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对map、multimap、set、multiset进行了简单的介绍,这几个容器有个共同点是:其底层都是按照二叉搜索树来实现的,但是二叉搜索树有其自身的缺陷,假如往树中插入的元素有序或者接近有序,二叉搜索树就会退化成单支树,时间复杂度会退化成O(N),因此map、set等关联式容器的底层结构是对二叉树进行了平衡处理,即采用平衡树来实现。
二叉搜索树虽可以缩短查找的效率,但如果数据有序或接近有序二叉搜索树将退化为单支树,查找元素相当于在顺序表中搜索元素,效率低下。因此,两位俄罗斯的数学家G.M.
A
delson-V
elskii和E.M.L
andis在1962年发明了一种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当向二叉搜索树中插入新结点后,如果能保证每个结点的左右子树高度之差的绝对值不超过1(需要对树中的结点进行调整),即可降低树的高度,从而减少平均搜索长度。这就是AVL树。有时也叫它平衡二叉搜索树,因为它保持高度平衡,所以有的地方也叫它高度平衡二叉搜索树。一棵AVL树或者是空树,或者是具有以下性质的二叉搜索树:
- 它的左右子树都是AVL树
- 任何一颗左右子树高度之差(简称平衡因子)的绝对值不超过1(-1/0/1)
- 0代表左右高度相等
- 1代表右子树高1
- -1代表左子树高1
下面给出一幅图来判断是否为AVL树:
如果一棵二叉搜索树是高度平衡的(相对平衡),它就是AVL树。如果它有n个结点,其高度可保持在O(logN),搜索时间复杂度O(logN)。
这里我们实现的AVL树为KV模型,自然节点的模板参数有两个,并且节点定义为三叉链结构(左孩子,右孩子,父亲),在二叉链表的基础上加了一个指向父结点的指针域,因为在某个子树插入节点后,如果这课子树的高度发生变化,那么子树的平衡因子需要进行调整,可能需要一路向上调整,比较麻烦,所以这个地方就引入了三叉链结构,使得即便于查找孩子结点,又便于查找父结点。接着还需要创建一个变量_bf作为平衡因子(右子树 - 左子树的高度差)。最后写一个构造函数初始化变量即可。
//节点类 template<class K, class V> struct AVLTreeNode { //存储的键值对 pair<K, V> _kv; //三叉连结构 AVLTreeNode<K, V>* _left;//左孩子 AVLTreeNode<K, V>* _right;//右孩子 AVLTreeNode<K, V>* _parent;//父亲 //平衡因子_bf int _bf;//右子树 - 左子树的高度差 //构造函数 AVLTreeNode(const pair<K, V>& kv) :_kv(kv) , _left(nullptr) , _right(nullptr) , _bf(0) {} };
注意: 给每个结点增加平衡因子并不是必须的,只是实现AVL树的一种方式,不引入平衡因子也可以实现AVL树,只不过会麻烦一点。
此部分内容为AVL树的类,主要作用是来完成后续的插入旋转删除……操作:
//AVL树的类 template<class K, class V> class AVLTree { typedef AVLTreeNode<K, V> Node; public: // 插入 bool Insert(const pair<K, V>& kv); // 中序遍历 void InOrder(); // 验证 bool IsBalanceTree(); // 求高度的子树 int _Height(Node* root); // 修改 bool Modify(const K& key, const V& value); // 查找 bool Find(const K& key); private: // 判读是否平衡的子树 bool _IsBalanceTree(Node* root); // 中序遍历子函数 void InOrder(Node* root); private: Node* _root; };
插入主要分为这几大步骤:
- 1、一开始为空树,直接new新节点
- 2、一开始非空树,寻找插入的合适位置
- 3、找到插入的合适位置后,进行父亲与孩子的双向链接
- 4、更新新插入的节点祖先的平衡因子
- 5、针对不合规的平衡因子进行旋转调整
接下来对其进行逐个分析:
- 一、一开始为空树,直接new新节点:
因为树为空的,所以直接new一个新插入的节点,将其作为根_ root即可,接着更新平衡因子_bf为0,最后返回true。
- 二、一开始非空树,寻找插入的合适位置:
这里和二叉搜索树的寻找合适的插入位置的思想一样,都要遵循以下几步:
- 插入的值 > 节点的值,更新到右子树查找
- 插入的值 < 节点的值,更新到左子树查找
- 插入的值 = 节点的值,数据冗余插入失败,返回false
注意**cur不能为空,当循环结束的时候,就说明已经找到插入的合适位置**,即可进行下一步链接。
- 三、找到插入的合适位置后,进行父亲与孩子的双向链接:
注意这里节点的构成为三叉链,因此最后链接后孩子和父亲是双向链接,具体操作如下:
