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岁的年纪,如果祖国需要你去前线打仗,你敢义无反顾地挺身而出吗?
渡江英雄马毛姐
72年前的渡江战役中,14岁的渔家女孩马毛姐在负伤的情况下,仍然往返于长江南北两岸,帮助解放军运送军队和物资,促成了渡江战役的胜利,也告诉了世人什么叫做“巾帼不让须眉”。
今天我们不仅要讲述小英雄马毛姐的英雄事迹,还要告诉大家一些你没听说过的,关于英雄的真相。
让我们一起走进那段峥嵘岁月,倾听英雄的故事。
一、“我要送你们过江!”
马毛姐1935年出生于安徽无为县一户渔家,出生时正是中国最黑暗的年代,一家人吃尽了旧社会的苦。
安徽无为县
安徽博物院珍藏了一本马毛姐的笔记本,这是1951年毛主席接见马毛姐时送给她的。
笔记本的外壳是墨绿色的,扉页上有主席的亲笔题词:
毛姐: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对于主席亲赠的笔记本,马毛姐一直视若珍宝。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在她的笔记本里记载的大多都是以前的生活和轰轰烈烈的渡江战役:
“我本来是一个船户,在蒋介石统治的时候,全家就是整天在劳动,还是吃不饱,穿不暖。”
“渡江把万恶的蒋匪消灭掉,解放全中国!”
1949年,随着三大战役的胜利,中国人民解放军即将发起声势浩大的渡江战役。
27军军长聂凤智率领的中路渡江兵团,奉上级命令驻守无为县,等待时机渡江作战。
渡江战役
14岁的马毛姐早就听说,解放军打仗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的,因此总是为解放军忙前忙后。所有人都很喜欢这个热情洋溢的小姑娘。
当时蒋介石的70万国民党军在长江南岸组织防御,企图凭借长江天堑,阻止人民解放军渡江。
然而我百万大军势不可挡,从1949年春节过后,部队就开始在当地征调民船,为将来渡江做准备。
马毛姐知道解放军即将渡江作战兴奋不已。
她在征得了父母的同意后,第一个把自己家的渔船交给了部队,还动员了其它200多户渔家的渔船,号召大家为渡江战役尽一份力量。
民船队伍组建好之后,部队领导考虑到战士们平时习惯山地和平原作战,对于水上作战比较陌生,因此让战士们和船工来到凤凰颈内河训练。
船工教战士们如何划船和游泳,躲避长江隐秘的暗流。
战士们则教船工射击和投掷手榴弹,以及在受伤时如何包扎伤口、救治伤员等等。
渡江战役老照片
时间很快到了4月,战士们和船工们都学习得差不多了。
驾船游泳行家里手,战斗技能也日益精进,他们一个个斗志昂扬,犹如箭在弦上,只等着一声令下,就会射穿敌人腐朽的心脏。
4月20日,战士们终于接到了渡江的命令,当天下午4点多战士和船工都来到了长江边,在召开了振奋人心的渡江誓师大会之后,当天晚上就立刻驾船渡江,把第一批战士送到了对岸。
在无数的渡江船只中,有四条担任突击任务的船,马毛姐的哥哥马胜宏就是驾船的人之一,送走第一批战士后马胜宏顺利返回,马毛姐在看到哥哥的船回来了很高兴,一直在船上搭跳板,准备送第二批解放军过江。
渡江战役老照片
晚上战士们开始登船准备渡江,马毛姐仍然在船上忙活着。
大家觉得她年龄太小又是女孩子,看到打仗的场面会很害怕,急忙想把她送下船去。
没想到她死活都不肯,谁也拉不开她,只好让她上船了。
突击船是冲在最前面的,以最快的速度开向对岸,就在船只进入长江的激流时,我军的突击船被对岸敌军的探照灯发现了。
一瞬间无数的炮弹倾泻而来,在江面上炸起了巨大的水花,我军战士奋力反击,战役就此拉开序幕。
哥哥用尽力气划船,很快就有些体力不支。
这时马毛姐开始在船尾奋力划船,兄妹俩就这样默默配合着,护送解放大军渡江作战。
马毛姐
当时的战斗十分激烈,马毛姐在日记中写到:
“敌人在南岸不断地放照明弹,飞机也来回飞,等到快靠岸了,被岸上的敌人发觉了,于是步枪、机关枪、大炮都向我们船上打来了,子弹像雨点一样飞过来,落在船边上。”
炮弹是不长眼的,马毛姐集中精力划船的时候,一颗子弹打在了她的右手肘上。
虽然不是致命伤,但是子弹穿透还是很疼的,马毛姐知道自己不能倒下,就赶紧把衣服撕破,扯下布条包扎伤口,然后忍痛继续划船。
敌人攻势猛烈,好几条船都被炮弹击中了。
马毛姐和哥哥在枪林弹雨中穿梭着,幸运的是炮弹没有打中他们的船。
就这样兄妹俩在江面上飞速前进,把解放军成功送到了南岸登陆点。
渡江第一船
马毛姐凭借对南岸地形的熟悉,带领解放军炸掉了敌人设在那里的碉堡,为后面登陆的队伍
扫清了障碍。
之后马毛姐和哥哥又返回对面运送解放军,并救起了很多落水的战士。
在之后的几天里,马毛姐和哥哥先后六次横渡长江,把无数的解放军送到了南岸。
如同猛龙过江的战士们也没有辜负民众的希望:
渡江一战我军歼灭了国民党军43万余人,解放了南京、武汉、江苏、安徽、上海等地,为接下来的解放全中国打下了基础。
