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上学,能读书是多么幸运的事——读《马燕日记》有感

书皮

宁夏西海固,1972年就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认定为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方。那里有一个女孩,用稚嫩的肩膀承受着贫困的压力。这位女孩就是书的作者—-马燕。从小学四年级就坚持写日记。她将自己对上学的渴望,对辍学的担心都写进这本日记里。到小学毕业时已积攒了6本。其中3本还被父亲当卷烟纸抽掉了。话音刚落,班里哄堂大笑,嚷着:没文化,真可怕。是!孩子你说的真对!可当你知道“某些人的日常生活就是不断地为生存而斗争”时,我们还能笑出声吗?我们还能评判这位父亲是“没文化”吗?马燕村子里的年人均收入是400元,比起上海的人均收入40000多,我突然觉得“贫困”俩字都不知道如何去书写!大城市的飞速发展没有抵达这里;大城市的文明没有抵达这里;大城市的先进没有抵达这里。在如此贫困的地区,教育已经成为了奢侈品。


配图,真实且伤痛

一·上学的路(上学不易)

路崎岖蜿蜒,用“羊肠”来形容都略显宽敞。马燕就是踏着这条路来回。家与学校20多公里,马燕用一双脚丈量着每一寸土地。在这条路上,拖拉机代替了出租车,车票1元钱。(此刻,班里的学生又大惊小怪“啊!才一元钱!这么便宜!”书本与现实,马燕的生活与我们的生活差距悬殊。)可对马燕来说,这一元钱太贵。这条路又长又险,两边都是庄稼地。路途上的景致也是各种各样,人烟稀少。大人们走这条路,快的4小时,慢的要5小时。遇到恶劣天气,没有地方可躲避。马燕经常趟着雨水,冒着寒风回到家,两脚已肿的很大。

“你们谁经历过?”

孩子们低下头。

“你们谁是每天步行上下学的?”班里10个孩子举起了手。这10个学生都在学区居住,最近的5分钟,最远的也要15分钟到家。

“有谁健身或散步4个小时的?”我刻意将“步行”改成了“健身”。

班里左右相看,无人举手。

我们的生活真的似蜜如糖。不用说学生们了,就拿我来说,也是自小泡在蜜糖里——我家与学校的距离也是很近。即使如此,外公外婆也是舍不得我暑天来回晒太阳,冬季来回吹寒风。外公每天用那辆二八自行车载着我迎来送往。我的小学,我的初中,我的高中,都是以家为中心点,继而旋转就读。高中时,班里大部分同学是住校的,他们从几十公里外的乡村来求学,课下,叽叽喳喳的他们,叽叽喳喳的说着村子里的趣事,我竟听的出神儿:天啊,我都没听说过这个村名,何谈去过!

二·上学的路(读书不易)

今年我上不起学了,我回来种田,供养弟弟上学。我一想起校园的欢笑声,就像在学校里读书一样。我多么想读书啊!可是我家没钱。我想上学。妈妈,我不想回家。我想一直待在校园里那该多好啊!                                                                    马燕                                                                    2000年5月2日

读来心酸异常。千禧年,我正在做什么?脑袋里一片混沌,记不起!可以肯定的是:我还未毕业,我还未工作,我还在玩耍,我还在混日子。我每天忙着发呆,忙着无聊。可在时光机的背后竟有这么一位五年级的学生辍学了!“后来,我们知道,她写下这些话,所用的圆珠笔,是攒了两个星期的零花钱买来的。”在21世纪初,一些孩子的未来被贫困的环境毁的寸草不生了—-连希望的种子也没有了!

人们能不能在贫穷和困苦中坚持下去?我的学生们回答的干脆利落“能!”我是该欣慰还是该赞扬我的学生们呢?我没有经历过,我不敢回答。这要感谢我的原生家庭。它足够支撑我现在,乃至将来的一切。尽管如此,我还是不敢点头说“我能坚持”。


图片发自App

昨天,我看完了这本书,我羡慕马燕现在的生活——法国巴黎开始研究生生活。但我不希望我的孩子,我的学生经历这番困苦,眼泪,无助后换来这片艳阳。

“应该给所有不喜欢上学的孩子读一读!”

合上书,沉思片刻,问同事们:如果上天给予我们再选择一次的机会,你们会选择什么?

七嘴八舌的嚷开了,有的选择另一番人生经历;有的选择从事另一种职业;有的选择不工作。。。而我,更愿意选择从头开始读书上学,重新开始,我会努力,我会刻苦,我会更加认真。我不觉得读书会改变命运,但读书真的会去改变一些认知,改变现状。我不觉得自己是很聪明的人。所以每每苦恼自己目前的境遇——要是当初怎样,现在就怎样了。

我是真担心我的学生们啊!走出教室,走出这个时间,仅仅是把这堂课看作是“热闹的故事课”。教育,是个慢过程,可我依然很迫切的希望我的学生们知道能上学,能读书是多么幸运的事啊!

你可能感兴趣的:(能上学,能读书是多么幸运的事——读《马燕日记》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