- 插入的值 > 父亲的值,把插入的值链接在父亲的右边
- 插入的值 < 父亲的值,把插入的值链接在父亲的左边
- 因为是三叉链,插入后记得**双向链接**(孩子链接父亲)
走到这,说明节点已经插入完毕,但是接下来就要更新平衡因子了
- 四、更新新插入的节点祖先的平衡因子:
当我们插入新节点后,子树的高度可能会发生变化,针对这一变化,我们给出以下要求:
- 子树的高度变了,就要继续往上更新(最坏更新到根节点)
- 子树的高度不变,则更新完成
- 子树违反平衡规则(平衡因子的绝对值 >= 2),则停止更新,需要旋转子树进行调整
具体的更新规则如下:
- 新增结点在parent的右边,parent的平衡因子++
- 新增结点在parent的左边,parent的平衡因子 –
每更新完一个节点的平衡因子后,都要进行如下判断:
- 如果parent的平衡因子等于-1或者1(说明原先是0,插入节点后使左子树或右子树增高了),表明还需要继续往上更新平衡因子。
- 如果parent的平衡因子等于0(说明原先是1或-1,插入节点后增加在矮的那一方),表明无需更新平衡因子了。
- 如果parent的平衡因子等于-2或者2(说明原先是1或-1,插入节点后增加在高的那一方),表明此时以parent结点为根结点的子树已经不平衡了,需要进行旋转处理。
如图所示:
- 五、针对不合规的平衡因子进行旋转调整:
当parent的平衡因子为-2/2时,cur的平衡因子必定是-1/1而不会是0。
理由如下:
若cur的平衡因子是0,那么cur一定是新增结点,而不是上一次更新平衡因子时的parent,否则在上一次更新平衡因子时,会因为parent的平衡因子为0而停止继续往上更新。
而cur是新增结点的话,其父结点的平衡因子更新后一定是-1/0/1,而不可能是-2/2,因为新增结点最终会插入到一个空树当中,在新增结点插入前,其父结点的状态有以下两种可能:
其父结点是一个左右子树均为空的叶子结点,其平衡因子是0,新增结点插入后其平衡因子更新为-1/1。
其父结点是一个左子树或右子树为空的结点,其平衡因子是-1/1,新增结点插入到其父结点的空子树当中,使得其父结点左右子树当中较矮的一棵子树增高了,新增结点后其平衡因子更新为0。
综上所述,当parent的平衡因子为-2/2时,cur的平衡因子必定是-1/1而不会是0。
而又要分为以下4类进行旋转:
- 当parent的平衡因子为2,cur的平衡因子为1时,进行左单旋。
- 当parent的平衡因子为-2,cur的平衡因子为-1时,进行右单旋
- 当parent的平衡因子为-2,cur的平衡因子为1时,进行左右双旋。
- 当parent的平衡因子为2,cur的平衡因子为-1时,进行右左双旋。
注意:并且,在进行旋转处理后就无需继续往上更新平衡因子了,因为旋转后树的高度变为插入之前了,即树的高度没有发生变化,也就不会影响其父结点的平衡因子了。具体原因请看后面的旋转讲解。
代码如下:
//Insert插入 bool Insert(const pair<K, V>& kv) { //1、一开始为空树,直接new新节点 if (_root == nullptr) { //如果_root一开始为空树,直接new一个kv的节点,更新_root和_bf _root = new Node(kv); _root->_bf = 0; return true; } //2、寻找插入的合适位置 Node* cur = _root;//记录插入的位置 Node* parent = nullptr;//保存parent为cur的父亲 while (cur) { if (cur->_kv.first < kv.first) { //插入的值 > 节点的值 parent = cur; cur = cur->_right;//更新到右子树查找 } else if (cur->_kv.first > kv.first) { //插入的值 < 节点的值 parent = cur; cur = cur->_left;//更新到左子树查找 } else { //插入的值 = 节点的值,数据冗余插入失败,返回false return false; } } //3、找到了插入的位置,进行父亲与插入节点的链接 cur = new Node(kv); if (parent->_kv.first < kv.first) { //插入的值 > 父亲的值,链接在父亲的右边 parent->_right = cur; } else { //插入的值 < 父亲的值,链接在父亲的左边 parent->_left = cur; } //因为是三叉连,插入后记得双向链接(孩子链接父亲) cur->_parent = parent; //4、更新新插入节点的祖先的平衡因子 while (parent)//最远要更新到根 { if (cur == parent->_right) { parent->_bf++;//新增结点在parent的右边,parent的平衡因子++ } else { parent->_bf--;//新增结点在parent的左边,parent的平衡因子 -- } //判断是否继续更新? if (parent->_bf == 0)// 1 or -1 -> 0 填上了矮的那一方 { //1 or -1 -> 0 填上了矮的那一方,此时正好,无需更新 break; } else if (parent->_bf == 1 || parent->_bf == -1) { //0 -> 1或-1 此时说明插入节点导致一边变高了,继续更新祖先 cur = cur->_parent; parent = parent->_parent; } else if (parent->_bf == 2 || parent->_bf == -2) { //1或-1 -> 2或-2 插入节点导致本来高的一边又变更高了 //此时子树不平衡,需要进行旋转 if (parent->_bf == 2 && cur->_bf == 1) { RotateL(parent);//右边高,左单旋 } else if (parent->_bf == -2 && cur->_bf == -1) { RotateR(parent);//左边高,右单旋 } else if (parent->_bf == -2 && cur->_bf == 1) { RotateLR(parent);//左右双旋 } else if (parent->_bf == 2 && cur->_bf == -1) { RotateRL(parent);//右左双旋 } break; } else { //插入之前AVL树就存在不平衡树,|平衡因子| >= 2的节点 //实际上根据前面的判断不可能走到这一步,不过这里其实是为了检测先前的插入是否存在问题 assert(false); } } return true; }
AVL树的旋转分为4种:
- 左单旋
- 右单旋
- 左右双旋
- 右左双旋
AVL树的旋转要遵循下面四个原则:
- 1、让这棵子树左右高度差不超过1
- 2、旋转过程中继续保持它是搜索树
- 3、更新调整孩子节点的平衡因子
- 4、让这颗子树的高度跟插入前保持一致
- 条件:新节点插入较高右子树的右侧—>右右:左单旋
图示:
鉴于左单旋的情况非常多,这里我们画一张抽象图来演示:
这里的长方形条(a、b、c)表示的是子树,h为子树的高度,而30和60为实打实的节点。
注意:这里表示的是抽象图
左单旋操作步骤:
让subRL变成parent的右子树,更新subRL的父亲为parent
让subR变成根节点
让parent变成subR的左子树,更新parent的父亲为subR
更新平衡因子
左单旋后满足二叉搜索树的性质:
- subR的左子树当中结点的值本身就比parent的值大,因此可以作为parent的右子树。
- parent及其左子树当中结点的值本身就比subR的值小,因此可以作为subR的左子树。
注意:
- parent可能为整棵树的一个子树,则需要链接parent的父亲和subR。
- subRL可能为空,但是更新subRL的父亲为parent是建立在subRL不为空的前提下完成的。所以我们需要做一个判断。
解释为何上述左单旋的可行性:
- 首先,根据底层二叉搜索树的结构:b节点的值肯定是在30~60之间的,b去做30的右子树没有任何问题,且这里把60挪到根部,随即把30作为60的右子树,这样整体的变化就像是一个左旋一样,即旋转后原来的根节点和现在的根节点的平衡因子都变成0,而且插入前后子树的高度都是h+1,也满足二叉搜索树的性质且均平衡。
代码如下:
void RotateL(Node* parent) { Node* subR = parent->_right; Node* subRL = subR->_left; Node* ppNode = parent->_parent;//提前保持parent的父亲 //1、建立parent和subRL之间的关系 parent->_right = subRL; if (subRL)//防止subRL为空 { subRL->_parent = parent; } //2、建立subR和parent之间的关系 subR->_left = parent; parent->_parent = subR; //3、建立ppNode和subR之间的关系 if (parent == _root) { _root = subR; _root->_parent = nullptr; } else { if (parent == ppNode->_left) { ppNode->_left = subR; } else { ppNode->_right = subR; } subR->_parent = ppNode;//三叉链双向链接关系 } //4、更新平衡因子 subR->_bf = parent->_bf = 0; }
- 条件:新节点插入较高左子树的左侧—>左左:右单旋
图示:
同样这里的长方形条(a、b、c)表示的是子树,h为子树的高度,而30和60为实打实的节点。
上图在插入前,AVL树是平衡的,新节点插入到30的左子树(注意:此处不是左孩子)中,30左子树增加了一层,导致以60为根的二叉树不平衡,要让60平衡,只能将60左子树的高度减少一层,右子树增加一层,即将左子树往上提,这样60转下来,因为60比30大,只能将其放在30的右子树,而如果30有右子树,右子树根的值一定大于30,小于60,只能将其放在60的左子树,旋转完成后,更新节点的平衡因子即可。
