枷锁与自由 ——读毛姆《人生的枷锁》

        人与书能够产生共鸣,是因为它赋予的人生哲理都在你的视野范围内;这也意味着,它的段位比你高,你很能觉得它天马行空,不知所云。

        由于家庭和工作的双重压迫,可能花了小半年的时间,才看完了毛姆的这本长篇小说——《人生的枷锁》。

        把小孩送回老家,喜提一个空闲的周末,终于可以静下心来写读书心得。——这一行为是必须的,对书、对自己,都应该有个彼此存在的证据。

        在此特别表扬我的坚果手机,强大的大爆炸功能,我觉得很适合写读书心得这一行为——读书时,在书上写写画画;读完之后,翻阅书中笔记回顾总结;拍照,用大爆炸功能,识别文字,然后把他们整理出电子版,总体而言非常方便。


一、人生,就是不停地在织就一张毛毯。同志们,人生的本质是无意义啊。

        人生如同一条长河,只是这条长河,既无源头,川流不息,又不流归大海。

         人们在这宽阔无垠的人生中行走,如同一个纺织工,绘就出了一张毛毯。因为人们的轨迹不同,每个人毛毯的图案都不尽相同。

        幸福和痛苦一样微不足道,它们的来临跟人生中的其他细节一样,都被编织进了那精心制作的图案里。

        毛姆就是这样一个悲观主义者,在他眼里,人们一生中所做的努力和它最后的结局何其不相称,毕竟啊,人生只是一种图案而已,毫无意义。

         但是,我觉得正是这种看淡和看破,才能孕育出真正的力量。“他对人生的理解已化成了力量,一下觉得自己强大无比,同一直在折磨迫害他的命运势均力敌了。”

         也就是,人生是无意义的,在欣然接受这个事实之后,我们真正掌握了人生的钥匙,可以选择过怎样的人生——这也是本书在探讨的:

        “有一种最清晰、最完美也最悦目的图案——在这种图案中,一个人诞生,长大成人,恋爱结婚,生儿育女,为生存而辛苦劳作,最后死去;然而也有别的样式的图案,既错综又奇妙——在这些图案里,幸福不涉足,成功不问津,但从中可以感觉到一种乱人心思的雅趣。”

        这不也是我们当下的探讨吗?我们应该如何过自己的一生?是循规蹈矩地结婚生子工作老去,还是特立独行、不以世俗的约定度过一生。我觉得,这是毛姆小说里,经常涉及的主题,现在看来,还是很前卫地。

        毛姆用主人公菲利普的所思和行动,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菲利普在年轻中,被宗教、情欲、金钱等枷锁一一压迫,不断深陷又不断抗争,一直想要“自由”,并随着枷锁一一打开,他越来越自由,可当他领会了人生的毫无意义之后,却选择了结婚生子,也意味着,他打破了枷锁之后,选择戴上了枷锁。

        “他想到了他的愿望,即要从纷繁复杂的、毫无意义的人生事实中,编织出一幅错综复杂而又美丽的图案来。他不是已看到了一幅简单的图案了吗?一个人生下来,工作、结婚、生儿育女,最后死去。这不也是最完美的图案吗?也许向幸福屈服就是自认失败,但这是比无数胜利还要强的失败。”

        我很欣赏这样一种选择,我可以所谓的成功,但是我却选择比无数胜利要强的失败,那就是向幸福屈服,这才是人生赢家,知其不可不为之,只握紧自己能够把握的幸福。


二、每个人都是受虐狂,这是灵魂在“喊渴”,我们无法逃避与摆脱,这也是我们经常受情欲所支配的原因。


        在毛姆著名的小说《月来和六便士》中,有个非著名、却是我认为刻画得最成功的人物——施特略夫。他倾尽所有地爱着自己的妻子,而妻子婚外情男主人公;他又毫无尊严地求妻子回头,甚至妻子当街扇他耳光,他依旧等待妻子回头;为了妻子,他甚至自己离开家里,把爱巢留给情人和第三者……

        如此种种,爱得卑微、毫无自我,看得人“怒其不争、哀其不幸”。尽管如此,书中我最喜欢的人物,确实是施特略夫。因为他的性格足够丰满,在他身上,我看到许多人性,是那种当今社会中不再有的人性——只为付出,不为索取。

        说这么多施特略夫,是因为他又在《人生的枷锁》中“活”了过来,而且直接由男二号,跃升为男一号。(恭喜、恭喜)

        在与米尔德里德的纠缠中,菲利普就完全变身为《月亮和六便士》里的施特略夫,任她对自己欺骗、不忠、侮辱,甚至是她越对他不好,他就越爱她,甚至更加倾其所有地为她付出。

        当然,这是一种病态。而我在整理读书体会时,突然想到了这样一种观点:这可能是灵魂的呼唤——我们每个人的灵魂都是不完整的,于是,它会呻吟期盼另外一半——当你与这样的另外一半相遇时,你必然无法逃离,或任由情欲的控制,彻底沉沦。

