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我想起一条心理咨询的原则: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这也许也是不确定时代的生存之道。

别看这句话只有八个字,落到实处不容易。按我的理解,它至少包含了三个层面的意思:

第一,大处着眼,就是让自己看得远,想得多。这在一定程度上是违背生理本能的。因为大脑厌恶不确定。而你只要多看多想,就必须直面大量的不确定性。本能的反应就是想赶紧停下思考。

但你需要训练自己多看多想的能力,包含那些小概率的可能:「万一我病了呢?」「万一在这个岗位上不能干一辈子呢?」「万一说好的协议被撕毁呢?」……天啊,没有人喜欢看到这些。但不能只看喜欢的东西。这一点,我想2020年已经教育过我们了:看或者不看,风险都在那里。

看到只是第一步,接下来是做点什么。

从眼到手,是这句话的第二层意思。也是另一处对本能的挑战,因为要落实到自己身上。

我们害怕独自面对,更愿意在想象中设置一个外部的期限:「没事的,只是这段时间如此,熬过这一段就都好了」。这也许是真的(我也这么希望),但我们如果太寄希望于「等待」,就限制了自己的应对能力。仿佛在不确定的情况下什么都不能做,只有等到确定(或者说,问题自动解决)之后再开始。现在到了2020年底,这个声音尤其具有吸引力:不靠谱的2020年,终于快要结束啦!

仿佛在说,让我们把希望都押到明年!

可是明年就确定么?我忍不住想。

当然了,我也衷心祝愿明年万象更新,是靠谱的一年。同时我也看到,现在距离明年有足足二十多天,这仍然是一段可以用来行动的时间。

至少做点什么,为明年做做准备吧?

你也许不同意这个说法,觉得真没什么可做的了。那么,你至少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做个Plan B:假如明年还和今年一样不确定,你会怎么办?

但我们很容易想:「既然明年还不确定,那不如等确定了再说吧!」这样一个想法就消解了在这一刻采取行动的价值。某种意义上,这是把属于我们的责任外投:必须等别人(或者这个世界)给我承诺多一点之后,我才愿意为我的生活负责。

问题是,这一等可能要等很久。

不要指望风险清零后再前进。哪怕惊涛骇浪中的一艘小船,也要尽力把握一点点的方向。

这是我想说的第三层意思:我们能做一点应对,增加一点点确定感。虽然也只能应对一点点。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这极小在极大的对比下,未免微不足道。但要正视这微不足道的确定感。

你可能感兴趣的:(大处着眼,小处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