占领总统府
渡江战役是我党我军的胜利,也是人民的胜利,它的胜利是无数个像马毛姐这样的人民群众,用渔船划出来的,最终的胜利永远属于人民。
报纸报道“渡江第一船”舵手张孝华事迹
二、主席起名存在疑点,英雄故事不容虚构
渡江战役胜利后,马毛姐因为在战争中立下的功劳,1951年9月20日,她收到了毛主席的请柬,邀请她去北京参加建国两周年的庆典。
庆典结束之后,毛主席又单独接见了马毛姐,送给了她那个精美的笔记本,并问她想不想在北京读书。
马毛姐说安徽已经安排她上学了,主席知道后就没有继续挽留她,一再叮嘱马毛姐要好好学习,将来建设新中国。
然而就是这一次普通的会面,却被一些人过分的渲染。
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名人传记》、《中国老年》等杂志中,都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大致内容如下:
“新中国开国大典前夕,毛主席亲自写信邀请马三姐来北京,但是她的父母担心她年纪太小,没有同意她去北京,直到1951年9月20日,毛主席第二次写信邀请马毛姐去北京,她才动身前往。
“毛主席见到马毛姐后,拉着她的手嘘寒问暖,还把她的事迹讲给了自己的女儿李敏和李讷听,让她们好好向小英雄学习,最后毛主席问马毛姐,你还没有名字吧。”
“马毛姐说,我在家排行老三,大家都叫我马三姐,没有正式的名字。”
“毛主席笑着说,这样吧,你姓马,就叫马毛姐吧,马是你的姓,毛是我的姓,好不好?”
“马毛姐高兴极了,朝着主席鞠了一躬,从今以后我就叫马毛姐!”
马毛姐参加会议的珍贵老照片
这个故事听起来合情合理,实则漏洞百出,为什么这样说呢?
根据寻找到的资料,以及合理的思路加以分析,就会发现其中渲染夸大的成分。
首先马毛姐是否叫过“马三姐”这个名字?
在上世纪50年代马毛姐捐赠给安徽博物院的一批文物中,有一个有“马山姐,一等功,巢湖分区支前司令部”的红布五角星。
这是渡江战役结束后,巢湖支前司令部(战时临时机构)颁发给马毛姐的。
红布上之所以写的是“马山姐”,是因为在无为地区的方言中(属于江淮官话),“三”与“山”读音相同(平翘舌不分,都读平舌音)。
所以在战役结束后登记名字的时候,就把“马三姐”误写成了“马山姐”。
巢湖支前司令部颁发给马毛姐的红布五角星(上方误写为“马山姐”)
那么既然有马三姐这个名字,是否就可以印证某些报刊所说的:“我在家叫马三姐,主席见我没有大名,给我取名马毛姐”的说法呢?
当然不是,马三姐这个名字虽然是存在的,但是在战争结束后所有关于渡江英雄的报道中,用的都是“马毛姐”这个名字。
1949年4月,第三野战军颁发的“渡江船工光荣证”,上面写的就是“马毛姐”这个名字。
渡江战役结束后不久,在《皖北日报》第三版,刊登了记者南岗和屈健撰写的《女英雄马毛姐》一文,报道了马毛姐当年坚持要求渡江,英勇作战的故事。
安徽省档案馆资料记载,1949年11月,皖北人民代表会议在合肥召开,当时皖北人民行政公署主任宋日昌、副主任李云鹤和郑抱真,特意写信邀请马毛姐参加会议。
1949年刊登在《皖北日报》上的《女英雄马毛姐》一文(红箭头所指)
信中写的很清楚:“兹聘无为牛埠区马家坝渡江一等功臣马毛姐,为皖北区各届人民代议直接邀请代表, 希转请于25日来肥参加会议。”
1949年12月5日,《青云通讯》报道了皖北人民代表会议的一些内容,其中就详细介绍了马毛姐的英雄事迹:
“再如闻名全国的皖北女英雄马毛姐,她今年才15岁,在旧社会里说起来是个不值钱的船家女,解放前蒋匪军抓船运军火, 她人小心不小,知道谁是敌人,谁是朋友。”
“4昼夜不断的工作, 由于她的机警和勇敢, 避免了不少的危险。”
1950年3月刊登的《皖北首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汇刊》原件(红箭头处有马毛姐的名字)
在战争结束后短期内进行的报道,都是非常真实的一手资料,距离英雄很近,以上所有报道都称“马毛姐”。
这说明在见毛主席之前,人家的名字就叫马毛姐,不存在取名的事情。
可一些杂志却过分编撰,说马毛姐这个名字是主席取的,这不仅是在夸大英雄形象,也是罔顾事实,实在不可取。
除了这些当年的报道资料可以反证某些传言,通过仔细的分析,还发现文章中还有几个不合理的地方。
1949年第三野战军颁发的“渡江船工光荣证”(此时证书上写的姓名已经是“马毛姐”)
第一,报刊中说毛主席两次写信邀请马毛姐去北京,第一次家人担心她年纪小,不同意她去,所以她第二次才去。
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老百姓都想一睹伟人风采。
马毛姐的家人当年都敢让她冒着枪林弹雨,渡江和敌人打仗,怎么反倒和平时期让她去一趟北京,参加千载难逢的国庆大典,还能见到毛主席,家人却不放心了呢?
