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伟之后 外国人再难以真正认识中国—《寻路中国》游记

我注意到何伟这个名字并不早,也只是在今年何伟离开中国以后,各大公众号相继发布了关于何伟的一些事迹。在中美关系日益紧张的今天,或许再也不可能诞生第二本《寻路中国》:一个外国人自驾,穿越长城,深入中国北方农村与南方工业小镇生活,与农民、工人成为朋友,并与很多公务员打交道(警察、开发区主任、村支部书记等),很难想象,二十年后的今天,一个外国记者兼记者还能顺利的触及这样的交谈和一手资料(中间还涉及很多我国的社会及政治问题),并得以编辑成册出版。也许,外国人再难以真正的认识中国了。

关于这个外国人的评价,网上有各色言论:这是个敲敲键盘不用有心理负担就能随便评价别人的时代。

《寻路中国》是何伟中国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前两部分别是《江城》和《甲骨文》。当年,智能手机还没有发布,作者还是拿着地图一步步行进。其中一些情况,比如租车行业与那时相比已经繁荣了许多,自驾游已经很普遍,大部分状况现在和十年前并无差别。

如果不告诉你,很难想象这是一个外国人写的关于中国的游记,像是一个心理医生打开了你自己知道但平常又不愿意诉诸于人的部分。关于村庄里山体上的亢奋的大字,关于驾驶技术驾校精准幽默的描述,关于长城的历史存在原因及今天,关于经济开发区的诞生与发展,一个外国人能够这么精确的走进一个国家文化的精髓,是短途游记不可能获得的。他甚至比我们绝大部分中国人更了解中国。其中,中国汽车的发展史甚至我作为一个中国人都不了解,这就像通过别人了解自我的一个过程。

由于外国人的身份,他对于中国发生的某些事情不能理解,通过他的描述,我们会猛然发现,最开始我们也不明白这些有什么意义,比如为什么要比赛唱红歌,为什么要填平一座座山头修建工场,但是你后来发现大家都是这样,这是周围人事存在的基础,你就以为这就是真理。我们最容易做到的就是不再对这个世界保持怀疑,不再反问,不再好奇。也许,通过这个外国人的笔触,能够点醒你直觉的某一部分。

不过不要担心外国人写的游记耽于流水账,何伟的文字,当然也得益于李雪顺的翻译,精准且优美:“他二十五岁的样子,上唇撇着一簇浅浅的胡须,像是某位书法家写错的一个笔画”。

这不是一部典型的游记,他的目的也绝不是为了观光。不然急切想要看美景的我们,谁愿意顺着黄土路开到荒芜又贫瘠的农村,又在一个南方偏僻的工业小镇每天与工人们打交道。巴不得把所有闲暇时间都用于吃喝享乐的我们,又有谁愿意浪费整整一个月时间呆在驾校看他们怎么学车,这一个月没有半点能发在朋友圈炫耀的。当然,还有最重要的一点,他做到了尽量客观的描述到过的地方,遇到的人和事,而不是自以为是的进行评价。

文章第二部分讲述了作者再北京附近一个叫三岔的村庄生活的故事,因为作者高度融入到当地生活,跟着他们参加活动,送孩子上学,甚至清明扫墓,描述的故事和人物竟有一种非虚构性小说的感觉,足够吸引着你往下读,我想可能是因为读来仿佛是街坊邻居家里发生的事。

有些地方可能读起来不是很舒服,因为你知道这是真的:公款吃喝,面子工程,歌功颂德。但是字里行间也能读到一个外国人或者说作为共同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共同体对同胞真挚的同情和怜悯:对中国最后的村庄。这是生活在城市每天被欲望充斥的我们,已经遗忘或者根本无暇顾及的同类。

种族矛盾日益突出的今天,我们可能离人类共同体越来越远,或许,我们已经忘了,一个中国农民的喜怒哀乐,美国人甚至是非洲人欧洲人都是能感受到的。我们很难知道何伟离开中国的真正原因,但还是想对一个如此真挚的中国人的外国朋友说一句谢谢。

你可能感兴趣的:(何伟之后 外国人再难以真正认识中国—《寻路中国》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