在旋转过程中,有以下几种情况需要考虑:
- 30节点的右孩子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
- 60可能是根节点,也可能是子树
1、如果是根节点,旋转完成后,要更新根节点
2、如果是子树,可能是某个节点的左子树,也可能是右子树左单旋操作步骤:
- 让subLR变成parent的左子树,更新subLR的父亲为parent
- 让subL变成根节点
- 让parent变成subL的右子树,更新parent的父亲为subL
- 更新平衡因子
右单旋后满足二叉搜索树的性质:
- subL的右子树当中结点的值本身就比parent的值小,因此可以作为parent的左子树。
- parent及其右子树当中结点的值本身就比subL的值大,因此可以作为subL的右子树。
注意:
- parent可能为整棵树的一个子树,则需要链接parent的父亲和subL。
- subLR可能为空,但是更新subLR的父亲为parent是建立在subLR不为空的前提下完成的。
代码如下:
//2、右单旋 void RotateR(Node* parent) { Node* subL = parent->_left; Node* subLR = subL->_right; Node* ppNode = parent->_parent; //1、建立parent和subLR之间的关系 parent->_left = subLR; if (subLR) { subLR->_parent = parent; } //2、建立subL和parent之间的关系 subL->_right = parent; parent->_parent = subL; //3、建立ppNode和subL的关系 if (parent == _root) { _root = subL; _root->_parent = nullptr; } else { if (parent == ppNode->_left) { ppNode->_left = subL; } else { ppNode->_right = subL; } subL->_parent = ppNode;//三叉链双向关系 } //4、更新平衡因子 subL->_bf = parent->_bf = 0; }
我们发现左边插入后形成一条直线,使用一次旋转就可以解决问题,但是如果插入是一条折线,单次左旋或者右旋就不能解决问题。所以接下来我们使用双旋,去解决此问题。
- 条件:新节点插入较高左子树的右侧—>左右:先左旋,再右旋
接下来图示解析左右双旋的具体解法。
- 1、插入新节点:
此类模型既不满足左单旋的条件也不满足右单旋的条件,但是我们可以将其组合起来,即左右双旋(先左单旋,再右单旋)的办法重新建立平衡。接下来执行下一步左单旋:
- 2、以节点30(subL)为旋转点左单旋:
此时再观察这幅图,这不就是一个完美的右单旋模型,把60的左子树看成一个整体,此时新插入的节点即插入较高左子树的左侧,刚好符合右单旋的性质,接下来即可进行右单旋:
- 3、以节点90(parent)为旋转点进行右单旋:
此时左右双旋已经完成。
左右双旋的步骤如下:
- 以subL为旋转点进行左单旋。
- 以parent为旋转点进行右单旋。
- 更新平衡因子。
左右双旋后满足二叉搜索树的性质:
左右双旋后,实际上就是让subLR的左子树和右子树,分别作为subL和parent的右子树和左子树,再让subL和parent分别作为subLR的左右子树,最后让subLR作为整个子树的根(结合图理解)。
subLR的左子树当中的结点本身就比subL的值大,因此可以作为subL的右子树。
subLR的右子树当中的结点本身就比parent的值小,因此可以作为parent的左子树。
经过步骤1/2后,subL及其子树当中结点的值都就比subLR的值小,而parent及其子树当中结点的值都就比subLR的值大,因此它们可以分别作为subLR的左右子树。
最后一步为更新平衡因子,但是更新平衡因子又分如下三类:
- 1、当subLR原始平衡因子是-1时,左右双旋后parent、subL、subLR的平衡因子分别更新为1、0、0。
- 2、当subLR原始平衡因子是1时,左右双旋后parent、subL、subLR的平衡因子分别更新为0、-1、0。
- 3、当subLR原始平衡因子是0时,左右双旋后parent、subL、subLR的平衡因子分别更新为0、0、0。
这里可以看出唯有subLR平衡因子为0的情况下在进行左右旋转后,三个节点的平衡因子都要更新为0。
- 代码如下:
