声调格局图在声调研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