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SI/RM参考模型——开放式系统互连参考模型(先有模型再有协议)
1979年 ISO(国际标准化组织颁布)
核心思想——分层——属于同一层面的不同功能,其目的和作用是相似或相近的,而不同的功能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异。每一层都在下一层所提供的基础上再提供增值服务。
分层的作用:
1.更利于标准化——分治
2.降低层次之间的关联性——解耦(降低耦合性)
3.更易于学习和理解
OSI/RM参考模型
应用层
表示层
会话层——维持网络应用和网络服务器之间的会话联系(包括建立和断开)
传输层——端到端的传输——应用到应用——端口号(传输层地址)——用来区分和标识不同应用——16位二进制构成(取值范围:2的16次方=65536)——0-65535,其中0代表保留值,1-65535为真实可用的,其中1-1023为知名端口号,知名端口号专门用来标定已知的应用或服务——HTTP服务=80,HTTPS=443——SPORT(源端口),DPORT(目标端口)必须为固定值
举例:PCA想访问百度网页,SPORT:可以是随机值为电脑发出请求的应用为1023后的值,DPORT:如果是使用HTTP服务获取网页信息应填它的固定端口号80,SIP:PCA,DIP:百度服务器IP地址,SMAC:主机PCA自己的MAC地址,DMAC:网关MAC地址
网络层
数据链路层——MAC(介质访问控制层)+LLC(逻辑链路控制层)
物理层
TCP/IP模型
TCP/IP协议簇——一堆协议的集合——互联网的伴生协议
OSI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都由应用程序解决)——在TCP/IP中合称应用层
TCP/IP标准模型——四层
PDU——协议数据单元——给数据在每一层数据的状态定义的单位
OSI(L1PDU,L2PDU-L7PDU)
TCP/IP(单位)
应用层——报文
传输层——段
网络层——包
数据链路层——帧
物理层——比特流
封装和解封装
应用层——应用层存在封装,只不过,应用层的封装内容取决于不同的应用协议。有端口号的协议一定为应用层协议
HTTP协议(超文本传输协议)——80(TCP80——传输层用的协议)——获取网页信息(明文未加密)
HTTPS——HTTP+SSL(安全传输协议/TLS)——TCP443
FTP——文件传输协议——TCP20,21(身份需要认证,有一套完整命令集,有除了上传和下载文件的其他能力)
Tftp——简单文件传输协议——UDP69(身份不需认证,只能上传和下载文件)
Telnet——远程登录协议——TCP23
DHCP——动态主机配置协议——UDP67,68
SSH——Telnet+SSL——TCP22
传输层——端口号——TCP/UDP
网络层——IP地址——IP协议
数据链路层——MAC——以太网——靠交换机解决的二层网络(早期局域网的解决方案,方案依靠交换机组建的二层网络)
物理层——无封装
以太网Ⅱ型帧
Data:网络层加工完以后交给数据链路层的一部分原始数据
Preamble:前导符,开始的标志
Daddress:目标地址(DMAC)
Saddress:源地址(SMAC)
Type:上一层所使用的协议类型
FCS:帧校验序列——确保数据完整性参数——CRC(循环冗余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