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萌芽,曾经的我

这个题目可能对《萌芽》有点不公平,因为我不知道曾经的萌芽和现在的萌芽,是否真的有区别。还是严谨点,主观上曾经的萌芽吧。

2021年,闺蜜Y强烈的推荐我们入,让我们像当年用博客一样,重新开始写东西,记录我们混混沌沌的成年人生活。我找回曾经博客的账号(可惜校内已经找不到了),重温了我的大学生活,从2007年1月,到2008年12月,一共72篇,谈不上什么好文笔,但绝对比现在好太多了。我想应该归功于12年的应试作文教育,但更应该归功于从初一到大三一直陪伴我的萌芽。

在萌芽中我感受到很多细腻的情感,体会了社会的繁华和残酷,也看到了无奈的人情世故。当然,这些在我进入社会之后,都没有真正经历和看到。不过不可否认,是萌芽带着那个每天学校-家两点一线的我,最初认识了这个社会。2007年3月,我写了一篇博客,其中一段说到,看了《马贼》我写了近千字的评论,说明那时的萌芽,还是我的指引者,至少是我的陪伴。

最初接触萌芽,可能和大多数80后一样,第一届新概念作文大会,《杯中窥人》。讲实话,那会没怎么看懂《杯中窥人》,但是觉得酷。对,就是酷,那会的流行语。

然后一发不可收拾,因为里面有我们蠢蠢欲动的青春,自我矛盾的叛逆。有篮球队男生身后的一束阳光,文艺青年吐出的幽幽烟圈,纤瘦女生脚踝上的刺青小花。以至于到现在我都觉得,女孩子挎帆布包,光脚穿布鞋特别好看,虽然我从来没这样装扮过。

初二的时候,觉得一身黑很酷,单肩的背包里放着萌芽;高中月考结束,外面下着雨,我放着水木年华的歌看萌芽;高考后的假期,我在驾校简陋的宿舍里,脸上贴满黄瓜片看萌芽;大学自习室里,我充满斗志的买份纽约时报,丢在桌上继续萌芽。

有点跑题了么,要开始反转了。

说回2021年,写了两篇之后,我怎么看都觉得行文间充斥着“标书”的感觉,于是我想到了萌芽。按照我买东西的尿性,本着省钱的原则,我买了2020年全年的萌芽。这是一个疫情期间从哈尔滨寄来的厚重的包裹,包装有点简陋,好在里面每本书都没什么破损。

还是按照我的尿性,陶制茶具泡壶普洱,客厅换成黄调灯光,伴着王若琳慵懒的声音,我坐在飘窗上,翻开萌芽。

好像要翻回十几年前,无数个日日夜夜,我戴着随身听或者MP3看萌芽的日子,好像耳边又响起《一生有你》《生如夏花》《我们都是好孩子》。萌芽换了装订方式,封面改用了覆膜的纸张,好在内页纸张还是那个粗糙的感觉,一如十几年前。

我看了第一篇文章的一页,第二篇文章的第一栏,第三篇文章的第一段,然后我开始看目录,找我喜欢的题目,我开始急迫的翻每一页,找打动我的地方,越翻越快,越来越慌张。我想,这不是曾经的萌芽了。

喝杯茶吧,静一静,然后我愣了一下

可能我不是曾经的我了…

我真的不是曾经的我了么?

我什么时候变了?

变好还是变坏了?

我打开了王牌对王牌…

一个月过去了,那本萌芽还在飘窗上。其余的11本,傻傻的戳在书架上,和《主角》《动物农场》《定投十年翻十倍》《蒋勋艺术美学》一起。

关于曾经的我和现在的我,这个大命题,可能要写很多很多吧,希望在这个快节奏快消费的时代,我能在不断的矛盾中,不停的立Flag中,嘴上天天挂着自律中,把自己重新看清楚。

PS:这个月,我想到了《读库》,研究生期间看的读库,按照我的尿性,我买了2018,2019,2020三年的读库。书还在路上,等待我的,又是什么。

你可能感兴趣的:(曾经的萌芽,曾经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