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问4》超深影评:教育子女应该支持他去追求自己的爱好吗?即将被世人遗忘的“武侠精神”在电影中是怎样体现的?

《叶问4》内容梗概:妻子离世后,叶问独自抚养着儿子,还发现自己患上了绝症。一方面为了儿子的学业,一方面应了徒弟李小龙的邀约,独身前往旧金山。到了旧金山后,叶问发现想要让儿子入学只能通过当地华人总会万会长的推荐信,但是却因徒弟李小龙传授外国人功夫起了矛盾,双方意见不一,然后造成了双方的冲突。

巧合的是,叶问在偶遇到一次校园欺凌中救下了万会长的女儿若男,面对一个慈祥又温柔和蔼的大叔,与自己那固执己见的父亲成了鲜明对比,若男一下子就对叶问敞开了心扉,说出了自己受到欺负父亲却要求她一再忍让,还有自己喜欢跳啦啦操却被父亲逼着学太极拳等心事。叶问告诉她应该跟随自己内心的声音,并且要勇敢地高速父亲自己的想法,然后做自己想做的事。


若男被欺凌剪短发后回到家的样子

而后,看到了万会长严厉地拒绝了女儿,叶问又想到自己曾经也对儿子叶正做了同样的事。叶正因为频频打架只能退学,而叶正想像父亲一样习武打拳,叶问却一心只想让儿子读书,这样看来,叶问不就是用同样的方法拒绝了儿子的请求吗?

父母在听到孩子的想法之后,常常会以过来人的想法先入为主地替孩子思考,然后想办法强迫孩子接纳自己的看法,这其实就相当于夺走了了孩子自己探索自己想走的路的权利,让他们失去了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或是从成功中获取自信的机会,这又何尝不是一种阻碍呢?

客观的说,就算是家人,对于彼此的想法和主见,我们应该先尊重对方,再通过协商慢慢让对方理解自己的想法,而不是造成家长与孩子之间的误解和不必要的矛盾。孩子不能像大人一样用多年为人处世的经验去判断做一件事到底会带来好还是坏的结果,大人也不像孩子一样对这个世界有着过剩的好奇和期待。所以这时候就需要双方心平气和地沟通,用合适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再尽力让对方理解自己的想法,而不是带着“你根本不理解我的想法!”去把自己的观念强加给对方,这样往往能避免许多本不应该发生的冲突。



打,并不是为了要赢

从电影后面的内容中,不难看出巴顿(本部电影的大boss)的蛮横和霸道,其中就包括了对黄种人的欺压和对咏春的贬低,而最后叶问用咏春打倒了巴顿,让长官同意了将咏春纳入美军训练。我想起看到过的一句影评:

“这部电影相当于把叶问神话了,特别是美军同意纳入咏春,在现实中根本不可能发生!”

上面这条评论以及类似的内容我看到过很多次,大致是在表达对“叶问打赢了美国军官”这一结果的不满,其实依照这叶问一整个系列来看的话,也许这个结局并不是想捧高中国武术而已,同时我们也不应该带着“中国功夫赢了美国人输了”的看法去理解这个结局。

让我来分析一下,贯穿整个叶问系列的电影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便是酣畅淋漓的打戏,可是如果真的认真去看的话,我们会发现,大大小小,无论哪一场战斗,都不是叶问主观上为了赢而去打的,第一部的日本将军(他的手下滥杀中国人),第二部的拳击手(洪师父为了证明中国功夫死在了拳台上),第三部的混混和黑拳老板(为了保护自己和儿子还有学校),第四部的巴顿(万会长和华人街的惨状),也就是说,“打”并不是叶问挑起的,那在电影中,想传达给我们的是什么呢?

叶问:“其实李小龙,只是想将中国功夫发扬光大,我认为是一件好事!”

叶问:“我们是不是应该用中国武术,去改变外国人对我们华人的偏见。”

又回到了之前说的“协商”了,在长官同意将咏春纳入训练,这并不代表华人赢了美国人输了,而是意味着,在拳脚这方面,不论是只肯接受空手道的美军,还是不愿意教授中国功夫的华人,通过了这么一个比武,达到了最重要的目的,那就是解决了了双方之间的冲突和矛盾,而另一方面地说,如果美军只肯接受空手道,华人仍然不愿意教授中国功夫,那这样只会带来没有尽头的误解。从而导致更多不必要的冲突。

但愿我这种难以理解的偏见能被更多人接受……

电影结尾有一句话,是叶问对儿子说的,却也像是对许多身处误会之中的人所说的。

叶问:“阿正,我再打一遍给你看,你把它录下来……”(这是相当于叶问理解了自己儿子的想法并主动支持)



逐渐被忘却的武侠精神,在电影中又是如何体现的呢?

叶问:“我是个练武之人,遇到不公义的事情,我一定要站出来,这就是我们学武术的初心。”

例如叶问,他不仅仅是把理念挂在口上,更是在无时无刻地用行动证明着自己,从不主动引发斗争,却能在斗争中守护着自己想要守护的东西

我想起了一句曾经听到过的话:“其实啊,他的目标并不是天下第一,但是他却绝不会被打败,因为他的内心足够强大!在他的心里,成败与否,本就不单单是在拳脚上能决定的……”

叶问系列,完结了……但是电影中传达给我们的自强不息,惩恶扬善的精神却永远不会消失


再见,叶师父!

你可能感兴趣的:(《叶问4》超深影评:教育子女应该支持他去追求自己的爱好吗?即将被世人遗忘的“武侠精神”在电影中是怎样体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