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什么做不到“自律”? 加藤谛三这样解释

孩子只有“具备父母期待的特质”才能得到爱,这种扭曲的状况也意味着,孩子随时都有可能遭到遗弃。

但面对那些心理没有成长的父母、情绪不成熟的双亲、因为“匮乏动机”所驱动的父母,无论孩子如何尽心侍奉他们,只要孩子对自己没有益处,他们就会立刻抛弃孩子。

当孩子无法符合父母的期待,那么随时都会被父母弃之不顾。

一旦父母身边出现能够满足自己欲望的人,那么这个孩子就可能会被取代。对当事人来说,这可是天大的悲剧。

而无辜的当事人正是处处都要仰赖父母的小孩子。

1、如前所述,不管孩子怎样自我牺牲以得到父母的宠爱,若丧失了父母所期望的特质,孩子便会遭到无情的抛弃,由另一个孩子取代,并夺走了“爱”。

为了避免陷入这样的绝境,这个小孩会开始扮演起父母喜欢的角色。

卯足全力迎合父母的孩子,当他们化身成“父母会爱的孩子”时,会有种错觉:

以为“自己”被父母所爱,却丝毫没发觉,自己只不过是个随时会被其他孩子取代的存在。

那些因“匮乏动机”而行动的父母,他们需要的是“精神奴隶”,而非孩子本身。

只不过,孩子是无法理解这些的。

对于父母而言,即使没有这个孩子,只要另外有个孩子赞誉自己,那么,原先的孩子就会被他们所遗忘。

父母寻求的,只是一个会“尊重自己”“满足自己欲望”的对象罢了。

这种事事配合父母要求的孩子,其存在如同奴隶一般。

他们唯一的任务,就是满足父母的欲望。

而且,这些孩子绝对不能口出怨言。因为,只要他们不愿配合父母,就随时可能遭到抛弃。

2、所谓“精神奴隶”,不只是凡事拍父母马屁就万无一失。

简言之,孩子必须是个对父母有用的存在。打个比方,假如父亲在外头有了小三,就会期待孩子不要向母亲揭穿这个秘密。

在亲子关系里,最为紧密的莫过于共生关系,这是彼此牺牲自律性而成立的。

其中有很多孩子忠实遵守着父母强制灌输的想法与情感,活在封闭的世界。孩子不能遵循自己的想法去行动,总是扭曲自己的想法,内心总是充满了矛盾。时间久了,就养成了思想和行为互相矛盾的习惯。这些孩子想做一件事情时,行为却总是去做另一件事情。这就造成了“知”“行”不合一。

处于这种“知”“行”不一关系里的孩子,大概从未想过自己其实只是随手可弃、取代性高的存在吧。

但是,共生关系并不能称为真正触及内心的关系。彼此都放弃身为一个人,就算表面上看来是多么紧密,在心灵方面其实缺乏互动。

身处共生关系中的人们也会因为某些事情发生而分离。

像是亲子之间处在共生关系,随着孩子的心理成长,便会告别父母独立。而他们对父母的敌意原本压抑在潜意识,于此开始浮现于显意识里。

这样一来,后果就是:

孩子离开父母独自居住时,他们这样的行为,会对父母造成心理上的打击。

因为,在共生关系里,他们会有“对方相当爱自己”这样的错觉。

假使某一方离开,肯定会对另一方造成严重冲击。

不过,这一切全是自恋使然。

深陷共生关系的人,立刻就能发现另一个新对象。

换句话说,共生关系并非成立于“爱对方”,所以只要有某个对象让自己心理能有所依赖,他们就会迅即忘掉前面的人,转头去找新对象。

当人的心理一成长,就能够明白,自己在对方心中具有何种存在意义。

从这个层面来说,处于共生关系者等于丝毫没有进展。

因为,他们无法理解自己在对方心中的价值。

而对于对方来说,他们也好比是个随时都能更换的商品。

这样我们就理解了,为什么有些夫妻总是讨厌对方,却不肯离婚的原因。

因为他们没有找到另一个合适的。

这样我们就理解了,有些人不自律的原因是什么?

作者简介:加藤谛三,日本知名心理学家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为什么做不到“自律”? 加藤谛三这样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