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过度妄自菲薄,就是一种懦弱

曾国藩:过度妄自菲薄,就是一种懦弱。

中国的传统文化提倡的是以“谦虚、柔和”为根源,但是很多人却曲解了谦虚、柔和的核心。

总以为“谦虚、柔和”,是一味的谦让和懦弱。

其实并非如此,谦虚柔和是权衡利弊之后的一种适度,绝不是无原则的懦弱与退让。

古人云: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在遇到一些情况的时候“退”,能够更好的成全自我,成全人生。

在特殊情况下,退让是为了成全自己,在长久的过往之中,不争夺一时的一得一失,是一种“无为、顺应”的智慧。

就如同《道德经》中老子所说的不为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正因为不和世人相争,所以没有人与人相争,这是“曲则全”的道理。

因为每一个人都处于自己主观的立场,而不同的立场就有不同的思想和观念。

当两个观念碰撞所产生矛盾时,难以计较对错,即便是其中一个人占了上风,也只不过是自己主观情绪的立场而已,对人生也没有价值和意义。

退一步,反而能够成全对方,最重要的是能够成全自我。

俗话说:忍一句,息一怒;饶一着,退一步。

发生矛盾的时候,你若忍住一句不说,也就平息了对方的愤怒,你若饶人一招,对方也会退让一步。

就如同“六尺巷”的故事,就是最好的例证。

自己主动让了三尺地,邻居看了之后,也主动让出三尺,最后成就了完美的结局,这就是退让的核心智慧。

但是在现实世界中,总有人把退让和懦弱画成了一个等号。

我们的退让,是需要建立在没有触碰自己原则和底线的基础之上,选择退让是为了更好的成全。

但是凡事都退让,反而是一种懦弱,而且也失去了发挥自身价值的机会。

《菜根谭》之中说:待善人宜宽,待恶人当严,待庸众之人宜宽严互存。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对待心地善良的人要宽容仁慈,对待奸诈的恶人要懂得严厉,对待平庸的人,则要懂得宽严并施。

这就是方圆有道的智慧,但在任何情况之下权衡利弊,而不是只奉行于某一个教条。

用不一样的状态,对待不一样的人,才能不失自己的原则,又能达到宽容谦让的状态。

待人要因人而异,要懂得顺势而变,不可不知变通,那样就会走入一个死胡同之中骑虎难下,而且也丧失了发展自我价值的机会。

想要在退让与坚持的角色之中,做出最合理的状态,就是“对人谦让,对事坚持”。

古时候,王蓝田调任尚书令,一接到诏书就忙着去赴任。

他的儿子王坦之就说:“这件事情应该谦让给杜、许二人。”

王蓝田就说:“你觉得我能胜任这个职务吗?”

王坦之就说:“当然能胜任了,不过能够谦让一些自然是好事,这也是不可缺少的。”

王蓝田感慨的说:“既然可以胜任,为什么还要谦让,别人都说你比我强,看来还是不如我。”

原来王蓝田要去担任尚书,他的儿子王坦之却认为做人应该学会谦让才是美德,但是王蓝田却认为儿子有一些软弱,不该过度的谦让。过度谦让会让别人觉得自己没有能力胜任。

由此可见,王蓝田敢作敢为的做事风格,是他的儿子王坦之无法超越的。

这就是“对人谦让,对事坚持”的一个原则体现。

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有机会一展身手,就不要错过机会,勇敢的挑战,勇于接受“任命”,让自己发挥不一样的价值和意义,也迎来人生另外一个高度。

曾国藩说了这样一句话:不可妄自菲薄,也不能自欺欺人。

不要一味的过于妄自菲薄,甚至自暴自弃。

别把懦弱当宽容,别把碌碌无为当甘于平淡。

现在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以国学智慧养身的重要目的,是为了让自己在浮躁的俗世中摆脱浮躁心性,沉淀下来自我。

一切随心随缘,能够摆脱人生的痛苦,但是绝对不是拿国学智慧的宽容与坦然,当做自己消极不上进的借口。

遇到合适的机会,就应该做事强硬,展现自己不一样的姿态,来获得人生更高的价值和意义,这才是一个合理的方向和状态。

你可能感兴趣的:(曾国藩:过度妄自菲薄,就是一种懦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