第二,《名人传记》等报刊报道,马毛姐是第一个送解放军渡江的英雄,她驾驶的船被称为“渡江第一船”。
1953年安徽省工作委员会颁发给马毛姐的奖状
但是在渡江战役结束后的3个月内,刊登在《皖北日报》上的《女英雄马毛姐》这篇文章,清清楚楚地写着,马毛姐第一次要上船被人拉了下来,第二次在她的坚持下,大家才让她上去,很明显她是第二批渡江的。
这就让人匪夷所思,难道第二批上船的人,能比第一批更快到达对岸吗?
根据现有资料和自己的分析,笔者想要告诉大家:我并不是在鸡蛋里挑骨头,只是英雄的事迹已经很伟大了,我们要实事求是的报道,不能在任何写作和报道中主观臆断,人云亦云。
这样反而会适得其反,让英雄变得高深莫测,与我们的距离越来越远了。
马毛姐给孩子们讲故事
三、有生之年为国效力
马毛姐从北京回到安徽老家后,在上级安排下进入安徽省炳辉烈士子女学校(以抗日英雄罗炳辉烈士名字命名的学校),后来又到了巢县省干部速成中学学习,毕业后被分配到合肥工作。
在几十年如一日的工作中,马毛姐始终克己勤勉,无论在什么岗位上,她都兢兢业业,从无怨言,直到1990年从合肥鞋帽服装公司退休。
老年马毛姐
在生活中,马毛姐也保持着简朴的作风,从来不因为日子好过了就铺张浪费。
她时刻铭记着自己是从旧社会走出来的,时常忆苦思甜,不忘初心。
1998年10月,八一制片厂要拍摄纪念渡江战役胜利50周年的影片,工作人员特意邀请了当年的英雄马毛姐前去参加。
马毛姐当时已经63岁,但一提到当年划船过江的往事,她总是目光炯炯,向大家讲述渡江的惊险和解放军的英勇,激动时甚至泪水直流。
拍摄结束后,剧组想要给马毛姐500元的劳务费,马毛姐直接拒绝了:“我来这里吃住都是你们花钱,不能再收你们的钱。”
她就是这样一个人,对党忠诚,对自己严格,只要是她认定了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就从不多拿一点。
她说自己的好日子都是党给的,为党奉献是自己应该做的,不求任何回报。
马毛姐在医院
1999年5月5日,上将张震来到渡江战役瑶岗纪念馆参观,然后又去拜访了马毛姐。
将军紧紧拉着马毛姐的手说:“你是女英雄啊,没有你们群众的支持,我们就过不了长江。”
陪同将军前来的省委书记回良玉也感叹:“您是安徽人的骄傲啊。”
随后张震将军与马毛姐合影留念,照片上的马毛姐虽然已经不是当初的少年,却仍然笑得像年轻时那么明媚。
2006年,古稀之年的马毛姐被检查出有脑梗阻的危险,进行了长时间的手术才脱离危险。
出院以后大家怕她因为生病不开心,总是对她关爱有加,马毛姐却很高兴:“你们不用担心我,我觉得每一天都很幸福。”
在生病之后,马毛姐的行动不太方便,这是她唯一感到遗憾的地方。
她逢人便说:“我总觉得自己对国家贡献太少,在我的有生之年,我还要为国效力,为人民做事。”
讲述渡江英雄故事
其实英雄并不需要为此自责,她曾经为国家流血负伤,送解放大军横渡长江,这就是至高无上的荣耀。
她小小年纪,穿梭于枪林弹雨中的这份勇气,始终像初生的红日一样,灿烂而永垂不朽。
结语
二十八年革命,两千多万人的牺牲,我们今天看到的五星红旗,就是革命者的鲜血染红的。
中国还有很多像马毛姐这样的英雄,需要有人去记录她们的故事。
然而正如前文所说,英雄的事迹本身就是伟大的,不需要添加一些过于夸大的成分,塑造他们自以为是的英雄。
写文章要有真凭实据,从史料出发,切勿天马行空。
张震将军和马毛姐合影
尽管有关于马毛姐的传说太多,但这并不妨碍她是大家心中的英雄。
如今我们的国家有力量、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这都是英雄们艰苦奋斗的成果,不管什么时候,心中有祖国,做人奋进而有力量,信仰坚定而不动摇,就是对先辈最好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