        我想,菲利普和施特略夫的灵魂所呼唤的另一半是奉献精神。它们遇到了那种人渣,可以激发自己身上的奉献因子。所以才有他说的,“他曾幻想过爱情是销魂的,一旦他堕入情网,好像整个世界都春天似的。他期望着心醉神迷般的幸福,但这并不是幸福,它是灵魂的饥渴,是痛苦的思慕,是他以前从未尝过的极度的痛苦。”

        因此,每个人的灵魂都是缺陷的,注定我们都是受虐狂,如果你觉得自己不是,那应该是你还没有遇到灵魂呼唤的那种东西,它可以是人、也会是物。一旦相遇,你就要被它吸引,然后受虐吧。


三、这是一幅人生百态,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人生的枷锁》是毛姆的一部自传体的小说,也意味着它很厚。在读的过程中,我觉得自己像是打开了一幅世间百态的人生卷轴,处处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当然,就像最开头我所说的,我们只能认同自己能够理解的,所以,读书这种事情是个很私密的东西,但是,也正因为如此,它是个很值得共享和讨论的事情,因为我们能够理解的边界可以无限扩张,这才是知识互享最有意义的地方。

        以下摘录其他我觉得闪烁的智慧光芒:

        “他不知不觉地养成了世界上最快乐的习惯一一读书的习惯。他还没有意识到这样一来就为生活上的一切痛苦提供了一个避难所;他也没有意识到他正在创造一个虚幻的世界,这个世界使现实的世界成为痛苦、失望的源泉。”

        哎,我一直觉得读书是镇墓兽,可以镇压我们许多不美好的品质,这句话提醒我,也许正是由于镇墓兽的镇压,自己的许多不美好品质才更加黑化。

        “一个人一生必须艰苦跋涉,越过一大片土地贫瘠、地势险峻的原野,方能跨入现实的门槛。说青春是幸福的,这只是一种幻想,是已经失去了青春的人们的一种幻想。但是,年轻人知道自己是不幸的,因为他们脑子里充满了灌输给他们的种种不切实际的幻想。他们一旦同现实接触,总是碰得头破血流。看来,他们似乎是某种阴谋的牺牲品,因为他们所读的书——由于必要的选择而很理想;还有长辈们之间的谈话——他们是经过健忘的玫瑰色的雾霭来回首青春的,这一切都为他们准备好了一个不真实的生活。他们必须自己发现,他们所读过的书,所听到的话,全是谎言!谎言!谎言!而每一次的发现,都是往那具已被钉在人生十字架上的身躯再打入一枚钉子。奇怪的是,每一个历经过痛苦幻灭的人,由于受到他自身抑制不了的力量的驱使,又总是在无意中增添了这种痛苦的幻灭。”

        青春是美好的吗?说来也是,我们现在的回首,都是带着一层健忘的玫瑰色的雾霭;青春是不美好的吗?不管是不是健忘,我觉得那都是很美好的啊。

        “菲利普细细地将这些事反复思考之后,觉得真正的画家、作家和音乐家身上,有一种驱使他们一心扑在工作上的力量。因此,他们不可避免地要让生活来服从于艺术。由于屈从于一种他们从未认识到的影响,他们只不过是被主宰他们的本能愚弄,而生活从他们的指缝中溜走,好像忘却他们过去曾经生活过一样。”

        毛姆这段话,解释了为什么许多艺术家都过得很落魄,这也是我说的受虐狂的一个体现,因为他们的灵魂找到了缺失的一半,然后甘愿受其凌辱。

        “社会为了自己的目的而使用个人,当他反对它时,就将他踏在脚下;如果他忠心耿耿地为它服务,便以勋章、养老金和荣誉来奖励他。个人一方呢,它的唯一的力量只在于自身的独立性,为方便起见挤入社会,他得提供金钱和服务,但他毫无一点义务感和责任感。况且,他不在乎奖励,只要求别人不要干涉他。他是不受约束的旅行者,为了消灾避祸而使用库克的车票,可是对于亲自陪伴的随行人员却投以愉快、轻蔑的眼光。自由人的行为谈不上犯错误。他随心所欲地干他喜欢干的事一一假如他可以的话。他的权利就是他的道德观的唯一标准。他承认国家的法律,又能够违反这些法律而毫无犯罪感。可是,假如他遭到惩罚,他也毫不怨恨地接受惩办。社会毕竟是强有力的。”

        这是很冷静地一段社会运作方式的评判,可以为现在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一种新的视野。

你可能感兴趣的:(枷锁与自由 ——读毛姆《人生的枷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