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风云:第1篇 · 晋国始封(作者/三晋游子)

公元前11世纪,来自陕西周原(今宝鸡市岐山、扶风县)的周武王率军于“牧野之战”中击败商军,进而势如破竹攻入朝歌(今河南鹤壁市淇县),推翻了暴厉恣睢的商纣王,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周朝,定都于镐京(今西安市长安区西北)。

武王克商后,如何掌控与管理好自己的广袤领地,成了他面临的一大问题。于是为了巩固政权,武王采用了“分封亲戚、以藩屏周”的政策,他把王族、功臣和先朝的贵族分封各地,建立起诸侯各国。每个诸侯国都是其对一方土地进行统治的据点,而封君要为周王室进献纳贡、保境息民,起到了环绕拱卫的作用,这就是西周的“分封制”。其中,商纣王之子武庚被封于原商都朝歌;武王自己的弟弟管叔、蔡叔、霍叔则被封于朝歌周边,以监督武庚。


周武王,姬姓,名发


周武王娶姜太公尚的女儿邑姜为王后。据《左传》《晋世家》等古籍所载,当邑姜身怀六甲之际,夜里曾梦见天帝对她说:我给你即将出生的儿子取名为虞,将来把唐地封于他,让他在那里兴国立业,蕃育子孙。胎儿出生后,手上果然有“虞”字掌纹,遂起名为虞。因为他是武王的三儿子,非长子,所以人们称他为叔虞。

约公元前1043年周武王驾崩,叔虞同母兄长诵(周成王,姬姓,名诵)即位,因成王尚且年幼,便由周公(姬姓,名旦,武王同母弟)摄理政事。管叔、蔡叔对周公不服,围绕着摄政的问题,酝酿着严重的权力之争。妄图复国的商纣之子武庚趁机利用他们的矛盾,教唆管叔、蔡叔、霍叔三人联合发起叛乱,史称“三监之乱”。周公率师东征,诛武庚,杀管叔,流放了蔡叔,废霍叔为庶民,历经数年之久才平息了反叛残余势力的抵抗。古唐国(今山西南部)也参与了叛乱,被周公一并平定。

周成王,姬姓,名诵

周成王是叔虞的亲哥哥,二人年龄相仿。《史记·晋世家》中记载:有一天,成王与叔虞闲居玩耍。成王摘下一片桐叶削成玉圭的形状,交给叔虞说以此封你为侯。当时一个叫佚的史官请求周成王选择吉日举行封赏大典。周成王说:“我那只是和叔虞闹着玩的呀。”史佚说:“天子说话没有儿戏。只要发话,史官就要记载下来,用礼仪完成它,奏乐章歌唱它。”于是周成王便将正式唐地封给了叔虞。《吕氏春秋》和《说苑》也有类似的记载,只是《说苑》将史官换成了周公而已。

桐叶封弟的故事将周初政治生活中的封藩大事,描写成了一段儿童戏语,恐与历史的真实不相符合。叔虞封唐时,唐地境内政局动荡不安,这种分封,应该是在特定的历史形势下,周王室所采取的有计划、有目的的重大政治举措。关于桐叶封弟的故事争议颇多,而张颔(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从古文字角度所作的解释较具说服力,他认为金文中的“桐”字与“唐”字字形相近,“剪桐”之说可能是“翦唐”之误。若依此说,周成王便是在翦除旧唐国之后,为了巩固周室政权,藩屏王畿,而将其弟叔虞分封于此的。


晋祠内悬挂的有关桐叶封弟的牌匾

为了表示对叔虞的重望,公元前1033年,周成王在镐京举行了盛大的封唐典礼。在这隆重的授土赐民的仪式上,周天子不仅派遣了众多官员、族人随从他一起去唐地组成新的政权,还赏赐了极为贵重的鼓、礼器等传世珍品。并根据古唐国多为夏朝遗民的历史背景及邻近戎狄游牧部族的地域特点确定了唐立国治民的大方略——启以夏政,疆以戎索。

所谓“启以夏政,疆以戎索”,就是要叔虞到唐地去用“夏”传统之“政”启迪、诱导夏民;用“戎”习俗之“索”约束、治理戎人。也就是说,周天子准许叔虞从唐国的实际出发,在自己的封地内实行一套有别于周朝其它领地的政治制度和经济政策,可谓“一朝两制”。大量的历史事实证明,这一方针对后来的晋国,乃至由晋分裂出来的韩、赵、魏三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并从而形成了以“求同存异、兼收并蓄、宽容博大”为最大特色的三晋文化体系。


戎狄是先秦时期华夏民族对北狄和西戎的合称

据《晋世家》记载,“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 叔虞受封治唐,秉政劳民,坚持不懈地执行着上述治国方略,制定安富恤穷的爱民政策,发展农桑,兴办水利。叔虞受封的第二年,即公元前1032年,唐国便时和岁稔,取得了农业的大丰收,谷物“异亩同颖”,谷穗硕大饱满,此乃天降福祉之兆也。于是,叔虞便派遣使者将这种象征祥瑞的“嘉禾”进献给了周天子。据《史记·鲁周公世家》所记载,周成王又将“嘉禾”转赠给了周公,并和周公都分别赋诗一首,以此来表示对叔虞政绩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历史上把这一事件称为“唐献嘉禾”。

叔虞在位,政绩斐然,唐国穰穰满家,人民丰衣足食,一派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盛世景象。叔虞位望通显,与其为邻的部落也先后归附唐国。唐叔虞在位年限,历史上没有确切记载,大体与周成王执政的时间相始终。


现在人们常用嘉禾来形容生长茁壮的禾稻,并视为吉祥的征兆

东汉时期的史学家班固在其《汉书·地理志》上说:“唐有晋水,叔虞子燮为晋侯,是燮(父)以晋水改为晋侯。”他所说的晋水在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晋源一带,实际上春秋初期,那里都还是戎狄活动的地方,唐(晋)没有在那里建国的可能,更别提改国号了,而且这种说法在文献上也没有任何佐证。

明末清初的大儒顾炎武于《日知录》中认为,班固所说的晋水并不在太原,而是指山西南部的平水、浍水或涑水,此说法仍然是以晋水之名为国号的观点。


顾炎武的《日知录》是一部大型学术札记


还有一种说法,那就是改唐称晋是取“晋”字的本义而为之。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对此字的解释为:“晋,进也,日出万物进。”“晋”字有“进”的意思,所以现代汉语中的“晋级”、“晋升”中的“晋”字都有前进和上升的意思。叔虞进献“嘉禾”,受到了周成王的大力赞赏,这是莫大的恩宠,燮父继位后,为了纪念先君叔虞向天子“晋”献“嘉禾”的荣耀,便取“晋”字以志之,将国号唐改为晋。

参考文献: 《晋国通史 》、《晋国故事》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你可能感兴趣的:(晋国风云:第1篇 · 晋国始封(作者/三晋游子))