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过去的这个星期在读易中天老师著的《先秦诸子》,语言还是那么幽默风趣。虽然刚开始看的时候觉得有点懵,甚至觉得有点无聊,但是,看着看着却觉得越来越有味道。
本书从实话孔子开始写起,孔子是谁,为人如何,有何学说观点都有所交代,这一部分相对比较无聊,我们对于孔子,多多少少都有所了解,但却不全面,本书通过孔子与学生的一些对话,以及他的事迹的叙述,让我们对孔子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第二章讲的是儒墨之争,看起来比较过瘾,易中天老师安排孟子和墨子进行PK,各自为自己的学说进行阐述,同时可以看到墨家对儒家的批判,儒家讲“仁义礼智信”,但是儒家的爱是有条件的,有阶级的,各亲其亲,而后才推己及人。墨子认为社会出了问题,根源在于弱肉强食,所以他其出的观点是“兼爱非攻”,讲究的是平等无条件的爱,所站的立场是平民的。墨家抨击儒家的爱你有商量。作者对两家的优劣进行对比。
墨家的初衷是好的,但用的方法却不一定靠谱,“尚同”,最终却有可能走向专制。儒家提出的方法,虽然出发点是从统治阶级的角度考虑,但里面却蕴含着深刻的民本主义思想,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就是很好的民本思想。
第三章讲的是儒道之争,儒家主张积极有为,道家却主张消极无为。道家认为问题的本源就是统治者管太多了,所以百姓的生活才过得不好,社会才会出现各种动荡。所以老子提出“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这一章还讲到了老子和庄子的不同,老子关心政治,强调以无为成就有为,而庄子追求的是自由自在。在本书中,感觉易中天老师对老子的意见有所保留,对庄子则比较欣赏,但也是有所批判。
第四章讲的是儒法之争,先秦诸子,最成熟的是法家,好像在当时最成功的也是法家,但问题最大的也是法家。法家认为人性本恶,因此所提出的方法就是通过严刑峻法来规范老百姓的行为,他们的可操作性是最强的,而且是站在最高统治者的角度去看问题的,因此他们的观点受到了统治者的欢迎,可也留下了深深的伤害,甚至变法人物本身就成为变法的牺牲品。但是法家也同样有可取之处,“法不阿贵,绳不挠曲”。在法面前,人人平等。
第五章对各种学说产生的前因后果进行的阐述。
第六章则从现代人的角度来看待这些学说,认为各种学说都各有利弊,希望我们能用辩证的观点看到问题,对于老祖宗的东西,既不能全盘接受,也不能全盘否定,而是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那么,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能否把先秦诸子的智慧运用到我的教学中呢?
对于儒家,我比较推崇的是孟子认为的人性是向善的,每个孩子内心都有善良的种子,对美好的事物有所向往。师生间的关系更像是家人,对待学生有所关心,尽可能关注他们的内心感受,在他们犯错的时候,也要以适当的方式提出来,让他们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在自己努力的去改正,内化于心。同时礼貌是一个人最基本的处世方式,让学生懂礼,学习掌握对人的分寸。儒家也是非常重视文化的传承的,在平时的教学中,重视对学生课外阅读的引导,同时尽可能通过一些优秀人物的演讲视频和优秀的电影作品,开阔学生的视野,熏陶他们的人格,好过老师的喋喋不休。
对于道家,我认为可以学习的是老子的无为而治,有些事情,可以让学生做主的,就让学生做主,尊重他们的选择。在学习兴趣的培养上,我觉得父母和家长不能给学生太大的压力,进行太多的干预,而是尽可能地从他们喜欢的方面去提供条件,让他们去尽情地施展自己的才能。
对于墨家,我认为可以学习的他们平等、互利、博爱的思想,平等地看待每个学生,不当以成绩论英雄。不带有色眼镜看待他们。
对于法家,我认为可以学习的是在法面前人人平等,不因对方是班干部就包庇他们,或者对方是活头分子就从轻处理。而是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出来,至少要让学生知道你是公平公正的。
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慢慢去体味和学习,看了易中天老师的这本《先秦诸子》,让我更加想去接触先秦诸子的书籍了。期待与那些伟大的灵魂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