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与破天荒

 

        苏轼流放儋州三年多,带动当地文风兴盛。诸多弟子中,他预言琼州人姜唐佐必定登科,并赠诗半首 :“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欲待姜唐佐日后登科 ,再成此篇。崇宁二年 (1103), 姜唐佐果然中举,成为海南历史上第一位举人。此时东坡已逝,姜唐佐后请苏辙代兄将诗补全 : 生长茅间有异芳,风流稷下古诸姜。 适从琼管鱼龙窟,秀出羊城翰墨场。 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 锦衣他日千人看,始信东坡眼目长。 (苏辙 《补子瞻赠姜唐佐秀才》)

        科举制创始于隋,形成于唐,完备于宋,强化于明,至清趋向衰落,历经1300余年。以清人为例,读书人考取秀才是争取“功名”的前提。正式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乡试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时间在秋天,所以称为秋闱。乡试考中后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在礼部举行,称为礼闱,时间在春天,又称为春闱。举人通过考试的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贡士参加殿试,取中的统称为进士,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仅录取三名,依次是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为三鼎甲。

        毫无疑问,科举考试是全国统一命题,乡试是分省入取,会试、殿试则是全国读书人的大比拼,较之今天高考而言难度更大,是硬碰硬地凭学问说话。

        今天的高考入取率自然远远高于科举,每年仅能比拼出各省的状元榜眼来,还分了文理科。最大的问题是,有些学校特别是一流高校名为国家的,实为地方的。比如,北大、清华入取北京籍学子多,复旦、交大入取上海籍学子多。这种制度设计不管有多少理由,实则不合理成分很大。

        诚如我一长辈之种子论:同样一粒饱满的种子,在哪儿生根发芽是区别很大的。被大风吹到水草丰美的地方,和穷乡僻壤犄角旮旯是绝对不一样的。所以,山东、河南的学子们就认命吧。

      何日,这高考能破天荒一次,更加公平呢?(2018.6.7)

你可能感兴趣的:(高考与破天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