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耐心打败焦虑

得耐心者得天下。

可见,耐心的品质对于一个人来说多么重要了。

章节一:对耐心的误解

人的天性就是:即时满足。

所以,面对学习,做事,当看不到结果,没有收获的时候,我们很容易轻易就放弃。

我们常常希望只读几本书就能博学多识,坚持21天就能养成一个习惯,少吃几口饭就能变瘦,读完一篇干货文章就能立即改变……

但我们回到现实面对规则:要想有所成就,必须保持耐心,延迟满足。

事实上,缺少耐心这个品质,再多的努力也会白费。

以前,我们对耐心这个概念的理解普遍倾向于忍受无趣、承受痛苦、咬牙坚持、硬扛到底。总之就是用意志力去对抗——如果做不到,只能说明自己意志力不强。

然而真相根本不是这样的。我们对耐心的理解过于肤浅,以致大部分时间都在痛苦中挣扎。

二、认识两种宏观规律,让耐心增倍

1、复利曲线。

复利曲线就是一种理性工具。

复利曲线复利效应,显示了价值积累的普遍规律:前期增长非常缓慢,但到达一个拐点后会飞速增长。

这个“世界第八大奇迹”揭示的正是这种力量,不过要想获得这种力量,我们需要冷静面对前期缓慢的增长并坚持到拐点。

对于任何没有特殊资源的个体或群体来说,坚信并践行这个价值积累规律,早晚能有所成就。

当然,前提是选择正确的方向,并在积累的过程中遵循刻意练习的原则,在舒适区边缘一点一点地扩展自己的能力范围。

2、舒适区边缘。

舒适区边缘是另一个重要的规律,它揭示了能力成长的普遍法则:无论个体还是群体,其能力都以“舒适区—拉伸区—困难区”的形式分布,要想让自己高效成长,必须让自己始终处于舒适区的边缘,贸然跨到困难区会让自己受挫,而始终停留在舒适区会让自己停滞。

所以,一定要记住:在舒适区边缘扩展自己的行动范围。

人类的天性却正好与这个规律相反。在欲望上急于求成,总想一口吃成个胖子,导致自己终日在困难区受挫;在行动上避难趋易,总是停留在舒适区,导致自己在现实中总是一无所获。

如果我们学会在舒适区边缘努力,那么收获的效果和信心就会完全不同。

“舒适区边缘”这个概念非常重要。(能力匹配的要义)

复利曲线和舒适区边缘是一对好朋友,它们组合在一起可以让我们在宏观上看到保持耐心的力量,而且这种力量适用于每一个普通人。

章节三、掌握两种微观规律,让耐心持续

有了上述宏观规律作支撑,我们就可以观察微观规律了。

1、成长权重对比

对于学习成长而言,成长权重对比是每个人都应该首先认识的,它揭示了“学习、思考、行动和改变”在成长过程中的关系:

即对于学习而言,学习之后的思考、思考之后的行动、行动之后的改变更重要,如果不盯住内层的改变量,那么在表层投入再多的学习量也会事倍功半;因此,从权重上看,改变量﹥行动量﹥思考量﹥学习量

我们之所以痛苦焦虑,就是因为只盯着表层的学习量。

我们读了很多书、报了很多课,天天打卡、日日坚持,努力到感动自己,但就是没有深入关注过自己的思考、行动和改变,所以总是感到学无所获,甚至会认为是自己不够努力,应该继续加大学习量,结果陷入了“越学越焦虑,越焦虑越学”的恶性循环。

原因仍然是我们的天性在作祟。因为单纯保持学习输入是简单的,而思考、行动和改变则相对困难。在缺乏觉知的情况下,我们会本能地避难趋易,不自觉地沉浸在表层的学习量中

同时,表层学习也是最能直接看到效果的,比如今天读了一本书、学习了5小时、背了100个单词……结果都立即可见。而底层的改变则不那么容易发生,所以急于求成的天性也会促使我们选择前者。

“多即是少,少即是多”。

这一辩证关系,在学习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停在表层,我们就会陷入欲望漩涡,什么都想学、什么都想要,忙忙碌碌却收效甚微;若是能深入底层,盯住实际改变,我们就能跳出盲目、焦虑、浮躁的怪圈。

比如,读书时不求记住书中的全部知识,只要有一两个观点促使自己发生了切实的改变就足够了,其收获与意义比读很多书但仅停留在知道的层面要大得多。时常以这样的标准指导自己学习,我们的收获就会越来越多,焦虑就会越来越少,耐心自然也就越来越强了。

