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房对联选萃:读书(二)

    近代美髯书法大师于右任(1879-1964)先生写过一副“倚榻闻香终日坐,披书对月古人来”,皓月当空,青编在手,孔孟老庄,班马韩柳,这些个亲切鲜活的老朋友扑面而来,大家促膝而谈,岂不快哉!

于右任(1879—1964),陕西三原人。原名伯循,字诱人,尔后以“诱人”谐音“右任”为名。曾任国民政府监察院长。中国近现代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以魏碑入行书,雄浑苍劲,自成风格。

    于先生还有一副“明月一壶酒,清风万卷书”,很恬淡,也很潇洒。

    和于先生上述两副意趣类似的,有一副“得好友来如对月,有奇书读胜看花”。好多人讲这副对联是清代书法家王文治(1730-1802)所作,其实不然,明代大书画家董其昌(1555-1636)早就写过了。

    下面看一副讲读书人如何“馋”书的,用词饶有趣味。“爱客快倾新酿酒,耽书贪趁未残灯”,书写者是清代学者、大书法家何绍基(1799-1873)。

    大家看,灯油将尽,读兴正浓。夜眠人静后,抓紧时间,再好好看一会吧。一个“贪”字,把再过最后一把瘾的“馋”味写得活灵活现。

    古人读书远没有现在方便,看看清代书法家杨沂孙(1812—1881)先生的这副“名酒过于求赵璧,异书浑似借荆州”。

    关于得书之难,不用说这副对联所处的清朝了,就说我小时候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爸爸是老师,偶尔从镇上买一本课外书回来,那真是欣喜若狂。现在还记得小学五年级翻来覆去、一遍一遍看《上下五千年》的情景。三字经里讲“人遗子,金满籯;我教子,惟一经”,对古人来说,书籍可真是宝贵财产呀。

    这里“异书浑似借荆州”,把书的珍贵说到极致了——不仅用“荆州”表示书价值连城,更让人联想到刘备借到荆州后就想据为己有、不想再还了。

    清代“扬州八怪”之首金农(1687—1763)先生的“且与少年饮美酒,更窥上古开奇书”,语气爽利,也很潇洒。

金农(1687—1763),字寿门,号冬心先生,浙江钱塘人,布衣终身。清代书画家,晚寓扬州,卖书画自给,“扬州八怪”之首。

    金先生还有一副“奇书手不释,旧友心相知”,也写得清新可爱。

    清代文人童华 (1675—1739)先生的“四壁图书小邹鲁,一庭风月古羲皇”,读来便觉“儒风道气”扑面而来。

    上联中的“”和“”,分别是孟子、孔子的家乡。“四壁图书小邹鲁”意思大概是——四壁图书满载孔孟之道,入得书房,就好像置身孔孟教化之邦。

    下联“一庭风月古羲皇”,“羲皇”就是“三皇五帝”中的“三皇”之一伏羲氏。这一句意思大概是——庭有风月,心无杂事,好像生活在幽静祥和的上古时代。

    下面再看何绍基先生的“室无长物惟黄卷,庭有清阴满绿萝”,用语虽然平淡,但细嚼起来似乎也很有深意——房间里没什么值钱的东西,除了书还是书;院子里满是绿萝,遍地淸阴。短短14个字,描绘出了一个书卷和绿荫的世界,一片宁静祥和的世界,一个读书人的桃花源。

此联“室无长物堆黄卷,庭有清阴满绿萝”,何先生或将“惟”字误写为“堆”字了。下联的意思是——房间里没有其他值钱的东西,只有书。这里的“惟”,意思是“只有”,与“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用法相同。从联律上讲,这里用“惟”,正好和上联相同位置的“满”相对——“满”意为“全是”,“惟”意为“只有”,词性、语义都对得很恰当;同时“满”读仄声,“惟”读“平声”,也符合音律要求。

    最后再说一副集字联,集的是明末清初书法大师王铎(1592-1652)的字,“闲居足以养志,至乐莫如读书”,直抒胸臆,把读书的乐趣直接说出来了。其中的“至乐”到底是什么样的“乐”呢?大家可以自己体会体会

(未完待续)

你可能感兴趣的:(书房对联选萃:读书(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