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词鉴赏(18)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

原文:

南乡子•送述古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

  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

译文:

回头看横亘的远山,已看不见城中的人影,只隐隐看见一座城。谁像那临平山上的高塔,亭亭伫立,迎送往来的客人。

回家的路上,晚风凄清,枕上初寒,难以入眠。今夜残灯斜照,微光闪烁,秋雨虽停但泪还未尽。

分析鉴赏:

此词作于熙宁七年(1074)7月,苏轼时任杭州通判。述古即陈襄,字述古,本为杭州知州,此时转任南都(河南商丘市南)知州,复古赴南都任职,苏轼送述古至临平山(今杭州东北),舟中相别。

上片写行人途中回望之景。

回首相望,只有临平山横亘于眼前,高峻连绵,起伏错落。舟行水上,渐行渐远,回望中视线里只剩下了山影,城池的轮廓,城中人早已看不到了,一种物是人非的感觉油然而生,表达了行人送别之远,以及离别之人对故地的依依不舍之情。

“不见其人”一句,暗用两个典故。一是用《诗经》典故赞美陈述古“洵美且仁”。《诗经·郑风·叔于田》中,“叔于田,巷无居人,岂无居人?不如叔也“洵美且仁”。其二,用晚唐欧阳詹《初发太原,途中寄太原作思》,“高城已不见,况复城中人”,将原句城、人皆不见,改为见城不见人,稍作曲折,苏轼用典之妙可见一斑。

临平山上的塔,高耸挺立,似乎迎来送往,无动于衷。而作者却为不能像耸立的高塔,能目送友人离去而遗憾。以无情之塔衬托有情之人,对比鲜明。“亭亭”二字将无情之塔拟人化,表达离别之人的情深意重。

下片写归去之后的凄凉之景。

归来晚风凄清,枕上初寒,残灯斜照,微光荧荧,这些意象组合渲染出了一个清冷孤寂的不眠之夜,词人因思念友人而辗转反侧,泪眼朦胧。

“荧荧”二字写出了微光闪烁,也写了泪光闪烁,营造了灯光昏黄,摇曳闪烁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悲伤孤寂。“荧荧”二字运用叠词,音律和谐,朗朗上口。

最后一句用两个“晴”字将绵绵不断的秋雨与割舍不了的思念之泪联系起来,写出雨晴心不晴,衬托出词人的词对友人的思念。这一句以景结情,韵味深长。

全词借景抒情,巧用典故,善用衬托,抒情含蓄蕴藉,感人至深。

你可能感兴趣的:(苏轼词鉴赏(18)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