//3、左右双旋 void RotateLR(Node* parent) { Node* subL = parent->_left; Node* subLR = subL->_right; int bf = subLR->_bf;//提前记录subLR的平衡因子 //1、以subL为根传入左单旋 RotateL(subL); //2、以parent为根传入右单旋 RotateR(parent); //3、重新更新平衡因子 if (bf == 0) // subLR左子树新增 { parent->_bf = 0; subL->_bf = 0; subLR->_bf = 0; } else if (bf == 1) // subLR右子树新增 { parent->_bf = 0; subL->_bf = -1; subLR->_bf = 0; } else if (bf == -1) // subLR就是新增 { parent->_bf = 1; subL->_bf = 0; subLR->_bf = 0; } else { assert(false);//此时说明旋转前就有问题,检查 } }
- 条件:新节点插入较高右子树的左侧—>右左:先右旋,再左旋
接下来图示解析左右双旋的具体解法。
- 1、插入新节点:
注意这里的新节点插在了较高右子树的左侧,不能用上文的单旋转以及左右旋转,相反而应使用右左旋转(先右单旋,再左单旋)来解决,接下来执行下一步右单旋:
- 2、以节点90(subR)为旋转点右单旋:
此时再观察这幅图,这部就是一个妥妥的左单旋模型吗,把60的右子树看成一个整体,此时新插入的节点即插入较高右子树的右侧,刚好符合左单旋的性质,接下来即可进行左单旋:
- 3、以节点30(parent)为旋转点左单旋:
此时右左双旋已经完成。
右左双旋的步骤如下:
以subR为旋转点进行右单旋。
以parent为旋转点进行左单旋。
更新平衡因子。
右左双旋后满足二叉搜索树的性质:
右左双旋后,实际上就是让subRL的左子树和右子树,分别作为parent和subR的右子树和左子树,再让parent和subR分别作为subRL的左右子树,最后让subRL作为整个子树的根(结合图理解)。
subRL的左子树当中的结点本身就比parent的值大,因此可以作为parent的右子树。
subRL的右子树当中的结点本身就比subR的值小,因此可以作为subR的左子树。
经过步骤1/2后,parent及其子树当中结点的值都就比subRL的值小,而subR及其子树当中结点的值都就比subRL的值大,因此它们可以分别作为subRL的左右子树。
最后一步为更新平衡因子,但是更新平衡因子又分如下三类:
- 1、当subRL原始平衡因子是-1时,右左双旋后parent、subR、subRL的平衡因子分别更新为0、1、0。
- 2、当subRL原始平衡因子是1时,右左双旋后parent、subR、subRL的平衡因子分别更新为-1、0、0。
- 3、当subRL原始平衡因子是0时,右左双旋后parent、subR、subRL的平衡因子分别更新为0、0、0。
这里可以看出唯有subRL平衡因子为0的情况下在进行左右旋转后,三个节点的平衡因子都要更新为0。
- 代码如下:
//4、右左双旋 void RotateRL(Node* parent) { Node* subR = parent->_right; Node* subRL = subR->_left; int bf = subRL->_bf;//提前记录subLR的平衡因子 //1、以subL为根传入左单旋 RotateR(subR); //2、以parent为根传入右单旋 RotateL(parent); //3、重新更新平衡因子 if (bf == 0) // subRL左子树新增 { parent->_bf = 0; subR->_bf = 0; subRL->_bf = 0; } else if (bf == 1) // subRL右子树新增 { parent->_bf = -1; subR->_bf = 0; subRL->_bf = 0; } else if (bf == -1) // subRL就是新增 { parent->_bf = 0; subR->_bf = 1; subRL->_bf = 0; } else { assert(false);//此时说明旋转前就有问题,检查 } }
AVL树是在二叉搜索树的基础上加入了平衡性的限制,因此要验证AVL树,就是看它是否为二叉搜索树,以及是否为一颗平衡树。接下来分别讨论:
- 1、验证其为二叉搜索树:
这里我们只需要进行中序遍历看看结果是否可得到一个有序的序列,如果可以则证明是二叉搜索树,而中序遍历的实现非常简单,先前的二叉搜索树的实现已然完成过,这里直接给出代码:
//中序遍历的子树 void _InOrder(Node* root) { if (root == nullptr) return; _InOrder(root->_left); cout << root->_kv.first << " "; _InOrder(root->_right); } //中序遍历 void InOrder() { _InOrder(_root); cout << endl; }
检测是否为二叉搜索树的代码实现后,接下来开始验证是否为平衡树。
- 2、验证其为平衡树:
规则如下:(递归的思想)
- 空树也是平衡树,一开始就要判断
- 封装一个专门计算高度的函数(递归计算高度)后续用来计算高度差(平衡因子diff)
- 如过diff不等于root的平衡因子(root->_bf),或root平衡因子的绝对值超过1,则一定不是AVL树
- 继续递归到子树&&右树,直至结束
补充:
求高度采用后序遍历,变量步骤如下:
