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经典诵读|《老子》(二十二)

来自沉墨国学经典诵读


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pàn),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解读

当世道安平的时候,是容易持守的;当事情还未见端倪的时候,是容易图谋的。

脆弱的东西,容易分化;微小的东西,容易散失。

因此,在事情还未发生时就处理,便容易成功;在天下未乱前开始治理,就容易见效。

合抱的大木,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是由一筐一筐的泥土建筑起来的;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的举步开始走出来的。

这些道理,都是化有事于无事,消有形于无形,其所作所为,仍是无所作,无所为;否则为者失败,执者丧失。圣人无为而为,所以不失败;不事执着,所以没有丧失。

普通人做事,往往到快成功的时候失败,便是因为不能始终如一。

如果对于一事,自开始就循道而行,一直到最后还是一样谨慎,是绝不可能失败的。

圣人深知此理,所以不与众人的行事和居心一样,众人喜爱的是难得的财货,圣人偏好的却是众人所不喜欢的;众人喜好追逐知识,卖弄聪明,结果弄得满身过错;圣人却排除后天的妄见,不学众人所学的妄知。

那么圣人究竟是怎样的人呢?他确守无为的道体,辅助万物的自然发展,而不敢有所作为。


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楷式。常知楷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解读

古时善于以道治国的人,不要人民机巧明智,而要人民朴质敦厚。

百姓智巧诡诈太多,就难以治理。

如果人民多智,治国的人又凭自己的智谋去治理他们,那么上下斗智,君臣相欺,国家怎会不乱!

如果治国者不用智谋,不显露自己的本领,不开启人民的智谋,只以诚信待民,则全国上下必然相安无事,这岂不是国家的一大福祚?

“以智治国”和“不以智治国”是古今治乱兴衰的标准界限。

若能常怀这种标准在心,不以智治国,必能与道同体,而达玄德的境界。

玄德既深又远,不同于普通的物事。

当玄德愈见真朴时,万物也就回归了自己的本根。

然后才能完全顺合自然,与道一体。


第六十六章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其言下之;欲先民,必以其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zhòng),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解读

江海之所以能成为百川之王,乃因它善于低下的缘故。

同样的道理,圣人要想高居民之上,必先心口一致地自以为下;想要居万民之先,必得迫而后动,感而后应,不得已而后才起。

因此,怀有处下居后心胸的圣人,虽处上位,却不威迫凌人,所以人民不以他为累。

虽居民先却不多行更张,所以人民也不以他为害。

天下人都乐意拥护他,就是因为他有这些处下居后的不争之德。

因为不和任何人相争,天下也没有人能争得过他了。

本篇解读来自林语堂《老子的智慧》


音频请关注沉墨国学经典诵读公众号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华传统经典诵读|《老子》(二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