2、学习的平台期

这个规律表明,学习进展和时间的关系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种线性关系(学多少是多少),而是呈现一种波浪式上升曲线。

几乎任何学习都是这样,刚开始的时候进步很快,然后会变慢,进入一个平台期。

在平台期,我们可能付出了大量的努力,但看起来毫无进步,甚至可能退步,不过这仅仅是一个假象,因为大脑中的神经元细胞依旧在发生连接并被不停地巩固,到了或挫折失败时做出与他人不同的选择:有人选择放弃,而我们继续坚持。同时,我们不会因自己进步缓慢而沮丧,也不会因别人成长迅速而焦虑。

就像写公众号,有耐心的人会牢牢盯住长远价值,他们的目光在5年、10年之后,所以不会因眼下文章的阅读量低而缺失动力,也不会因别人写出了10W+的文章,而焦虑不安,毕竟各自所处的阶段不同,只要持续创造价值,别人的今天就是自己的明天。

从这个角度看,耐心不是毅力带来的结果,而是具有长远目光的结果。

这也侧面回答了为什么我们需要终身学习。

章节四:怎样拥有耐心

拥有耐心也并非难事。

首先,面对天性,放下心理包袱,坦然接纳自己。

当我们明白缺乏耐心是自己的天性时,就坦然接纳吧!从现在开始,对自己表现出的任何急躁、焦虑、不耐烦,都不要感到自责和愧疚,一旦觉察自己开始失去耐心了,就温和地对自己说:“你看,我身体里那个原始人又出来了,让他离开丛林到城市生活,确实挺不容易的,要理解他。”只要你温和地与自己对话,“体内的原始人”就会愿意倾听你的意愿。

当然,培养耐心的过程可能比较长,不要指望一下子就能很有耐心,如果对自己不能立即变好这件事感到焦虑,这本身就是缺乏耐心的表现。

所以,培养耐心要从接受自己缺乏耐心这一事实开始。

其次,面对诱惑,学会延迟满足,变对抗为沟通。

舒适和诱惑是本能脑与情绪脑的最爱,完全放弃舒适和诱惑就相当于和本能脑、情绪脑直接对抗,很显然,理智脑不是它们的对手,失败是迟早的事。

明智的做法是和它们沟通,这也是理智脑最擅长的。就像上面自己和自己对话一样,温和地告诉它们:“该有的享受一点都不会少,只是不是现在享受,而是在完成重要的事情之后。”这是一个有效的策略。

这种“后娱乐”的好处是,将享乐的快感建立在完成重要任务后的成就感之上,很放松、踏实,就像一种奖赏;

而“先娱乐”虽然刚开始很快活,但精力会无限发散,拖延重要的工作,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会空虚、焦虑。

多次体验之后,身体里的原始人也会倾向于支持“后娱乐”,毕竟这样更舒适。

最后,面对困难,主动改变视角,赋予行动意义

面对困难之事,为什么有的人很容易放弃,而有的人却能够持之以恒呢?

除了知晓前面提到的各种规律,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更擅长探索原理,会主动改变认知视角,来找到行动的意义和好处。

比如当我们清楚了阅读的本质和意义,就可能放下手机,主动拿起书本;

当我们明白了深度学习的意义,就可能放弃听书、速读,转而开始精读和输出。

当我们明白了运动真正的好处,就可能告别慵懒,主动坚持锻炼。

所以,要想办法看清那些想做之事的意义和好处,你看到的维度越多,耐心就会越强。

事实上,最高级的方法是请本能脑和情绪脑出动来解决困难。

本能脑和情绪脑确实畏惧困难、只会享乐,但谁说它们不能从困难的事情中感受到乐趣呢?

对本能脑和情绪脑来说,它们根本不在乎你是在玩手机还是在解方程,它们只在乎是否舒适。

科学家废寝忘食地沉迷于研究,是因为他们真的乐在其中;跑步者风雨无阻地迈腿奔跑,是因为他们自己不愿意停下,他们正舒服着呢!

所以,想办法让本能脑和情绪脑感受到困难事物的乐趣并上瘾,才是理智脑的最高级的策略。学会释放本能脑和情绪脑的强大力量,我们就会无往不胜!

你可能感兴趣的:(用耐心打败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