从叶子结点处开始计算每课子树的高度。(每棵子树的高度 = 左右子树中高度的较大值 + 1)
先判断左子树是否是平衡二叉树。
再判断右子树是否是平衡二叉树。
若左右子树均为平衡二叉树,则返回当前子树的高度给上一层,继续判断上一层的子树是否是平衡二叉树,直到判断到根为止。(若判断过程中,某一棵子树不是平衡二叉树,则该树也就不是平衡二叉树了)代码如下:
//验证一棵树是否为平衡树 bool IsBalanceTree() { return _IsBalanceTree(_root); //加不加_都可以,不加_就构成重载 } //判读是否平衡的子树 bool _IsBalanceTree(Node* root) { //空树也是AVL树 if (nullptr == root) return true; //计算root节点的平衡因子diff:即root左右子树的高度差 int leftHeight = _Height(root->_left); int rightHeight = _Height(root->_right); int diff = rightHeight - leftHeight; //如果计算出的平衡因子与root的平衡因子不相等,或root平衡因子的绝对值超过1,则一定不是AVL树 if ((abs(diff) > 1)) { cout << root->_kv.first << "节点平衡因子异常" << endl; return false; } if (diff != root->_bf) { cout << root->_kv.first << "节点平衡因子与root的平衡因子不等,不符合实际" << endl; return false; } //继续递归检测,直到结束 return _IsBalanceTree(root->_left) && _IsBalanceTree(root->_right); } //求高度的子树 int _Height(Node* root) { if (root == nullptr) return 0; int lh = _Height(root->_left); int rh = _Height(root->_right); return lh > rh ? lh + 1 : rh + 1; }
综合上述两大步骤的操作即可对一棵树充分的验证是否为AVL树。
实现修改AVL树当中指定key值结点的value,我们可以实现一个Modify函数,该函数当中的逻辑如下:
调用查找函数获取指定key值的结点,对该结点的value进行修改。
代码如下:
//修改函数 bool Modify(const K& key, const V& value) { Node* ret = Find(key); if (ret == nullptr) //未找到指定key值的结点 { return false; } ret->_kv.second = value; //修改结点的value return true; }
Find查找函数的思路很简单,定义cur指针从根部开始按如下规则遍历:
- 若key值小于当前结点的值,则应该在该结点的左子树当中进行查找。
- 若key值大于当前结点的值,则应该在该结点的右子树当中进行查找。
- 若key值等于当前结点的值,则查找成功,返回true。
- 若遍历一圈cur走到nullptr了说明没有此结点,返回false。
//Find查找 bool Find(const K& key) { Node* cur = _root; while (cur) { if (cur->_key < key) { cur = cur->_right;//若key值大于当前结点的值,则应该在该结点的右子树当中进行查找。 } else if (cur->_key > key) { cur = cur->_left;//若key值小于当前结点的值,则应该在该结点的左子树当中进行查找。 } else { return true;//若key值等于当前结点的值,则查找成功,返回true。 } } return false;//遍历一圈没找到返回false }
因为AVL树也是二叉搜索树,主要是三个大思路:
- 按二叉搜索树的规则删除
- 更新平衡因子
- 出现不平衡,需要旋转调整
只不过与搜索二叉树的删除不同的是,删除节点后的平衡因子需要不断更新,最差情况下一直要调整到根节点的位置。具体这里就不再实现了,因为着实有点复杂。不过《算法导论》或《数据结构-用面向对象方法与C++描述》殷人昆版这两本书上是有详细的讲解的哈。
AVL树是一棵绝对平衡的二叉搜索树,其要求每个节点的左右子树高度差的绝对值都不超过1,这样可以保证查询时高效的时间复杂度,即O(logN)。但是如果要对AVL树做一些结构修改的操作,性能非常低下,比如:插入时要维护其绝对平衡,旋转的次数比较多,更差的是在删除时,有可能一直要让旋转持续到根的位置。因此:如果需要一种查询高效且有序的数据结构,而且数据的个数为静态的(即不会改变),可以考虑AVL树,但一个结构经常修改,就不太适合。
参考博客:AVL树(动图详解)_2021dragon的博客-CSDN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