谬误怎么带来认知?

我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k12教育行业。那时,在一个校区做了几年管理,感觉遇到了瓶颈。一方面觉得自己的圈子太小,另一方面整天像陀螺一样工作,对外界其他行业的理解非常的模糊。所以,申请调动了总部,负责城市的英语教研。原因是:在总部相对有较多的空闲时间,可以让自己休息一阵子,顺便了解一下其他行业都在干什么。

那时,空闲之余,我大量阅读市面上涉及英文方面的书籍,例如,英语词源、字母学、语法、英语学习方法论、出国考试、热门的英文原版书等。然后,很自然地,发现了李笑来的几本在市面上很流行的英文方面的书籍。由此,自然地,去读他个人网站、公众号里的文章。在之后,他在得到开了《通往财富自由之路》后,就很自然地订阅了。

之后,故事的发展,虽然符合我起初想了解其他行业的初衷,但是确实超过了原先的预估。一个对钱没什么概念的人,居然会进入投资领域,并顺势不断地在金融、科技等领域积累认知。

相对于我目前的一些认知,那么,我在过去的很多动作本质上跟这些认知是无关的,甚至可以理解为它们是一些“谬误”,可它们却对我后续的认知有非常巨大的作用。

由此,我想到了之前吴伯凡老师的一篇文章《谬误是认知的养料》,里面阐述了“谬误”对“认知”的积极意义,说得很精彩。

吴老师提到了两个例子。

【例1】

书籍《硬球》里,有一位美国政治家说到:他从政之前是干保险的,每天必须敲100家的门。他的经验是,只有9家会开门,3家会要他的材料,而最后只有1家会买他的保险。每天早上,他必须去敲这100家的门,如果不敲,他就找不到那个买他保险的人。

我想,谁都希望一下子就找到最后一个买单的人,但是,如果没有前面这100次的敲门,我们能找到吗?

【例2】

有一家做互联网教育的公司,他们起初做了大量的论证,觉得网上教育是对的。但开始之后,他们发现原来可能的发展路径都做不下去。最糟糕的时候,不但资金链断裂,还欠了一大笔债。创始人甚至想跳楼,恰好那时,有人跟他说“很多人对考试中的真题有很大需求,不妨试试这个”。那个创始人虽然这个领域太窄,但考虑到那是他最后一根稻草,所以,他就往考试真题这个方向去做。谁知最后越做越好,公司不但活了下去,还活得很好!

千万次的谬误,为的就是逼出那最后那个认知,但是,有谁能熬到最后?

对于谬误对认知的意义,吴伯凡老师提到了几个很有意思的词:

1、万不得已

如例2,那个创始人是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绝处逢生的。关于这个“万不得已”,我们需要注意几点:

1)这个“万”从表面上看是谬误,但是,如果,没有这个充满谬误的“万”,也就不会存在带他最后破局的认知。

2)你得先开始一条路,才有机会遇到这个“万”。

3)假设那个创始人在开始没多久,发现自己原有的规划是错的,就早早停止了继续探索及犯错,那么,他也可能不会遇到那个最终带他成功的认知。

2、迭代

1)“迭代是快失败、常失败、早失败,是在失败中寻找可能的答案。”

2)迭代有个前提,你得是一直沿着某条路。哪怕这条路是曲折的,模糊的。一旦你切换了另一条路,那就不叫迭代。

3)接如上一点,迭代的过程中有个特点:你在原有道路上行走的时候,发现总有一股力量把你拉到别的路。一旦,你选择了别的任意一条路,你在原有道路上所积累的认知就可能跟你无关了。

3、“虽万折而必东”

这是孔子的一句话。意思是;河流行进的过程,虽然不会是笔直的,而是弯弯曲曲的,但是,它最终还是往东的。

你在行进的路上,各种各样的谬误如同这里的“万折”,而只要你一直是往“东”走,那么,你就有可能获得真正的认知。

吴伯凡老师还把谬误比作戏剧里的坏人、小人、敌人,虽然如此,但对于结果而言,他们实际是引路人。

也就是,没有了谬误,可能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认知。

从这个角度上讲,“早死早超生”这句话就有了新的意义:谬误是常态化的事情,赶快犯错,不断试错,这样你会更有机会达成目标(虽然可能这个目标跟你计划的已经发生了改变)。

你可能感兴趣的:(谬误怎么带来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