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朋友的故事:
周日闲着没事,突然想起小媛发过一份有她写的影评的电影名单在朋友圈。
于是打开她的微信,却看到她的朋友圈只有一条黑线。
且不是只有三天可见,而是……她的动态我不能看了。
我试着发了个表情给她,还好,微信没有删掉。
可是,我被她屏蔽了。
那一天夜里,我久思冥想,也查看了许多我们过往的聊天记录,却一直想不出她屏蔽我的原因。
01
知己散落,是人生常态
我和小媛是二年前在一次海边漫步时相识的。那一天我穿了双蹩脚的新鞋子,才没走多久脚就被磨掉了一块皮。
看到我在努力地粘已掉落数次的创可贴,这个女生默默地摘下了用来遮挡太阳的丝巾,来帮我包住磨掉皮的脚踝。
我们都正好在广州,后面又约过两次饭,也一块去爬白云山。
后来她辞职回老家之后,我们就很少联系了。
偶然间朋友问起,我有多长时间没看到过她发的朋友圈了。
我这才想起,我一直想弄明白她屏蔽我的原因,此时已不再重要了。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都从未主动联系过、也没想起过对方。这是否就说明了:我们并不是彼此至为重要的人?
在我们的通讯录里,有太多的人仅仅是“加了个好友”的表面关系。
并不是添加了好友的就是好朋友,
并不是出现在你的朋友圈的都是朋友。
你们可能曾一见钟情、志同道合、相知相惜过。
可许多的关系,都会有期限。许多人,也往往只是你的人生过客。
“知已散落,是人生常态。”
那一些来不及说再见的人,也许并没这么可惜。
许多人要在你的朋友圈消失,不会事先跟你打招呼。断决、终结一份感情,也并不需要一条导火索。
我们都要懂得习惯于世事无常,习惯于不明所以然。
02
人的喜怒哀乐,不会相通
微博上的一个故事:
一位34岁的女经理,春节前被裁了。在失业的那一段时间里,她独自一人去动了手术。
两个多月后,她在新的公司上班了,她的亲朋好友才知道这一件事。
在失业的两个多月里,她就从大家的视线里消失不见了。日子照过,只是安静的过。朋友群的聊天也没参加,朋友圈也没看她更新过。
她的好友便问她:在你最为难熬时,你为何不跟我们说这件事?
她答道:“我是想等好了,再告诉你们。”
立马就被这个回答戳中泪点。
很多的难过,往往都是悄无声息的,我们并不会在第一时间找人诉苦,也不会痛哭流涕。
也正是那一些没有倾诉的难过,实则隐藏着很多的心酸苦楚。
记得和朋友讨论过这样的话题:和依然还深爱着的人分手了,是何种感觉?
很多人在失恋时,并不会和好友一块喝得嚎啕大醉,然后再来痛哭一场。
而是独自一人静静地消磨,无声无息地熬过整个夜晚,等到第二天恢复了后,继续迎接新的一天。打理好自己的情绪,再和他人若无其事地聊起这个事。
难道是她们不够难过、不够伤心吗?
当然不是。
嘴巴上往往说着生活就是浮浮沉沉、喜怒无常的人,其实他心中的难过,唯有自己知道。
保持沉默不言,只是认为即使说出来了,事情也不见得会自己变好。
“人的悲欢离合并不相通。”
那一些难过和低谷,往往并不会有人可以明白和身有同感。
我们都有各自的生活,不想给别人增添苦恼,也不想把自己的负能量传给他人。
因此,那一些难过的心事,也就只会埋藏在心底,慢慢消磨。
这是因为我们都懂得,在成人的世界里,悲伤和烦恼并不会少。
在生活不如意时,往往靠自己静静的承受着,忍忍就会过去。
03
过好自己的生活
在我的朋友圈里,毛毛算是发圈最为频率的一个朋友。她不是宝妈,也没做微商,可基本上天天都会看到她发的朋友圈。
就因发朋友圈这一个喜好,她经常被别人报怨。鸡毛蒜皮那么点事,都要发个圈,太做作!
对于这些怨言怨语她并没理会,反而是怂回去:“你不喜欢看,屏蔽我就是了,发不发那是我的权利。”
也看过一个讨论:为何越来越多的人都不怎么喜欢发朋友圈了。
有个回答看得很心酸:
不知从何时始,我们都在极力饰演一个没有了情绪的成年人。
埋怨时,不能给领导看见,害怕他们猜疑;
难过时,不想给家人看见,害怕他们担心;
负能量袭来时,害怕他人认为你脆弱,一触即溃......
一时上头想发个朋友圈,又害怕不适合对所有人可见。
因此,我们喜欢当一个旁观者、一个静静刷朋友圈的人,而不是那一个发朋友圈的人。
可大多时候,发朋友圈的目的,事实上只是为了记录日常生活,抒发当时的情绪。
有时还会因此和哪位老友突然就有了互动,朋友圈也是连接我们和外界的一种方式。
有的人喜欢热闹,有的人喜欢安静。
有的人喜欢分享,有的人则喜欢独自领悟。
这个世界,本来就是各人下雪,各人有各人的皎洁和隐晦。
发与不发朋友圈,都是一种自由。
“我们曾经对外界的认同充满期望,可到最后才发现,我的世界就是我自己的,和别人毫无关联。”
在我们看不见的灰暗处,每一个人都在用心经营着各自的生活。
生活,就如同人饮水冷暖自知。开不开心,幸不幸福,只有自己知道。
生活已经很艰苦,要是能够过得随意一些,为何不这样?
无论喜欢不喜欢,只要自己开心了,便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