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自溺症”,毁掉你的人生

最近,微博上出现了一个新词:“自溺症”,引发许多的讨论。

所谓“自溺症”,就是指特别溺爱自己,总是想尽一切办法自我奖励

比如,有的人嘴上说“我就睡一会儿、我就吃一点点、我就玩一小下”,结果不起床、吃货本相毕露、一玩玩半天。

有人的说着人间不值得,但一顿饭能点三个外卖。


图片发自App

你有没有这样的症状呢?广大网友表示纷纷躺枪。

网友@生鲜超市说,明明是去跑步的,跑完步又要奖励自己吃点好吃的。明明只吃一口的,但又吃完了全部。

网友@SEIRANNC惊呼“自救式消费,排遣式进食,所以我又胖又穷,我就是自溺症患者本人没错了。”

还有网友说自己没救了,“自溺症”晚期,不适合活着。

看吧,“自溺症”不过是打着“人间不值得,所以要快乐”的旗帜,以佛系之名,行“自杀”之事,用一时爽换来一事无成的挫败感。

爱自己本无可厚非,但过分溺爱自己,只会让自己躺在假象“温柔乡”里,不可自拔又茫然痛苦。

王小波说:“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

所以,是时候要管理自己了,别让“自溺症”毁掉你的人生。


“自溺症”的本质是缺少自控力

所谓自控力,是指当你克服诱惑,让自己理性去做一件事。

患“自溺症”的人,往往都缺少自控力。他们管不住自己,日复一日重复着自己不喜欢的人生,让自己越来越讨厌自己。

有个30岁的女白领想减肥,她每天只吃一顿正餐,每天跑步5公里,可是最后不仅一斤没减,反而胖了3斤。

她为什么会减肥失败?

正是因为“自溺症”,她每天锻炼完之后都觉得自己今天表现好,就会奖励自己一点高热量的零食,睡前喝一杯红酒,节食和锻炼反倒成了她放纵自己的许可证。

“自溺症”看起来是对自己好,实则自我放纵,让自己处于失控的状态,生活中“自溺症”患者不乏其人,表现在方方面面。

比如,一个信誓旦旦要跑步减肥的人,跑了不到1公里,看见路边摊好吃好喝的香气四溢,立马买来犒劳自己,结果两个月下来,体重不降反升;

比如,年初计划今年要存款5万,到双“十一”,双“十二”疯狂剁手,买了一大堆东西奖励自己,年底别说存款了,妥妥变成一个“光鲜负债”的年轻人;

还比如,制定计划风风火火,刚开始像“鸡血王”,没几天又说别把自己搞的太累,计划放一放,结果易放难收,所有目标都不了了之。

缺乏自控力的人,很容易被一个又一个诱惑所吸引,离既定目标越来越远,等到自己意识到自己走了弯路,又开始自责。

为什么会缺少自控力呢?

研究发现,在人脑里面,前额皮质负责管理我们的自控力。它里面分为左、中、右,三个部分就像三个小人一样,在我们处理一件事时发出三个不同的声音,“我要做”、“我不要”和“我想要”。

比如:跑步。

“我要做”就是我要跑步减肥;

“我想要”是我要吃东西,及时行乐;

“我不要”,告诉你不要吃东西,一定要克制自己的欲望,深谋远虑。

缺少自控力的人,就是在决定“我要做”一件事时,“我想要”这个小人跳出来,压倒“我不要”,让诱惑占据了上风,压制了目标。

那么面对诱惑,如何克服自己呢?

面对诱惑,你必须牢记“我要做”什么,然后将“我想要”的小人儿压制。

我要存钱,就把乱花钱的念头压下去,因为那跟存钱背道而驰,花得越多,存得越少。

我要减肥,就不要被美食诱惑,否则只会越减越肥,离目标越来越远。

凯利·麦格尼格尔说:“想要做到自控,你就得在关键时刻明确自己的目标。这就是“我想要”的力量。”

聪明人知道自己要什么,智慧的人知道他不要什么,一个人的自控力有多强,他的力量就有多大。

图片发自App

自控力弱的人迷恋欲望

自控力强的人牢记目标

尤瓦尔·赫拉莉在《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中说:“痛苦来自欲望;要从痛苦中解脱,就要放下欲望;而要放下欲望,就必须训练心智,体验事物的本质。”

“自溺症”者常常被各种各样的欲望诱惑,总以为“吃一点点”、“玩一下下”、“睡一会儿”无伤大雅,不碍事。

一次小小的放纵,在“这没什么大不了,这是小事”的自我催眠下,对自己过度溺爱,只看当下,不顾长远。

有句老话叫: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意思是做到善良就像登山一样,艰难且缓慢,反之,要做恶,就会一泻千里,既快又易。

换言之,一个人要做到自律自控,就像登山一样,会有个缓慢艰难的过程。

自控力弱者迷恋舒适,被欲望羁绊,自控力强者牢记目标,勇往直前。

自控力的强弱,拉开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

知乎上有个问题:人是怎么废掉的?

一个学渣的冒险经历的回答,获得23K高赞。

学渣剩下4小时时间写作业,他感觉2小时足够了,为妥善起见,计划3小时半来写确保质量。

他要玩一会儿游戏,打开副本,优哉游哉。

第10分钟,他不幸进了坑,眼看着半小时打不完,他决定50分钟没打完就退。

第50分钟,第N次野团开荒,BOSS剩下2%血,他觉得1小时没打完也没什么,剩下作业时间足够。

1小时20分,副本打完了。学渣觉得时间充裕,看看后面剧情也好。

1小时30分,他交了任务,又接到下一步杀20个怪找4个东西的任务,再打。

1小时50分,他交了任务,又打一个单人剧情,他认为10分钟足够……

就这样,学渣被游戏层层包裹,欲罢不能,直到夜里四点,胸闷气短,干脆找理由不写作业,趴了。

学渣总以为一会儿没事,结果越玩越上瘾,沉溺在欲望里不可自拔,至于要做的正经事,已全然忘记。

自溺症不考虑长期后果,只看当下享受当下,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玩一会儿—耽误正事—反正也不行—破罐子破摔—废掉。

塞缪尔·约翰逊说:

一个人一旦依赖情绪和感觉去做所有事,就会渐渐向他们屈服,并最终完全被他们控制,从这时起,这个人就不再是自由的了。


图片发自App

告别“自溺症”

你要做到这4点

有自控力的人,他们每天克制自己的欲望,在通往成功的路上努力前行,始终过着自己能掌控的生活,所以事业有成,生活幸福。

缺少自控力的人,无休止的溺爱自己,然后在挫折中自暴自弃,一败涂地,连自己都讨厌自己。

如果你不想自己的人生被毁掉,就从这4点培养自控力。

1.始终记住“我想要”什么

“自溺症”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为了迅速得到瞬间的快感,他们忘记了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

为了不让自己失控,就要时刻牢记“我想要”什么。

比如,你想要在今年年底存款5万。当你看到一个心仪的包包,你就需要盘算一下你的收支状况。

如果你买下这个包,五万存款一丝不动剩下还绰绰有余,那你就放心买。

假如动了5万存款又没有更多的收入补上,或者借款买,直接掐断你的欲望。

麦格尼格尔说:“你需要记住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什么才能真的让你更快乐。”

一个能记住自己真正追求什么的人,会自动放弃那些阻碍自己达到目标的欲望,更容易成事。

2.打破“那又如何效应”

“那又如何效应”是说我们压力越大,情绪越低落,我们就越扛不住诱惑,往后又产生负罪感,而且觉得反正有第一次,控制不住自己也就无所谓了。

麦格尼格尔教授提出,要打破“那有如何效应”,你就必须原谅自己,而不是老让自己觉得很愧疚。

美国路易斯安纳州立大学做过一个实验,研究人员请来很多关注体重的年轻女孩,让她们吃各种零食。

他们对第一组女生说,人都有放纵的时候,叫她们不必放在心上,想吃多少就吃多少,第二组女生没收到任何信息。

在吃完第一次甜食之后,研究人员又给了每人三大碗糖。

结果奇迹出现了,第一组原谅了自己的女生成功打破了“那又如何效应”,只吃了18颗糖;第二组女生负罪感极强,陷入了“那又如何效应”的怪圈,吃了整整70颗糖。

就好比我们跑步,假如有一天下大雨我们没跑,就接受这个事实,肯定以前的表现,以后继续跑,而不是反正那天没跑,就放纵自己一直不跑。

不可妄自菲薄,破罐子破摔。

3.坚持再久一点

很多人有目标,但总是半途而废,原因就在于在短期内努力达不到自己想要的成就,就不愿意再去付出了。

荷花定律告诉我们,到29天时荷花才开了一半,最后一天开满另一半。

成功需要厚积薄发,能坚持别人不能坚持的,才能拥有别人不能拥有的。

4.找一个自控力强的人做榜样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志力是会传染的。

比如,你身边的人都爱学习,你也会不由自主地爱学习;反之你身边都是自甘堕落的人,你在很大程度上也会受他们影响。

哈佛大学的两位教授曾经研究了“肥胖传染病”,从1948开始,追踪调查了12000人,时间长达32年。

他们发现肥胖真的会传染,如果你身边有一个朋友超重了,那么你变胖的几率是171%。

这是因为我们大脑里有一个部分叫“镜像神经元”,它像镜子一样,帮我们注意别人在干什么、想什么,你的身体也准备做类似的动作。

想自控力变强,你要向自控力强的人学习。

自控力强的人就像一面镜子,它可以照出自己的不足,跟着自控力强的人,自己也会变得优秀。

富兰克林说:“让你的恶习先你而死”。

战胜“自溺症”,你就能掌控自己的人生,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别让“自溺症”,毁掉你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